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美酒?
一:果酒
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是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宝地,第一缕幽幽的酒香就是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茫茫林海中飘起的。
1.葡萄酒
我国最早的葡萄酒,是现新疆地区酿制的。《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内地汉族地区虽然在周代已有人工栽培葡萄的记载,但这些原生葡萄品种果小味酸,很少食用和酿酒。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优良葡萄品种,内地才大量种植葡萄并用以酿酒。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滇时,在昆明、大理等地都品尝过当地人用葡萄酿制的美酒;明代,徐霞客漫云南,也记述过品尝葡萄美酒的事实。
2.树头酒
树头酒的配制过程最富特色。早在元、明之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少数民族“甚善水,嗜酒。其地有树,状若棕,树之稍有如竿者八九茎,人以刀去其尖,缚飘于上,过一霄则有酒一瓢,香而且甘,饮之辄醉。其酒经宿必酸,炼为烧酒,能饮者可一盏”《百夷传》。清初,树头酒就果实直接取汁酿制的方法还常见于权威性的官方文献中,清康熙《云南通志·土司》中有如下记述:“土人以曲纳罐中,以索悬罐于实下,划实取汁,流于罐,以为酒,名曰树头酒。”据考证,树头酒的树种,属热带椰子之类,其果实可以从花梗处取饮液汁,因内含糖质,可即用于酿酒。这种不用摘取果实,而是将酒曲放在瓢、罐、壶之类的容器中,悬挂在果实下,把果实划开或者钻孔,着实令人大开眼界。清末民初,树头取酒的办法仍残存于滇西、滇南少数民族之中,现已不可多见。
此外,少数民族的果酒种类还很多。常见的有刺梨酒、桑椹酒、山楂酒等,许多家植水果也用以酿酒。云南寻甸苗族的雪梨酒,还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吃了雪梨酿的酒会破坏夫妻感情,再吃一回雪梨酿的酒又会恢复夫妻感情。”
二:水酒
水酒,即发酵酒,用黍、稷、麦、稻等为原料加酒曲经糖化、酒化直接发酵而成,汁和滓同时食用,即古人所说的“醪”。水酒是我国少数民族酒中品种最多。饮用最为普遍的一类。如朝鲜族的“三亥酒”、壮族的“甜酒”、高山族的“姑待酒”、瑶族的“糖酒”、藏族的“青稞酒”、纳西族的“窨酒”、普米族的“酥理玛”等均属此类。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发酵酒又称为白酒,并按发酵程度的不同,分为甜白酒和辣白酒两类。
甜白酒是以大米、玉米、粟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控在不渗水的盆、罐、桶等盛容具中,待其凉透,撒上甜酒曲,淋少许凉水,搅拌均匀,放置在温暖干燥处。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约需3-5天,但如果把酒饭放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成酒也较快。拉枯族用糯米为原料,筛去细糠,留下粗糠和米同酿。酿制方法是,用热水浸泡原粮再煮沸,取出后趁热用木甑蒸透,控装在陶罐内,撒上自制酒曲,约一小时后即可饮用,其味清凉甜美。甜白酒实质上是在粮食中的淀粉完全糖化、而酒化过程即将开始时而形成的水酒,甘甜可口,只隐约透出酒的醇香,是老幼咸宜的饮料。各民族酿制甜白酒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明之际,已有商品化生产。明初,徐霞客由云南大理人永昌(今保山)途中,穿越一山峡,“有数家当南峡,是为弯子桥,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也”。可见,早在明代,即使深山幽谷,甜白酒也成为商品,供山峡古道上匆匆过往的商旅“连糟而啜之”。甜白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甜白酒煮鸡蛋,是彝族等民族待客的佳品。明清以来,相袭成俗。时至今日,每逢佳节良辰,泡米蒸饭酿白酒仍是许多少数民族最要紧的节前准备工作之一。白酒煮鸡蛋还是滋补身体。恢复元气、催奶的保健型食品,彝族聚居区“产妇必食”。
和藏酒是什么酒
藏酒也叫藏制烧酒,是以小麦或青稞经发酵而制成的低度烧酒。因藏东芒康县和边陲亚东县的烧酒最有特色而成名著称。藏白酒又是葬酒的一种。藏酒包括:青稞酒、藏药配制的保健酒及藏区生产的生态粮食酒等等。其中,青稞酒又分为原浆青稞酒和改性青稞酒(即俗称“秘酿青稞酒”,例如唐蕃情系列藏酒)。
藏酒由来
藏白酒,藏语称为“博让”(bod-rang),这是相对于“阿让”(白酒)而后起的一种称谓。过去白酒通称为“阿让”。当各种品牌的外地白酒进入藏地后,遂用“博让”专称藏白酒。
古代藏族饮的酒种类较多。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苯教丧葬仪轨》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有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随着唐蕃联姻而发展起来的汉藏文化交流,使藏族掌握了内地传入的复式发酵酿酒法,仿内地黄酒酿制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爱,从而成为了藏族的传统饮料。
制作方法
藏白酒同酒精浓度低的青稞酒不同,它是采用双蒸法,即二次蒸馏获得的酒精度较高的饮料。
青稞酒“羌”的浓度一般约为10度,藏白酒的酒精度可达30度左右。历史上,藏白酒多是自酿自饮或馈赠亲友,少量用于出售和交换,以藏东芒康一带和后藏亚东一带所产最为有名。
藏白酒的传统酿制方法为:当青稞酒粮发酵后(青稞酒粮的煮制发酵同酿青稞酒无异),取一生铁锅或“汉阳”铝锅,锅底铺垫几层麦秸,将发酵好的酒粮倒入锅内,掺水适量。在锅的支3个木杈作支架,上放一个接酒用的陶罐。
然后用一口径相当的锅反扣于上,两锅结合部用密封条封严。以上程序完成后,架柴升火,所用木柴多用坚硬耐烧的青冈木,需保持均匀的火力。
这样,酒粮在煮沸后蒸气往上冒,遇阻后变成蒸馏水滴落进陶罐,经一段时间的煮制蒸腾陶罐内的蒸馏水越积越多,开锅取出陶罐罐内便储满了清澈透明酒香四溢的藏白酒。
西藏有什么名酒?
xi藏,简称“藏”,我国五自治区之一,首府la萨市(避免平台判断敏感词,用拼音表示)。藏族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文化,可追溯1000多年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藏族人独特的酒文化。他们普遍爱饮酒,但绝不酗酒,酒多数用于喜庆,不用在消愁解闷,也不用作祭祀神佛之物(他们笃信佛教,佛教要戒酒)。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苯教丧葬仪轨》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有葡萄酒、蜂蜜酒、青稞酒、米酒、小麦酒等,后来传入内地复式发酵酿酒法,酿造青稞酒,成为了他们的传统饮料。今天小六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xi藏有什么美酒!
藏泉酒(藏泉青稞酒),xi藏la萨市金珠西路,浓香型白酒,采用青稞、天然水为原料,采用传统老五甑工艺和低氧发酵专利技术酿造而成,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对酒窖的湿度、温度、避光、防水、防潮、透气孔、密封措施等都进行严格把控,得到酒体口感醇香自然,饮后不上头。曾获得“著名商标”、“名牌产品”。
藏羚羊酒,xi藏林芝地区巴河镇,复合香型白酒,是第一支复合香型白酒。以青稞、高粱、大米、小麦、糯米、玉米六种粮食为原料,提取xi藏特有的冬虫夏草,藏茶等特产精华液,采用传统手工工艺酿制,并结合先进的生物技术,最终得到复合香型白酒。其口感绵醇香甜,浓中带醇,醇中带香,给人以清新纯净的感受,使人回味无穷。
藏缘酒,xi藏达孜县工业园区,浓香型白酒,以青稞为主要原料,使用藏族人传统而独特的生产工艺酿制而成,曾被评为"西藏名牌产品"。
唐蕃情,xi藏拉萨,浓香型白酒,以高原上的青稞、高粱、玉米、冬小麦为原料,采用雅鲁藏布江所特有的雪水,使用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法酿酒工艺精心酿造而成。酒体具有浓香明显,入口甘绵甜香,回味悠长的特点。
xi藏有其独特的酒文化,其中酒器就能体现民族传统和风俗,唱酒歌又是藏族饮酒一大特点。在xi藏,除了以上几种在当地比较出名的酒,其实还有很多藏白酒的,它们多数都是用小麦、青稞经发酵而制成的低度烧酒,味淡而醇。要是有酒友对这个比较了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作者:小六(deyujiuye666)
茅台镇酱酒从业者,喜欢与酒友交流探讨中国白酒,如果你对纯粮白酒也感兴趣,咱们一起交流!
中国有哪几种酒?(有地方特色来的)
中国少数民族在解放前夕,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从业不同,因而所饮用的酒的来源和民间酿酒的情况也不同。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主要从事捕鱼业和狞猎业,后两个民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社会残余,他们民间无酿酒活动,饮用的酒都是从周围其他民族处交换或购入的。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佤、德昂、布朗、独龙、拉祜等族狞猎和采集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独龙、怒、僳僳、景颇、佤、布朗、德昂、基诺、拉祜、珞巴、部分黎和高山等族有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还处在奴隶制阶段,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这些民族民间很少有家酿酒。
目前,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仍生产和饮用的具有特色的酒大致有如下一些。
蒙古族马奶酒:蒙古族传统的酿酒原料是马奶,故得名。马奶洒的酿制历史悠久,传至今日,仍盛行于蒙古牧区。酿制的时间自夏伏骒马下驹时始,至秋草干枯马驹合群,不再挤奶时止。这段时间被称为“马奶酒宴”期。酿制马奶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挤出马奶过两三天变酸后,马奶发生分离现象,取出浮在上面的奶油,将其余部分密封于铁锅内蒸馏,反复三四次,则酒味越来越浓。这是制马奶酒的精工艺。另一法为粗工艺,用发酵方法酿制。一般是先用牛奶制成酒曲,再把生马奶倒进装有酒曲的容器里,置于较温暖处,每日启封以木杆搅动数次,使之发酵,味至微酸即可。在夏季的内蒙草原上,凡是有牧民的地方,就有马奶酒飘香;只要有节目活动或亲友聚会,就会有马奶酒宴和敬酒歌舞。
与蒙古族生活在同一区域的达斡尔族也有酿制和饮用马奶洒的传统。生活在内蒙古的部分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和稷子一起酿制马奶酒。哈萨克马奶酒,是将马奶盛入马皮制的袋子里,扎紧口使其发酵,制成半透明、略带酸味的饮料,他们称之为“克木斯”。
因为马奶酒有健身和医疗功效,所以常饮马奶酒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普遍身体强壮。
藏族青裸酒:青裸酒是藏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饮料,传说青裸酒的酿制技术是唐文成公主传授的。在西藏民间流传有端起酒杯(碗)想起公主的民歌。青裸酒的酿制法较简单:先将青裸洗净煮熟,捞出来摊在干净的麻布上降温,拌入酒曲,装进陶罐或木桶中密封发酵,酿成醪糟,二、三日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再过一两天即可饮用。酒色黄绿清淡,酒味甘酸微甜,度数较低,有人称之为青裸啤酒,但无泡沫。头道酒约15-20度,二道10度左右,三道仅5至6度。饮之难醉,醉则难醒。常饮的青裸酒,一般是10度左右。另有青裸白酒,酿制法较复杂:将醪糟装入大陶罐,加入少量水。罐中以术棍架起一铜锅,锅沿与罐沿齐平。锅上架一钝锥形铛子,口径略大于罐口,罐沿与铛间用草术灰泥封严。陶罐底部以温火加热,不断将铛中升温的热水换成凉水,使罐中蒸汽凝为水珠滴到铜锅里,七八小时后,取出铜锅中的液体,即是青裸白酒,度数可达60度以上,酒香四溢,略带青味。此法可称为土法蒸馏。因为活细,一般是主妇操作。
青海土族农民也酿制和饮用青裸酒,他们一般把青裸酒称为“酩 ,土族语叫“斯拜·都拉斯”。其制作法是先将青裸做成醪糟(当地汉族方言称“甜醅”然后入锅加水蒸馏出酒。乙醇度一般在三四十度间,最高亦可达60度。为使酒色味更佳,人们常把酒装在能容20公斤的黑瓷坛中,密封坛口,深埋在羊圈或居室炕沿附近的地下,过一年半载挖出,添满酒再埋,如是两三次,坛中酒色如黄蜜,浓如稀,醇香扑鼻,入口绵滑,小酌数杯,即可使人酒酣神怡,若再多饮,沉醉难醒。土族是以古代民族吐谷浑为主体,吸收了羌、藏、蒙古及汉族的成分发展形成的,羌是“西戎牧羊人也”(《说文·羊部》藏族和蒙古族都是有古老游牧历史的民族。因此,土族人种植青裸和酿青裸酒窖藏于羊圈的做法,恐有相当久远的传统了。
柯尔克孜族“孢糟酒:“孢糟”是柯尔克孜语音译,可意译为黄米酒,因其原料是黄米。其酿造法是先将黄米洗净泡软,上磨推成浆糊状,装入布口袋里发酵。发酵后入锅加水煮至冒泡,再装入袋中滤挤去渣,其纯净的液体就是孢糟酒。酒色界于橙黄与浅咖啡色之间,乙醇度在15度左右。此酒酸甘相兼,有补血和助消化的功能,很受群众欢迎。当地维吾尔族群众亦喜饮,但维吾尔人并不酿制。目前,在新疆柯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一些县城里,已开有“孢糟馆”,这就大大方便了各族群众的需求。孢糟馆类于内地的茶馆,不经营菜肴,顾客喝些孢糟酒,吃些烤馕即可,非常便利.
门巴族“曼加”酒:“曼加”是藏语音译,意为“鸡爪谷酒”,因以当地特产的鸡爪谷为原料酿制而得名。鸡爪谷系禾本科农作物,籽粒如白菜籽,色紫黑,穗头如猫爪,喜肥耐水,生长期四个月,亩产五、六百斤,是门巴族和珞巴族的重要粮食作物。酿制方法简单:先将鸡爪谷煮熟,捞出晾温后拌入酒曲,放置于竹盘中发酵。饮用时,将发酵后的鸡爪谷(酒酿)装进底部有塞子的竹筒,加入凉水,稍候拔开塞子,以酒具接盛即可饮。曼加酒的度数仅10度左右,提神消暑,夏季尤为群众喜好。门巴族聚居的西藏门隅(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原地区)地区和墨脱县,基本上是高原河谷地带,气候温暖。
水族肝胆酒:是将猪胆汁注入米酒中而成。以此酒待客,表示主人愿与客人肝胆相照,苦乐与共。宰猪时将附着苦胆的那片猪肝一起割下,以火烧结胆管口,防止胆汁流出,然后将其煮熟,再与猪肉一起祭供祖神。客人入席酒过三巡后,主人拿起猪肝,剪开胆管,当众将胆汁注入酒壶,为在座者各斟一杯肝胆酒,依长幼客主之序分先后干杯。猪胆能消炎灭菌、清火明目、降低血压。常饮肝胆酒有益健康,故在水族群众中流传成俗。
土家族甜酒茶:土家族的甜酒茶实际上不是茶,而是酒。正如解放初期广东有部分人还把啤酒叫做“洋茶”一样,这仅仅是名称上的误用。土家族以糯米或高粱煮甜酒,将甜酒和蜂蜜冲入盛山泉水的碗中,甜酒茶即成。饮之清冽甜香,消暑提神。因有些山泉水实际上是矿泉水,所以常饮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普米族“酥里玛”酒:酥里玛酒主要以大麦和玉米为原料酿制。先将洗净的粮食煮至八丸成熟,捞出晾温,拌以酒曲,装入大布口袋里发酵。两天后有酒味飘逸,将其再装坛密封。数日后(一般以放坛处的温度高低来估计封坛时间的短长)开封加适量清水入坛,再盖上盖等两三小时,便可倒出清水,此即“酥里玛”。有的人是在密封的坛口插一支吸管,用酒时以虹吸原理将酒引流出来。
羌族蒸蒸酒:其酿制方法较简便。将玉米粉用杉木甑子(蒸桶)蒸熟后,倒在簸箕里晾至稍温,拌上酒曲,装入坛中,封严坛口,置于荞麦秤秸中发酵,约二十天左右,便可饮用。酒色淡黄,酒味甘甜,能去淤血、生鲜血下奶,是羌族产妇哺乳期间的常备饮料。喜客临门,主人往往让他喝饱为止。
四川彝族苦荞酒:彝族在解放前没有专门的酿酒作坊,民间广大奴隶群众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可用来酿酒,能够酿酒的是奴隶主或较富裕的“劳动者”(阶级成分)家庭。酿酒原料主要是苦荞(一种有清苦昧的荞麦)、玉米或土豆。先将酿酒用具全部洗净,不能有一点油星,再把苦荞以木甑蒸至半熟,晾温拌酒曲,装进发酵桶里。冬天为保持室温,需不断生火,促其发酵,待酒香四溢时,插管于发酵桶底的孔中,引流出酒液,第一杯敬神灵,第二杯献长者,尔后其他人方可饮用。因以苦荞为原料酿制而得名。苦荞是凉山半高寒山区的特产。彝族把用玉米、高梁和少量苦荞作原料酿制的酒叫泡水酒。现在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民间多饮外来的白酒和啤酒。
云南彝族辣酒:辣酒即白酒,其主要原料是玉米或高梁,其特点主要反映在制作过程中,玉米或高粱煮熟拌入酒曲后,装入外面涂有牛粪的竹箩里,并用蓑衣或麻袋片盖严实。待到发酵至将要从竹箩孔中渗出白浆时,装入坛中密封,当玉米或高粱变成细糊状时,装进甑子,上铁锅,兑水蒸馏出酒液。
纳西族合庆酒:合庆是滇西地名,该窖酒以当地的大麦和黑龙潭水酿制,香味纯正,曾获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怒族咕嘟酒: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基本相同,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现在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加入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水族九阡酒:九阡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区,因当地水族能生产一种独特的糯米酒,故以地名来命酒名。九阡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过程中加入多种药材。酒色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味微甘,酒香馥郁。九阡酒下窖的时间越长越醇。陈年九阡酒要在孩子出生时酿造下窖,直至结婚时,甚至到寿终时才饮用。因用多种药材作原料,所以有活血舒筋、健身提神的功能.
普米族大麦黄酒:该酒的酿制是先将大麦煮熟,拌酒药发酵后,装入大土陶中,以灶灰泥封好坛口,二十一天后以管子吸引出酒液,装坛存放,随饮随取。酒色桔黄,味道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