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在旅游特色上的异同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相同处:交通非常便利 旅游基础设施齐全 人文文明开放程度高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不同处:
语言不同 (这个涉及到旅游的鸟语花香,还有人文感的)
长三角自然景观较珠三角多,但购物为目的可考虑珠三角
长三角气候常年温和,长三角气候常年偏高
二、珠三角城市历史文化
开平,开平曾有过3000多做碉楼,现存1830多座,其“三元里”“马降龙”“锦江里”“自力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锦江里村落座落在翠绿的稻海竹林中间,现有农户48户150多人,进入村子,就见到由66间青砖坡顶的民居分成的10条巷子不少房顶上都长着绿的、紫的植物,蔓延开去,将整个房顶都盖住了,还有一些房子的青砖墙面,因为长期受下雨潮湿所致,整面墙上都长出了淡青色的青苔,使村巷更显宁静幽清。站在村中任何一个地方,抬头就可以望到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等3座被竹林簇拥的碉楼并列成排、气势不凡地坐落在村后,如护卫神一般守卫着宁静祥和的家园。
“开平第一楼”的故事
瑞石楼的主人叫黄璧秀(号瑞石),清朝末年漂洋到美国谋生。1921年,黄璧秀回乡建碉楼,并盖了当时全县最高、最壮观的碉楼。时至今日,这座9层高的碉楼依然傲然矗立,令人叹为观止。
开平的碉楼建成后,黄璧秀以自己的号“瑞石”命名,并且请自己的旧交、当时广东省有名的大书法家、广州六榕寺主持铁禅大师题写了“瑞石楼”3个大字。黄璧秀在建造瑞石楼时投入3万多港元,历时3年方建成。竣工时,恰好是黄璧秀的父亲黄贻桂和母亲司徒氏80岁双寿之庆。喜上加喜,黄璧秀大摆“流水席”,一连5天,宴请全村父老乡亲,连过路的人都可入席,最后一结算,5天用去了1万多港元,是建造瑞石楼一半的价钱。
走进瑞石楼
从蚬冈圩至锦江里的乡道上,远远近近、错落有致的村落中无一例外地矗立着数幢古老高大的碉楼,令人应接不暇,当绿野竹林掩映中的瑞石楼出现时,那让人仰视的9层楼体,充满浪漫气息的法国蓝涂色墙体,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依然让人震撼不已。
走进瑞石楼,中西文化在这里完美结合。各层的厅房里,摆设着酸枝木做的八仙桌、茶几、椅子、床柜,用柚木做的屏风,坤甸木做的楼梯,家具上,用篆、隶、行、草、楷等不同的中国书法刻着屏联,走进去,仿佛回到自家的祖屋一样亲切。不一样的是,在瑞石楼里还存在着不一样的风格:爱尼奥尼克风格的列柱、拱券组成的柱廊、巴洛克式的窗花,以及拜占庭式的穹窿顶等。
登上瑞石楼楼顶,只觉绿野仙踪,天地广宽,让人不由想起一句古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小村子通向大世界
锦江里的侨眷黄裕强今年70岁了,头发大部分已经花白,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双手各拿着两块红砖往村尾走去。记者主动向他打招呼时,他微笑作答,儒雅有礼。
黄裕强的家在村尾祠堂旁边,门外是宽大的篮球场,对面是整治后更显古色古香的民居。黄裕强说,他们在开平城区买了房子,多年前就搬到城里住了,村里进行整治以后,他们本来漏水的家被修好了,眼看着村子因为申遗而越变越好,黄裕强和老伴不时回家住一两天,申遗成功后,倒有大半时间在村里过了。黄裕强说:“小村子通向大世界啊。以前,村里难得见到一个外人,如今,天天有客人来,不少还是外国客人。因此,在村里住比在城里还能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
三、珠江三角洲的文化特色
详见词条:粤语
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佛山 、肇庆、 惠州、 珠海、 江门、 东莞、 中山是汉族广府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故绝大部分地区通行粤语,包括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中山、江门、珠海、肇庆、东莞以及惠州的龙门县和深圳的宝安区、罗湖区、南山区、福田区等。惠州的惠城区、博罗县,深圳的龙岗区、盐田区亦有分布。珠三角粤语可分为广府片、四邑片和莞宝片。广府片粤语流行于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中山、珠海、肇庆和江门城区,香港原住民之一的疍家话也属于广府片粤语;四邑片粤语主要流行于江门和靠近江门的珠海斗门区一带;莞宝片粤语流行于东莞、深圳的宝安区、罗湖区、南山区、福田区和广州的增城区。香港、深圳的广府系原住民方言如围头话也属莞宝片粤语。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中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等,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
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四、广府文化是珠三角本土传统文化,这个文化有什么特色?
珠三角广府文化的特色
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母语,是广府文化的载体。从上述语言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珠三角地区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色。
一、主脉鲜明,引领发展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广州文化与广州话一样,是这一区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和杰出代表。
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广府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个性,其中广州的西关文化中西合璧,是广州古老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公民意识最强的市民文化之一,早年对港澳文化有着强势的影响,今天的香港文化仍流淌着浓厚的西关文化韵味。
“中国的近现代看广东”,近现代的广州更是民主思想的摇篮、革命的策源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自古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尤其是唐宋以后更为突出,是中央政权影响岭南最迅速、最强大的地区,也是岭南各个时期汇聚人才最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更是精英文化、雅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因此,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的广府文化,承受着中原文化的强辐射,中华文化的传承性极其明显,主脉鲜明,并以中心地文化的优势,引领着广府文化的发展。
二、新潮时尚,多元荟萃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勇敢自信、求新求变的广府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了广府文化的辉煌,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是古南越族的居住地,又是岭南与中原、中国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因此,广府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族的遗存,更受中原汉文化的哺育,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多层次的构成因素,充满了创造力。
三、南雄珠玑,认同标记
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民系,也是中原汉族南下移民与本土居民融汇时间最长、融汇形式最多,构成最复杂的民系。各个区域的广府文化与粤方言一样,共性突出,个性鲜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广府民系为主体族群的区域,该区域的广府民系较其他区域的广府民系而言,有着较强的区域文化认同感,大多数人均为“珠玑后裔”,有共同的发祥地--南雄珠玑巷。细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广府民系的构成
唐宋以后,南下移民多取道粤北大庾岭梅关新道,南雄珠玑巷成了南迁移民的聚居地及转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区的中转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粤方言,吴语痕迹较明显。据《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的记载,分布在珠三角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氏族是从南雄迁入的,而其中又有187个是宋代经南雄迁入的,占了总数的98%。这种特定的民系构成,使珠三角广府民系易于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2.珠三角的发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蓬勃发展,并渐具规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基塘农业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依托着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建立了活跃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益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以广府人为主的“广帮商人”,清中期便驰名全国。从19世纪末叶,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崇尚兴办实业,是广府文化有别于客家、潮汕两大民系文化最大的特征之一。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自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人文荟萃,工农商并举,迎来了广府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可见,“南雄珠玑巷”,是特定的历史与特定的民系构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认同标记,有着极强的凝聚力。 宋代是岭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广府民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宋以后,珠三角地区领先岭南地区的发展,影响全国,并成为著名的侨乡,“珠玑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南雄珠玑巷”,成为海内外广府人的寻根祖地,珠三角地区的广府文化成为广府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广州文化成为主导,广州话成为粤方言的标准语,并最终成为跨国界的语言,“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幷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仅次于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Mandarin Chinese)。”便不难理解了。
五、珠江三角洲地方特色文化
1.位置和范围:广义的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香港、澳门。北回归线穿过其北部,濒临南海,为珠江出口处。它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的端洲区、鼎湖区、高要市和四会市,面积4.16万平方千米,人口2300多万,其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广东省的23.4%和31.2%,但国内生产总产值占广东省的70%以上。
2.自然特征:珠江三角洲是由北江、西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合成的复合三角洲,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发育在海湾内的丘陵性三角洲,海拔50米左右,即面积约为1.1万平方千米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其间山丘散布,河道纵横,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生长季长,可一年三熟。春季阴雨连绵,夏季高温湿热,夏秋季台风入侵频繁,冬季很少严寒,四季变化明显。河流汛期在4~9月。
3.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地理孕育了机会,历史创造了机会,政治催生了机会。①独特的地理优势:这里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毗邻港澳,有天然海道良港,对外贸易方便。②优越的人缘优势:这里是全国较大的侨乡之一,在港澳台和海外的侨胞达1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利于招商引资。③较强的互补性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资本、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成本过高,市场容量小;澳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发展空间狭小;珠江三角洲的自然、人力资源丰富,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内地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加上其经济的幅射作用,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④经济后发展优势:与港澳和发达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属于后发展地区。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翻了几番,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产业条件及对外开放整体化经济结构。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但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我国政府实行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战略,使得珠江三角洲的工业超速增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区域均衡战略取代了过去的非均衡梯度战略,各种矛盾和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①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导致经济发展质量偏低。尽管相对其他地区而言,珠江三角洲区域具有人力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但从经济发展来看,还存在着劳动者素质偏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
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技术改造迟缓。用于技术改造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资金投资严重不足。这种投资状况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更不利于核心技术的创新,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在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层次上运行。③人才分布不合理,使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矛盾。三类产业中人才比例大约为1:8:7,由此导致其产业结构总体失调,比例失衡。一方面,第一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人才过少,影响其健康发展,削弱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作为优质产业,因缺少技术应用和开发型人才,导致产业含量不高,发展速度迟缓。于是,出现了一种“双约束”效应。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④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较差,生态平衡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由于过分偏重经济增长和眼前效益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高增长变成了以牺牲子孙后代生存条件为代价的低效益增长。⑤技术开发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差。据有关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左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到45%,前者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43%和38%,后者只及发达国家的56%~75%。
4.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除了近些年由于工业生产发展导致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外,由于交通及石油开采引发的珠江口石油污染,以及珠江口的赤潮现象引人注目。夏秋季台风登陆造成的狂风、暴雨危害极大。受人类活动对珠江三角洲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以及三角洲河道的快速改变,洪水威胁也越来越大。
5.基塘农业:①生态循环的过程: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及肥料费用
A.利用水患严重的低洼地,挖地成塘,堆泥成基。B.塘中养鱼,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C.作物又可作为饲料,如此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②俗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③分类:以基堤栽种的作物不同而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及果基鱼塘。④农业:土地利用精密,可生产稻米,蚕丝,甘蔗,水果,花卉,鱼虾。⑤工业:因上述的原料供应无缺,故农产加工业发达。⑥景观的变迁:因经济特区的设立工业、城镇的发展,许多鱼塘已填土作为工厂及住宅,土地利用正在转型中。
6.城镇化和民工流:经济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已达7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形成了连片的城市群,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经济幅射能力极强,形成“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及港、澳(共9个省,两个特别行政区),城镇化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是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是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是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实现共享;④是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是建立和完善区域内的协调合作机制。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民工流,对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都有巨大影响。
7.历史与政治科热点:近年来涉及本区的历史考点主要有:秦朝灵渠的开通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明朝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清朝时期的虎门硝烟及太平天国的兴起。近年来涉及本区的政治考点主要有: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今年实施的“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六、长三角属吴越文化或江南文化,珠三角属岭南文化,京冀为燕赵文化。这三大区域无论从城市面貌到风土人情,
B
试题分析:材料显示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说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但该题是总结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是文化生活道理,A与题干要求不符;文化的差异是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说法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客观存在相同,但意识不一定相同,C“一定”过于绝对,错误;D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与题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