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域旅游五大鲜明特征,是指什么?
1、全域旅游的全局性
首先,全局性体现在旅游发展视角的全局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旅游业不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单个产业的发展,因其具有的关联性大、综合性强的天然特性,旅游业已经事关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已经成为“调结构、惠民生、稳增长”的优势产业。因此,全域旅游发展是站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通过发挥产业优势,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其次,全局性也体现在旅游发展要素视角的全局性,落实到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全域旅游提出,要打破以单一景区景点建设为核心,以观光旅游要素为主的景点旅游发展传统封闭观念,向“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并行发展的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的全局性观念转变;由“旅游业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式的散兵发展”向“全社会多个部门有机合作式的全局发展”转变。
最后,全局性还体现在旅游发展管理视角的全局性,全域旅游是对旅游发展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市场结构、组织运作、制度安排、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的全盘统筹考虑,是建立适合旅游业发展特点的复杂管理系统,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复杂性特征。
2、全域旅游的空间性
空间性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系统发展旅游业,这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移动性本质特征紧密关联。
一方面,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点式”旅游发展空间模式使得旅游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飞地”困境,导致旅游的空间流畅性和贯穿性受阻,狭窄的“点式”空间范围束缚了旅游活动、旅游产业、旅游管理的发展,亟需在区域范围将旅游做“面式”扩展,让旅游要素建设渗透到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让旅游产业扩展到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让旅游基础设施辐射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让旅游管理覆盖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保障旅游空间移动性。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白全域旅游并非在我国全部地理空间范围内发展旅游,不是旅游发展的空间大跃进,不是旅游发展的空间全覆盖。缪尔达尔“地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空间均衡发展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均衡和非均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全域旅游的空间性,界定了发展的区域空间边界,这就保证了旅游业发展不会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范围,避免了盲目追求空间绝对均衡化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无效的后果。
3、全域旅游的带动性
带动性即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旅游产业发展到我国经济新常态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旅游业是最具创造活力的产业形态,是最容易实施创新发展理念的产业领域,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以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和核心动力,并引领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带动性不仅体现在产业经济的带动性,而且还体现在社会文化的带动性;不仅体现在单个产业发展的带动性,还体现在多个产业融合发展、多个事业多元发展的带动性;不仅体现在绿色增长方式的带动性,而且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式的带动性;不仅体现在优化调整的带动性,而且还体现在改革创新的带动性。
4、全域旅游的整合性
整合性即旅游发展对社会经济各类资源的整合运用。全域旅游发展,一是需要整合区域的生产要素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整合资本、劳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需要整合区域的产业资源,发挥产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融合性作用,整合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三是需要整合区域的社会管理要素资源,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引导作用,整合部门职能、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社会参与等社会管理要素资源,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5、全域旅游的共享性
共享性即旅游发展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旅游发展起源于人的旅游需求,最终要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原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经济总量得到了巨大增长,2015年旅游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接待游客超41亿人次。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上的旅游地位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和巩固。
然而,我国旅游业发展还处在以资本投资回报为主,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阶段,旅游发展的红利只被涉旅企业以及部分群体享用,尚未惠及更多社会主体,这是旅游发展共享性不够的重要反映。全域旅游发展,就是要致力于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通过全域旅游推动和助力我国扶贫战略目标,让广大群众在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这是对我国旅游业现阶段发展不足的深刻反思,是实现旅游发展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享性的深刻体现。
四川晟景文旅,专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资源价值盘活与开发为导向,以“运营前置”的思维,致力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农业旅游目的地”提供文旅融合整体解决服务。
二、全域旅游是什么跟传统旅游有什么不一样?
全域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区别是什么?相信很多没搞懂全域旅游概念的人面对这大段大段的文字概念深感头痛,但其实,二者的区别非常简单。用最简单的话来概述,就是:
一般旅游即“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张门票游一个园,逛完这个景点接着下一个,玩完就回家,而全域旅游,则是告别这样简单的旅行方式,让你在城市中就开始在方方面面体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
全域旅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我想这个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清,那就通过旅游旧态和旅游新象做个对比,或许更加清晰。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以前国内的旅游现状
吵:扬声器的旅行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人多,国内游拥挤嘈杂自然是躲不过的,不过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景点均如是,而我们景点的可怕在于导游的扩音器,每个导游似乎都在尝试用最大音量来招呼团友和介绍资讯。
我相信大家都曾经在各种旅游景点听到过“来,我们看这里是......”“XXX旅游团这边来/XXX旅游团我们要在这个商场里自由购物一上午......”相比一般菜市场,这里绝对算是清静的。
而在国外,最常见到的旅行团讲解的情景是,导游只对着自己的麦克风小声介绍,成员则都戴着耳机安静倾听,其他游客并不会受到过多的干扰。即便在游人密度非常大的著名景区,也不会有耳膜嗡嗡响的感觉。
俗:低级的招牌和神相似的纪念品
在著名的阳朔西街,从入口开始就被各种大姐招呼着去吃啤酒鱼,有些大招牌上还用小字标着“著名主持人某某、名导某某曾在此用餐”“中央电视台某某栏目推荐”“湖南电视台在此取景”“啤酒鱼国际金奖”......感觉名人去阳朔没干别的,挨家吃啤酒鱼评金奖去了。在这条著名的街上,我彻底体会到什么叫做“连绵不绝”“目不暇接”,扑面而来无处可躲。各种“某姐啤酒鱼”招牌,感觉是百家姓里所有姓氏都在阳朔开起了啤酒鱼饭馆。对,就是那种毫无美感的招牌——基本相同的一整片红色的背景配上白色或者黄色的字体,在黑夜中刺眼的闪烁。
至于纪念品,我相信国内所有的纪念品都神相似,基本到了一种只需要换个名字,就可以在另一个地方去出售的情况。逛国内古镇,束河、西塘、平遥......走多了极其无聊......我猜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义乌小商品。
坑:防不胜防,套路极多
国内旅游地有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过于依赖门票经济,因此造成了中国景区票价遥遥领先于世界的现象,而住宿等当地消费却提升不上去,国内旅行者戏称:出境游比国内游更优惠。
网上有篇帖子叫《全国景点50大陷阱》,从“不要接近峨眉山的和尚”开始,说到“不要买白洋淀的茶叶蛋”。手套可称得上套路极多。很多人全都是自己认认真真做旅游攻略,平时也算比较小心,但仍有防不胜防的感觉。
对三亚向往很久,但那里真是名声过差,让我每次想去又终会放弃——作为一名游客,这是对一个旅游目的地最差的感觉了,你还没有去,就要小心翼翼,时时处处被提醒着要防骗。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全域旅游改变了什么?
全域旅游是不同于传统的景点游,而是以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规划及整合营销的结合,整合地区产业链,产业再升级。特点区域可以是区县省市,但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要素、服务、产品要系统性地整合起来。这需要区域的管理者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将多部门一体化营销,做到全区域、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比如扬州的蜀冈-瘦西湖度假区,不只是瘦西湖一个景区,而是围绕着瘦西湖形成的餐饮、度假、温泉、住宿相配套的综合旅游度假区,在一地不超过10分钟的车程就包含了多个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既适合亲子游,又适合家庭游、蜜月游等,通过特色的产品把客人留住,得到了很好的体验。而这种体验让游客不只是来过一次就不来了,而是来过一次以后还会再来。这就是旅游向深度游转变的重要过程。
想了解全域旅游更多详细信息可以关注下全域旅游网,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什么是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的解释
1、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大众休闲旅游为背景,以产业观光旅游为依托,通过对区域经济优化,社会资答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2、“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全域旅游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把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使旅游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四、什么是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全域旅游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是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套有效模式和方法。
五、一分钟读懂“全域旅游”
智慧旅游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自身也在不断的演化和进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智慧旅游的演变过程。2009年国家将旅游业作为消费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投资、出口并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此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为了保障旅游业良性发展、净化旅游市场空间,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旅游法》和地方法规,规范了旅游企业与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2014年由于旅游行业自身发展中对高效、快捷的服务体验的需要,提出了“智慧旅游”的概念。同时伴随着“互联网+”行动浪潮的兴起,“智慧旅游”开始向“互联网+旅游”方向进行演变,此时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旅游理念初步形成。2015年随着旅游产业带动性的凸显,大家意识到以旅游业为核心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随即提出了“旅游+”的概念,“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水利”等一系列概念被提出。2016年随着“旅游+”的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带动性被不断实践所验证,一场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增长的“运动”到来,“全域旅游”诞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确定了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年国家出台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导则”,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指明了建设方向,其中旅游业智慧化建设为其中重点建设内容。2018年“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的推出,将“全域旅游”的理念推向了全国。2019年随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等办法的出台,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进入了评定验收阶段,其中智慧旅游建设占68分,还有部分内容为一票否决项。智慧旅游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9年“旅游信息化起步与探索阶段”2010-2020年“旅游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钻石十年)”,时间阶段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的发展。2010年之后互联网普遍的应用,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把智慧旅游推上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