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有哪些本地艺术文化,
西安的旅游商品生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民画、唐三彩、瓷板画、景观表、麦杆画、关中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全市有涉外旅游定点商店26家,可以较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购物需要。同时,西安的餐饮业可以供应全国八大菜系及欧美西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东南亚风味、清真等各式美味佳肴,发掘仿唐菜120多种,形成以唐菜为主的传统菜和以陕菜为主的现代菜。在全国饮食业优质产品评选中,西安的饺子宴,羊肉泡馍等八个品种荣获金鼎奖,特别是西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着八方宾客。
二、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唐三彩陶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仿秦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仿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又充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秦腔,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三、西安四大旅游特色介绍
西安四大旅游特色介绍
西安有什么当地的旅游特色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西安四大旅游特色介绍,欢迎大家分享。
西安四大旅游特色:
皮影
陕西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是皮影的发源地。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二是演唱功力极深,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四时风俗
春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
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
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
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
秦腔艺术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陕甘一带古为秦地,故称秦腔或西秦腔,俗称“乱弹”、“桄桄子”。因用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音韵严谨,有二百余种曲牌,二十四类板式,二十八种角色,二千七百多本剧目。是河南梆子、河北梆子、蒲剧、晋剧等几十个有较大影响剧种的母体。秦腔既有西北原野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古老剧种。
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大耍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社火中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通常是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3米多的钢筋,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树、云朵、老虎、猛兽等等各种造型(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通常年龄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则十于人,或并立,或叠置,横卧,倒立。惊险怪异不下于杂技。
;
四、陕西都有哪些民间艺术?
安塞腰鼓、凤翔泥塑、宜川胸鼓、陕西剪纸、壶口斗鼓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
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3。
2、凤翔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满月,长辈要送坐虎。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
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3、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经由古代战争中人们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来,原名花鼓。
“胸鼓”是将类似腰鼓形状的鼓挂在胸前敲的一种鼓舞形式,有些地方称为“花鼓”,主要流传在宜川、洛川和定边一带,具有明快,活泼、诙谐、风趣的艺术特色。
4、陕西剪纸
陕西剪纸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5、壶口斗鼓
壶口斗鼓是陕西陕北地区传统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写照。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刚烈等特点。
表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凤翔泥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塞腰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宜川胸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西剪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壶口斗鼓
五、陕西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哪些
1、西安鼓乐
周至集贤镇素有“鼓乐之乡”之称,西安鼓乐从唐代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交响乐”,是唐代音乐的活化石。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难度极大,主要演奏乐器有座鼓、战鼓、乐鼓、豆鼓、笙、笛、琵琶等多种乐器。
2、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素以威武可爱的造型、鲜艳明快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和浪漫神奇的纹饰闻名遐迩。
想要欣赏这精美的民间艺术,自然不能错过“凤翔泥塑”的发祥地——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这里的彩绘泥塑采用当地特有的黑油板版土、白色封洗土、上等棉花、糯米等6种材料配制成空心摔不烂泥塑。一抷素土,传承出历史足迹的丰碑,一笔一划,勾勒出民间艺术的华章。
泥塑大到数米,小则几厘米,花样众多的造型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3、大荔面花
和所有面花一样,大荔面花也源自祭祀礼仪,不同的是,大荔面花的风格涵盖了渭北地区面花的全部形态和特点,是“集面花之大成者”。
在大荔,按照四时八节、生婚寿葬,面花有枣糕、鹣鹣、虎头、喜馍、寿桃等样式,以洛河为界,洛河以北的面花细腻精巧,洛河以南的面花粗犷大气。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人们把面“塑”成了建筑,用指尖捏出了一个个“新世界”。
好奇的朋友,不妨去大荔县文化馆2楼的展厅看看,那里时常摆放有一座上下5层、高约50厘米的牌楼面花。
4、安塞腰鼓
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
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
随着时间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5、延川剪纸
在陕北,自古便有“文出两川,武出三边”之说,延川便是其中一川,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延川剪纸源起于祈福驱祸的民间风俗,与民族图腾文化息息相关,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造型简练淳朴、粗犷浑厚、热情奔放。
延川剪纸艺术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剪出来的都是活脱脱的北方民俗生活!
六、西安的风俗特色有哪些?
1、吃五豆。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2、四色礼。四色礼也称四样礼,是西安地区比较讲究的一种晚辈对长辈所行之礼。譬如男女定亲以后,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带四种礼品:烟、酒、肉、罐头或水果及其它东西,女方家也必凑成四礼品回送,如鞋、袜、钢笔、笔记本等,让男方捎回。
3、民间剪纸。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
4、五毒图案。五毒图案是西安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辟邪图案。关中人认为,蝎子、蛇、蛤蟆、壁虎、蜘蛛等五种动物是最毒的动物,俗称“五毒”。人们在小孩的兜、背心、鞋帽等衣服上绣制五毒图,对伤害孩童的邪毒之物以制约。
5、过年蒸花馍,按照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开始蒸花馍,让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摇身一变,成为工艺品。
扩展资料:
西安历史文化特色:
1、方言:
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中原官话之一陕西话,虽然深受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
2、戏剧: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
3、绘画:
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钟馗故里钟馗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