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北京的民居(四合院)建筑特色如下:

1、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2、最小的一进院,进了街门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轴线贯穿,房屋都是单层,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院落,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故称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3、两进四合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又叫作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连接前后院的一般为垂花门,一些相对朴素的住宅则用月亮门,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也有的两进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并没有垂花门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后加后院,建专供女眷居住的后罩房。

4、完整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

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影响。

5、四、五进院的组合方式较多,通常为“前堂后寝”式。第一进院与三进院相同,第二进院是对外使用的厅房和东西厢房,之后再设一道垂花门,在厅房和这道垂花门之间形成第三进院,垂花门之后为正房和厢房所在的第四进院,是主院。

如果后面还有后罩房,就构成了第五进院。还有的在倒座房北侧再建一排南房,而组成四进或五进院的。

6、北京四合院最大的进深为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77米左右,一些比较奢华的院落甚至还有花园和假山。

规格高一些的四合院还设有厕所,这些内设的厕所一般都被安排到西南角,按风水的说法,西南为“五鬼之地”,建厕所可以用秽物将白虎镇住,从实用的角度看,厕所建在西南方适应了西北-东南风向,可防臭味在院内扩散。

二、老北京的建筑有哪些特色?

老北京建筑,主要是明清的皇家建筑古国内阁和极具特色的民间建筑四合院。

1.皇家建筑

其实是明成祖朱隶仿照南京宫营建北京宫殿,基本上是苏州香山帮的设计风格。

紫禁城的建筑群集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和哲学思想,以及规划严谨的布局,主次分明的宫殿群,灵活多变的建筑组合,完整的体现了东方文明的精髓和成就。故宫在规划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因为它是宫殿,不是普通人用的。不仅要办公,要住的,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礼制的反映,它要反映权威,所以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规范等级制度文明,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理论思想,是皇权语言最集中的体现。它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居都城中央,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

在故宫大的建筑,总体上是反映礼制。礼制也制约和影响单体的建筑,怎么反映,是以建筑物的体量,通过它的规模,它的形式,甚至色彩和装饰的差别体现出来。太和殿是整个宫殿区,整个北京城的构图核心,它的具体体量,使它显得非常凝重稳定,象征着皇权的稳固。3万多平方米的太和殿广场,它的基调是在庄重之间蕴含着灵活,也蕴含着泱泱大国的气概。

2.民间建筑

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始于12世纪,它符合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要求,是北京城百年来的传统住宅形式。

所谓四合,是东南西北的房子都有,布局严整,院落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而且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得便,均不有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