大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一些少数民族非常重视农历三月三,在农历三月三的时候会有很多丰富的活动。其中云南大理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在农历三月三当天非常的热闹,那么,大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大理三月三是上巳节,也是壮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后来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有三月三到郊外春游、水边饮宴、青年男女歌会等活动。
大理在三月的时候会有一个“三月街民族节”,它是由赶集演变而来的节日,为白族传统又盛大的节日之一。在三月街民族节的时候,大理当地除了有大规模的物资交流之外,还有民族歌舞、赛马、民族民间歌手比赛、白剧、民间唢呐演奏、民族民间服饰展、古乐比赛、三弦比赛、赛诗会、龙狮比赛、民间手工艺展、大理石天然画藏品拍卖会、茶花一条街等。节目种类丰富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大理三月街民族街不一定在农历三月三的时候开始,有可能农历三月十五才开始,但它有部分是三月三会举办的活动,只是与大理当地的特色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兼具传统特色与现代经济。
云南大理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它既是云南西部最为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也是大理州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间文艺体育大交流的盛大节日。
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至十天。结棚为市,万商云集,大宗交易各地土特产品、中草药材、骡马牲畜和日用百货。节日期间,举办传统的赛马、赛龙舟、射弩、打秋千等民间体育比赛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经古乐、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热闹非凡。
三月街,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这不但有着民间传说的依据,也有着确凿的史料记载。
从民间习俗和神话传说方面来讲,三月街起源于观音讲经庙会。相传大理苍洱大地原先被一个名叫罗刹的恶魔盘踞。他专以吃人眼为生。观音大士来到大理,巧妙施展法术,制服了罗刹。为防止罗刹东山再起,每年三月十五日聚集万人于苍山神祠前(也就是至今不变的街场)讲经说法。观音大士为了不让百姓耽误生计,让百姓可以同时做些买卖,因而也就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以至历来也常将三月街叫观音市。
从历史记载方面来看,唐、宋、元、明、清,历代三月街演变的过程都有史料可资。唐代南诏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与唐朝使臣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神祠,立铁卷一式四份,发誓与唐朝永远和睦相亲。异牟寻晓谕万民,每逢三月十五在神祠前的广场聚会,来纪念这重如苍山的盟誓,从此有了三月街。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月街也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见证。
宋代大理国时期,三月街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马匹、药材交易市场。大理国第十七代国王段正兴(也就是段正淳的孙子、段誉的儿子)即位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他在位的三十一年间,一方面积极主动与中原王朝修好,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当时大理国因出产良种马闻名中原,南宋王朝在广西邕州专门设立买马司,进口大理马。于是段正兴便把三月街变成马匹交易市场,每年成交良马1500多匹以上。史籍记载,马市万商云集,来自湖广四川的商贩以丝绸、纸笔、胭脂花粉、人参等百货交换大理的马匹、刀剑、药材以及来自土蕃、西域各国的象牙、犀角、鹿茸等名贵特产,会期长达二十多天。大理国的相国高量成还在马市设了马擂,也就是赛马,从此三月街有了赛马的传统。入夜,五华楼前踏歌宴舞,户户张灯结彩,王室后妃也出游闹市,与民同乐。这时期的三月街已发展成中国南方最大的边贸集市。
明代《徐霞客游记》中明确描述了三月街“十三省无物不至,滇中诸蛮物无不至”,“男女杂沓,交臂不辩”的热闹场景。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也写道:“三月十五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
清代的三月街,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当时,大理的留日学生李燮羲曾写诗描绘三月街盛况:“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足见三月街已具有了相当的国际影响。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月街的规模和影响一年胜过一年。1991年起,被确定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文体经贸“同台唱戏”,面貌焕然一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英、美、德、日、新加坡、泰国、缅甸等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客商、旅游者,集众达百万人次之多。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已成为让世界认识大理,让大理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白族火把节
在云南,许多民族都过火把节,而各自过法不同。白族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语称为“夫汪舞”,意为“六月狂欢”。无论城市乡村、山区坝区皆普天同庆。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的节日。除了村寨竖大火把的集体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佳肴美食、各种节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团聚。节前,遍街卖的是火把节的标志物——用竹篾彩纸糊扎的小升斗、小火把、纸火香袋以及专供妇女用来染红指甲的凤仙花根等等,节日气氛非常浓郁。
节日当天,人们停止一切生产劳作,男女老少都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竖大火把的地点,或村中广场,或本主庙、古戏台前,大青树下,在热闹的唢呐鼓乐声中,人们忙着扎制大火把,老爷爷们演奏洞经古乐,老奶奶们齐声念诵经文。当家妇女便要带着孩子备上盐、米、酒、茶到田间焚香祝祷,祝愿五谷丰登。
每个村寨或片区都要共竖一株大火把,砍好一棵五、六丈高的火把树,通体用柴禾或竹子捆扎,插满五颜六色的小三角旗、红香,再挂上梨串、苹果、海棠等,称之为“火把果”。顶端还要饰以火把节的大型标志物——“连升三级”的“升斗”,上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升斗”顶端彩旗飘飘,拱托着一支振翅欲飞的白鹤。竖火把之前,先由老人们以“三牲九礼”祭祀,行“三跪九叩”之礼。火把竖好后,暮色降临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唢呐鼓乐队的护送下从本主庙取来火种将火把点燃。当熊熊烈焰升起之时,男女老少便载歌载舞绕着火把树转,孩子们争抢着烧落下来的火把果,意为迎祥纳福,青少年们个个手中舞起小火把,不断扑洒松香,飞出团团烈焰,互相追逐喷洒以示祝福,然后高举火把巡游田间。村里村外,人声鼎沸,火光璀灿,古人曾有诗赞云:“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
关于火把节的缘由,白族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小王国),设计以祭祖为名火烧松明楼,烧死五诏诏主。其中邓赕诏主夫人柏洁远见卓识,事先已预计不测,事后又忠贞不屈,为刨丈夫尸骨,十指皆刨出鲜血。故火把节时白族青年妇女都要染红指甲以示纪念。有的地区,火把节当天小伙子们还要举行跑马活动,海东一带还举行赛船,都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顽强的抗争精神。按民俗学的观点,则认为火把节是一种农事节日。白族自古为稻作民族,火把节乃稻谷抽穗时的庆祝活动。以火炬烧灭害虫,祝祷丰收。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记道:“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此外,白族火把节也包含着一些生育观念。如火把树要由当年生男孩的年轻父亲提供,竖火把的坑要由当年生女孩的父亲挖掘,大火把上挂满水果,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白族火把节是一个源于白族先民生产和生育观念的古老节日。
剑川石宝山歌会
剑川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的老君山系。这里峰峦叠嶂,林木葱笼,既是被称为“南天瑰宝”的南诏大理石窟所在地,又是一年一度的白族万人歌会的活动场所。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于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一日举行,以川流不息的数万人上山,随心所欲地唱曲对歌而著称于世,代代相袭,被誉为“白族歌城”。歌会流行的剑川白族调被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
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县市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一边游览山林古刹,一边亮开嗓子,无拘无束地唱曲对歌。方园十多里的山间小道上,游人如织,如怨如诉的三弦声,悠扬婉转的调子声此起彼伏,此呼彼应,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
弹弦唱曲本来就是白族青年以歌为媒,寻求知心伴侣的巧妙方式,歌会自然便成了他们最为公开的社交场合。通过对歌互相了解,比试才能,倾诉心曲,因而每段歌词都是那么质朴纯真,耐人寻味。每当出现一对精彩的对唱,围观者立刻云集四周,人们都从中获得至善至美的艺术享受,也有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过唱曲对歌结成百年之好。自然,上山对歌的也不止青年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要尽情舒展歌喉。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族调可以得到幸福吉祥,亦或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安,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唱调子成了他们还愿之举。中年人则多数借歌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心智和才能。歌会流行的曲调以大理州中部方言区流行的剑川调为主,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韵跑调。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面对当时情景加上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不分胜负。因此,石宝山歌会既是白族人民抒发情怀,赞美生活的盛大聚会,也是进行民歌艺术交流,传承民间艺术的桥梁。
石宝山歌会以被称为“云南悬空寺”的宝相寺区为主会场,这里怪石嶙峋,山泉铮琮,迂回曲折的石阶路通向一座座构建于危崖绝壁的宝刹。山脚则有对歌台、小广场。歌会期间便成为专为歌会服务的集市,摊贩云集,各色小商品琳琅满目,尤以各种风味小吃和地方特产最盛,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烘托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入夜,街场变成了篝火晚会的会场,青年男女耍起石宝山特有的“香龙”,跳起霸王鞭舞,来自各地区的游客也纷纷争相献艺,欢歌笑语,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着不少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常给坝子带来旱灾虫灾。沙溪有一对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侣得到本主神灵点化,得知用歌声可以破除恶龙妖法,便邀约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对歌,终于击败了恶龙。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与恶龙搏斗中丧生。为了纪念这对情侣,人们便年年上山对歌,成了代代相传的歌会。
大理传统节日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白族的节日和盛会多集中在每年的3-4月之间,如三月街、绕三灵是传统节日。其他的还有:朝鸡节,每年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耍海会,八月初八在大理才村举行;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火把节,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葛根会,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蝴蝶会,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鸡足山朝山会,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大理得民俗节日有哪些?
朝鸡山:
时间(农历) 正月
地点 宾川鸡足山
各地各民族群众上鸡足山拜佛
葛根会:
时间(农历) 正月初五
地点 大理三文笔村
品尝葛根风味,欣赏白族民间艺术表演
青姑娘节:
时间(农历) 正月十五
地点 剑川甸南,羊岑
白族姑娘载歌载舞演唱“青姑娘”的故事
花灯会:
时间(农历) 正月十五
地点 弥渡弥祉
花灯歌舞盛会
天子庙会:
时间(农历) 十月十五
地点 鹤庆
有白族、汉族等民族对歌活动
接佛母:
时间(农历) 二月八
地点 剑川城
有佛教密宗唱经歌舞“游四门”等活动
打歌会:
时间(农历) 二月八
地点 南涧,巍山,祥云
各县彝族群众至巍宝山通宵达旦“打歌”
花朝节:
时间(农历) 二月十五
地点 大理古城
各家各户在街道边展出自家种植的花卉盆景
庄稼会:
时间(农历) 二月十五
地点 洱源
春耕农具买卖,并有白族民歌对唱及歌舞活动
观音会:
时间(农历) 二月十九
地点 大理观音塘
佛教善男信女朝拜观音的盛会
小鸡足山歌会:
时间(农历) 三月三
地点 大理湾桥保和寺
白族对歌及大本曲演唱,是每年“开头曲”的日子
大理三月街:
时间(农历) 三月十五至二月二十一日
地点 大理古城西
有各民族民间文艺体育活动的盛大商品交易会
蝴蝶会:
时间(农历) 四月十五日
地点 大理蝴蝶泉
蝴蝶聚集的自然奇观,青年男女集会对歌
绕三灵:
时间(农历) 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
地点 大理
三天三夜的歌舞,对歌,被称为“白族狂欢节”
栽秧会:
时间(农历) 栽秧季节
地点 大理 洱源
伴随年初栽插农事进行的田间吹打对歌活动
卖花会:
时间(农历) 五月初五
地点 永平老街
彝族赶街买卖花卉,并踏歌跳舞
杨梅会:
时间(农历) 五月初五
地点 南涧黑龙潭
青年男女以采摘杨梅为由,打歌,唱曲子
绕海会:
时间(农历) 六月十二至十五日
地点 剑川剑湖
白族群众绕剑湖朝拜十八坛神,唱曲,赛歌
火把节:
时间(农历) 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
地点 全州各县
二十四为彝族,二十五为白族、村村竖火把
赛花船:
时间(农历) 六月二十五
地点 大理海东
彩画木船,划船比赛
海西海歌地:
时间(农历) 六月二十五
地点 洱源海西海
白族群众聚会赛曲,对歌
松桂骡马会:
时间(农历) 七月下旬
地点 鹤庆松桂
骡马物资交流,同时举办民间文艺活动
海灯会:
时间(农历) 七月二十三
地点 洱源茈碧湖
浮送海灯,白族民间赛歌对调
石宝山歌会:
时间(农历) 七月末三天
地点 剑川石宝山
大理,怒江,丽江三个地州八县的白族对歌大会
剑川骡马会:
时间(农历) 八月初
地点 剑川县城
骡马物资交滚,白族民间文艺表演
将军庙会:
时间(农历) 八月十五
地点 大理市下关
庙会上有唱乡戏,民歌,上刀杆等活动
渔潭会:
时间(农历) 八月中旬
地点 洱源邓川
骡马物资交流,白族民间文艺表演
菊花会:
时间(农历) 九月九
地点 大理 剑川
展示菊花盆景艺术,并有诗,书,画比赛
尝新米节:
时间(农历) 秋收时节
地点 白族聚居县
田间谢神,家庭宴乐等活动
白族本主节:
时间(农历) 一年四季
地点 白族聚居村
本主庙会各村各塞时间不同,并有民间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