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游人数降30%旅游收入降42%,五一假日文旅市场迎至暗时刻

焦点研究院 · 文旅研报

2022年五一小长假 旅游 市场报告

报告期: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

研究员:文旅研究组

写在前面

2022年的五一小长假落下帷幕。对于文旅行业而言,无疑又交上了一份“惨烈”的成绩单。从春节到清明再到五一假期,出游人数从下降2.0%一路跌至下降26.2%、下降30.2%,文旅市场似乎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真正的“至暗时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否意味着绝处逢生即将来临?

(一)“减”字当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颓势尽显

经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就铁路、民航两大交通运输系统来看,假期前四日(4月30日至5月3日),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06.38万人次,同比减少约80%;国内航线五一期间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1.67万班,同比2021年下降75.30%。

图1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人次与2021年对比

图2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收入与2021年对比

焦点短评: 自春节、清明假期之后,五一小长假国内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再次出现“双降”,这也是今年以来假日 旅游 市场的“三连降”(2022年春节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0%、3.9%;清明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6.2%、30.9%),迄今为止今年的假日 旅游 市场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从消费上看, 旅游 消费降幅明显高于出游人次降幅,404.25元的人均 旅游 消费额相比去年的492.30元下降17.89%。 可见,五一黄金周已非“遍地黄金”,更多地反映了跨省、远程出游困难造成的交通和住宿消费锐减,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带来的居民消费支出疲软、消费信心崩坏。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3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名义下降3.5%,增速比1-2月慢10.2个百分点。一旦消费者不敢花钱且无钱可花,那么作为非刚需消费的 旅游 行为势必首当其冲。

(二)露营火爆却独木难支,好前景还需带来“好钱景”

这个五一假期,文旅行业仅有的狂欢几乎都围绕着“露营”二字,全国各地的民众不是在露营就是在去露营的路上。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 历史 峰值,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增长90%。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露营及相关产品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由露营衍生出的“露营+”玩法更广受追捧,森林露营、海岛露营、公园露营、星空露营以及“露营+飞盘”“露营+音乐节”“露营+焰火晚会”“露营+后备箱市集”等新项目、新产品成为都市人群在这个五一假期的新宠。

焦点短评: 露营经济的生机勃勃无需多言,但对于文旅行业来说,露营虽好,却“独木难支”,至少市场主体全部押宝露营并不现实。一方面,对于人文类景区而言,场地条件的限制致使其几无可能承载相应的露营活动,因而很难分得露营红利的一杯羹。另一方面,露营活动的客单价远没有高到能够填补跨省游、长线游冰封带来的“黑洞”,毕竟露营活动多数基于自驾出行、自带装备和餐饮,对于 旅游 目的地赖以生存的“食、住、行”三大要素贡献度不大。 若确实想要入局这一赛道,当下应当在配套设施服务、活动运营水平、营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做足功夫,以直面未来露营行业的深度竞争。

(三)是卖惨还是真惨,是“弃子”还是“遗珠”?

毫无疑问,今年五一假期文旅行业确实“惨”,而且是处处愁云、哀鸿遍野。 从数据上看,1.6亿人次出游看似保留了行业的有生力量,即游客还在、需求还在,实际上市场主体的获得感相当之差。 比如旅行社,“0预订、0收客”几乎是五一期间各地旅行社的常态,而乘坐所谓“旅行团大巴”前往平谷金山观景区和湖洞水景区的新冠确诊病例,更给北京乃至全国的旅行社经营迎头浇上一盆冷水。比如 旅游 景区,全国正常开放的A级 旅游 景区占总数的61.3%,但九寨沟、杭州西湖、黄山等传统热门景区客流较往年大幅下降。比如演艺演出,往年五一假期正是各类音乐节、演出活动遍地开花的时刻,今年线下音乐节则“全军覆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实时监测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场次(含 旅游 演艺)总计约5900场,与去年五一假期同比下降53%;演出票房收入约1.43亿元,同比下降79%;观演人次200余万,同比下降67%。

焦点短评: 许多从业者都在不断发问,文旅行业还有机会吗?整个行业是否沦为时代的一粒尘埃?实际上我们认为,如同民众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露营、去踏青,去参与任何可以参与的近郊游、市内一日游等,大众 旅游 和国民休闲的需求不会磨灭,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真实存在,这些绝不是假象,文旅行业也绝不是弃子。 因此, 旅游 者在哪里,文旅行业就应该跟到哪里。 旅游 者负责引领创新和消费回馈,从业者负责提供创新产品去释放新动能、去反哺 旅游 者。 在行业的紧要关头, 旅游 者和从业者更应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并肩作战、为未来搏出一线生机。

除了自救,当然也有其他的选择。对于文旅人来说,抱怨和一味诉苦除了消磨志气,并不能获得额外的“糖果”,反而会影响外界对于行业整体的观感,毕竟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在负重前行。正如同外界对于文旅行业的印象是“韧性十足”,文旅人也从来不缺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气神。因此当下除了等待与坚持,也不妨换一个思路,即稍事休整或掉转航向、另作其他,待未来政策松绑、市场恢复之后再回归本行(比如采茶的黄山导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打赢疫情这场阻击战不会遥遥无期,当下不论“自救”还是“躺平”,都绝不丢人。

二、2007年春节,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次和收入数据

2008年1月18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此间召开的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披露,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1.0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增长15.5%;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增长24.7%。

(1)五一黄金周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的统计,“五一”黄金周全国出游达1.79亿人次,旅游收入736亿元人民币,同比均增长20%以上。20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旅游18.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40亿元人民币。黄金周出行人数从1999年“十一”的4000万人次,发展到2007年“五一”的1.79亿人次,继去年“五一”出游达1.46亿人次后,今年“五一”出游人数再创纪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旅游市场规模创历史最高。

(2)十一黄金周情况

今年“十一”黄金周,中国共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6%;实现旅游收入64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4.8%;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为441元。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今日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此次黄金周所实现的642亿元旅游收入中,民航客运收入为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9%;铁路客运收入达1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39个重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其他旅游城市和景区实现旅游收入309亿。

(3)黄金周旅游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①今年“十一”黄金周在出游人数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旅游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②出游方式更趋多样:

散客出游规模较大;

自驾车旅游成倍增加;

中短线旅游进一步升温;

乡村旅游持续火爆:在国家旅游局近两年推出“乡村游”及“和谐城乡游”主题宣传年活动的引导下,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城镇居民出游的主要形式。

三、我想找黄金周方面比较全的统计资料,请大家帮忙!1

全国假日办发布《2006年“五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

5月19日下午5:00,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发布《2006年“五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如下:

2006年“五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对辖区内“五一”黄金周的接待规模和效益进行了统计调查。经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汇总,结果如下:

(一)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比2005年“五一”黄金周增长20.0%;实现旅游收入585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5.2%;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01元。

(二)“五一”黄金周期间,在全国接待的1.46亿人次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仅限于住在宾馆饭店和旅馆招待所)为3884万人次,比2005年同期增长24.1%;一日游游客为1.07亿人次,比2005年同期增长18.6%。在所实现的585亿元旅游收入中,民航客运收入24.3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1.5%;铁路客运收入13.3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6.9%;39个重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收入242亿元;其他旅游城市和景区实现旅游收入305亿元。

(三)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北京、天津、承德、秦皇岛、沈阳、大连、长春、吉林、哈尔滨、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黄山、厦门、南昌、瑞金、青岛、洛阳、武汉、长沙、张家界、韶山、广州、深圳、桂林、海口、三亚、重庆、成都、广安、贵阳、遵义、昆明、西安、延安、银川等39个重点旅游城市,“五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5225万人次,其中过夜旅游者(口径同上)为1379万人次,一日游游客为3846万人次,比2005年同期均有增长。

(四)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16个旅游景区(点),“五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2106.52万人次,门票收入7.82亿元。

(五)“五一”黄金周期间,39个重点旅游城市监测的182家商业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6.26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9.3%;监测的174家餐饮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29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