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平碉楼有什么特色 开平碉楼民俗文化
开平的民俗风情和风俗文化独具风格,自成一体。从开平八音锣鼓到民间曲艺,从水口泮村舞灯到全民赛龙舟,从钵仔糕到赤坎豆腐角都极具开平特色。独特的侨乡文化使纷至沓来的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开平民歌
开平民歌作为一种具有开平侨乡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开平民歌民谣是数百年前人们迁徙到开平地区时带来的。随着风俗和语言的变异,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歌。
卖鸡调
“卖鸡调”是五邑地区尤其是开平、台山比较流行的民歌。
赛龙舟
开平传统风俗赛龙舟活动,传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传统上,整个赛龙活动—般包括起龙、龙下水、举办龙舟宴、旺龙、出龙、采青、应景、斗龙(即正式的龙舟赛)等环节。这些环节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很传统的形式和非常浓郁的乡土味。
碉楼文化
开平碉楼千姿百态、形式多样,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
二、开平侨乡文化,如碉楼文化
开平碉楼概述: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 10 座,占碉楼总数的 0.5 ﹪。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 100 座,占碉楼总数的 5.5 ﹪。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 3 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 249 座,占碉楼总数的 13.6 ﹪。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 1474 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 80.4 ﹪。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 473 座,约占开平碉楼的 26 ﹪。
侨乡文化温泉之旅开平的温泉也值得一提。香江温泉位于开平市赤水镇,比邻狮山、东山两大林场,只需泡在泉水中,便可坐拥万亩生态美景。在先天条件如此得天独厚的前提下,温泉水还拥有珍贵的高含量锂、氟离子偏硅酸、硫磺型。根据温泉眼本身的分布,按照古典园林装修的温泉区遍布大小特色温泉池60余个,游客在此可以找到最合适的池区泡温泉。温泉区内还设有激情冲浪、人造沙滩、儿童乐园、大型泳池及安全刺激的高空温泉滑道等大型水上乐园,无论是炎炎盛夏还是严寒的冬季,来到这里都不枉此行。盛夏时游客可以体会清凉与刺激,寒冬也可以感受温暖与舒适。 更难得的是,池区还为游客们安排了98种奇香尊贵浸泡体验,而这些种类各异的奇香,是景区特意从境外引进的,对于女士来说,泡在奇香温泉里,每个人都可以一圆少女时代香香公主的美梦。当人们从繁嚣的都市驱车前来时,只需泡在温泉中,闭着眼睛享受,便可一洗浑身的劳累。赤坎古镇赤坎古镇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赤坎境内至今都保留着大量中西合璧的精美华侨建筑。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清一色的骑楼,庞大的洋楼群。赤坎的玩法便是闲游浪荡,在老街体验似乎停留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生活。赤坎的各种旧建筑,古典民族风格、欧陆风格、南洋风格、民国风格、甚至前苏联风格的都有,简直就是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赤坎除了五大会馆那典型的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外,在大通街、中兴街一带,许多旧时客商的宅第、商铺至今仍保存完好,里面的厢房天井布局严谨,屋檐桁梁结构精致,雕梁朱漆依然斑驳可辨,集中体现了赤坎古埠民居的特点。这些楼房虽然经过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风韵不减。该镇的堤西路,更是因为绵延300多米的骑楼街、保存完好的600多座古老的骑楼而深得影视界人士青睐,认为这里具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广州、旧香港的韵味,被称之为“电影街”。小
三、“开平碉楼”的背后,一段属于“金山客”的历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在江门的 历史 上,有着这么几代人,他们为了美好的前景,踏上了由泪水和汗水组成的天涯之路,背井离乡,成为一个个华侨。华侨们在异国他乡,经历过绝望,也实现过梦想与荣耀,也带回了一些先进的外国文化,使得江门成了有名的“侨都之乡”。
我在江门生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偶然间会去游览一些景点,有幸目睹了华侨文化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坐落在江门管辖下的开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动吸收外来文化所产生的建筑,集防御、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下面,我们一起聊聊“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作为江门的一个著名景点,最适合的 旅游 季节为4-6月,或者9-10月。在这个时节,你来到开平碉楼附近 旅游 ,将会看到一片祥和的田园风光,春光明媚,微风乍起,吹起了一层层“竹海”。而竹林旁边的池塘,则是泛起一阵阵的细小涟漪,鱼儿在水中嬉戏,这是江南水乡一个特有的景象,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可是,当你抬头往上、往远处看出,你会看到一栋栋屹立在田野之中、万花丛中的碉楼,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这才是让人惊讶的。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在鼎盛时期,将近3000多座,现存1833座。这些碉楼按 功能 来分,可分为 居楼 (当地富人独资建造,用于日常居住)、 更楼 (在村口、河岸等地建造,用于预警)和 众楼 (是村里人合资建造,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碉楼按 建筑材料 来分,分为 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 等,其中钢筋水泥楼最为坚硬,而青砖楼则是集坚硬与美观一身。
开平碉楼可谓是中国乡土建筑一个奇迹,是中西合璧的优秀建筑,而在它背后更是隐藏着一段辛酸而美好的 历史 故事。
所谓“碉楼”,就是把防御用途的碉堡和楼的形状相结合的建筑,在汉代时就出现了,并且广泛应用在乡村地区。但是,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还要从明朝开始讲起。
现在,我们再看江门五邑地区的地图,可以看到开平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交界处。在 历史 上,凡是交界处必定是混乱不堪的,“山高皇帝远”,朝廷的政策和官兵根本到达不了,自然也管不了。所以, 自明朝以来,开平就成为了“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 社会 治安混乱;而且由于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每遇到台风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就频发。
由于种种的原因,当地的百姓被迫无奈,只能在村中修建起碉楼来自保。嘉靖年间,开平三门里村的关氏为了保护家人和保障村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庇护所—— 迎龙楼 ,这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
迎龙楼造型简洁古朴,并不美观,但异常的坚固。迎龙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的塔楼,四面开有小窗口。在当地,听老一辈人说,迎龙楼保护了他们几代人,躲过了几次的水灾和匪徒,人们称它为“救命楼”。
而在明朝后期,官逼民反的情况愈发严重,当地官员为了强化地方治安,鼓励地主兴办地方武装,结寨自保。于是,崇祯年间,关氏人家又修建了“瑞云楼”。
1848年,美国北加州发现了大量的金矿。继而,1849年开始出现了“淘金热”,加上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招募华工的消息也传到中国,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淘金。在开平当地, 就有些年轻人为了美好的前景,踏上了“淘金”之旅,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称呼——“金山客” 。
可是,经过将近三四个月漂泊,到达了美国的金山客才发现,现实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为了寻找黄金和修建铁路,长期奔波在偏远山区,做得都是最苦最累的活,生活异常的艰辛。
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金山客们的长期努力之下,他们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站稳了脚跟。
这时,金山客们为了照顾家人,开始把省吃俭用的血汗钱汇回了家乡。到了二十世纪初期, 江门五邑地区就成为了华侨之乡,侨眷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也为开平碉楼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到了民国时期, 社会 动荡不安,“四不管”的开平治安更为混乱,匪徒猖獗,而华侨富足的生活更是让他们招来了杀身之祸。
1912年到1926年间,仅仅14年时间里,开平就发生了8次匪徒劫持学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
但是,在1922年的一个晚上,事情发生了转折。
在当年的12月,众多匪徒想要劫持赤坎地区的开平中学,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发现,四处乡团的人员及时地进行了截击,成功地救回了校长及学生17人。
这件事轰动了全县,远在海外的华侨也听到消息,十分开心,认为建造的碉楼是可以防患匪徒。 于是,不想当匪徒眼中“肥肉”的华侨,开始了对“野蛮”进行还击。
华侨们开始在外努力工作,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让村里人建造碉楼,用以自保。而且,因为国内设计人才短缺,所以很多华侨就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寄回家乡,这也造就了开平碉楼风格多种多样,极具艺术特色。
于是,从二十世纪开始,在开平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陆续地建造起了多座碉堡。
后来,一些华侨为了保障家眷的安全,而自家的财产不受损失,华侨回乡建造新屋时,也纷纷地把新房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也造就了民国时期开平碉楼井喷式发展。
而在其中,一些华侨的炫耀心理,也造就了本用于防御的碉楼也变得异常的美观,更是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比如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极具艺术特色。
在《开平明报》中有这样的记载:予(访员)荏趁龙塘市,遇见一红柬标帖于何氏始祖祠门首,行前视之,其文云:出帖人龙塘联保堂,今因匪氛酷烈,到处打众劫掠可为杞忧,本堂有监于此,遂开会议,议商共图治安计策,众议将会底堂业变卖,取疑建筑碉楼,以维地方…” 从这可以看出,碉楼的本意是为了防御,抵抗匪徒的。
所以,在开平,作为防御性的“避风港湾”,碉楼一般高四五层,最高的达到九层。有些碉楼平时并不住人,只有匪徒来了,才会进去躲避,所以室内的空间大多狭窄,而且为了节省开支,楼层之间多木板铺着。
在四周,墙身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窗户,装有铁板窗;在楼顶,为了能够准确预警,建有突出的方形或圆形的角堡,配有射击孔。
而在碉楼里,大门是进出的唯一通道,门板用厚重的钢板制造而成,门内一般有三四道锁,门外设有铁闸。而在门的上方,则设有小型的洞口,十分坚固。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缺乏安全感的开平华侨用勤劳的双手建造起一座座碉楼,以此来自保。可是, 碉楼可以保护家人,却不能陪伴家人。
那个年代的华侨地位很低,赚的钱也无法支撑起侨眷到异国生活的费用,所以在开平当地的华侨与家人常常分隔两地,一年都见不到两次面。
在分隔的岁月里,华侨与家里人的联系只能依靠一份份家书,在开平当地的档案馆内,关于华侨的家书就有几百封。因此,华侨们为了能够与家人团聚,通常是在海外赚了钱,就回国发展。
于是,很多华侨开始考究碉楼的美观性,开始建造了众多精美的碉楼,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座座别墅。
到了这时,碉楼已经不仅仅是用于防御,也是楼主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同时也寄托着华侨们浓浓的乡愁。有资金盖好一栋楼,也就意味着华侨不用再次漂泊,可以与家人相聚。
华侨开始注重碉楼的外观,这让民国时期的碉楼美轮美奂,更加具有艺术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才可以有幸目睹一个中国乡土建筑上的奇迹。
在开平的碉楼里,侨眷寄出了一封封家书,“小女儿学会说话了”、“昨天我寄的信你收到了吗”、“父母很挂念”。
而这一封封家书,也诉说着开平当地人离多聚少的故事,这是一段辛酸的 历史 ,可也造就了中国乡土建筑的奇迹。
在这坚不可摧的碉楼下,不仅有当地人对家人的爱,更有着金山客那浓浓的乡愁。
【小皮】
参考资料:《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县志》、《开平明报》
四、江门有什么风俗习惯?
江门风俗文化
五邑农村婚嫁习俗
广东江门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五邑传统农村婚娶过程大致可分为相亲、文定、匿阁、结婚,礼仪繁杂、隆重、有趣。..
新会放生鲤习俗
江门新会县城有个其他地方少见的习俗,就是大年初二要购买活鲤在河里放生。..
潮莲纱龙
潮莲的舞纱龙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后来舞纱龙的风俗不仅流传在荷塘、潮莲等地流行,而且也流传到港澳及海外。..
恩平灯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江门恩平叫“灯节”,恩平的灯节持续时间较长,从正月初八起,至二月初二止,长达十多天,各村“开灯”、“散灯”的日期一般独立制定。..
五、开平中秋节习俗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