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资源的成语
【地大物博】: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地尽其利】:尽:尽力,充分。使土地、山川、地面上下物质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地无遗利】:地面上下的资源全部开发,没有遗漏。
【物尽其用】: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物众地大】:物:物产,资源。物产丰富,土地广大。
【铸山煮海】: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二、形容家乡特产多的成语有哪些?
1、山肴海错 [shān yáo hǎi cuò]
[释义] 犹言山珍海味。 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2、山海之味 [shān hǎi zhī wèi ]
[释义] 山海中所产的珍贵食品。
[出处] 南朝·梁·萧纲《七励》:“名廉天地之声,淆竭山海之味。”
3、山珍海味 [shān zhēn hǎi wèi]
[释义] 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出处] 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炮羔如折葵。”
4、蛮笺象管 [mán jiān xiàng guǎn]
[释义] 高丽 或 蜀 地所产的纸与象牙管的笔。 泛指名贵的纸笔。
[出处] 五代 刘兼 《春宴河亭》诗:“蛮笺象管休凝思,且放春心入醉乡。”亦作“ 蛮牋象管 ”。 唐 罗隐 《清溪江令公宅》诗:“蛮牋象管夜深时,曾赋 陈 宫第一诗。” 宋 李彭老 《踏莎行·题草窗十拟後》词:“蛮牋象管写新声,几番曾试琼壶觖。”
5、山珍海错 [shān zhēn hǎi cuò]
[释义] 海错:指各种海味。 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出处] 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三、当地优势与外地资源结合成语怎么说?
因地制宜(拼音:yīn dì zhì yí)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该成语意思是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 该成语结构为偏正式,在句中作谓语
成语因地制宜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我国农业耕作因纬度、日照、积温、 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耕农艺措施及技术水平不同,各地在制定农业区划、规划时对针地域特点作出不同的方案,在农业上亦称”因地制宜“。 【解 释】 因:随顺;制:制定;宜:适当。
成文用法
该成语在句中作谓语。 意思是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
运用示 例
清·赵尔巽《清史稿·卷四二一·朱嶟传》:“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随时变通。”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们既不博古,焉得通今?这可就要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道理了!
土洋结合 汉语成语,拼音是tǔ yáng jié hé,意思是自制简单的设备或技术同外国先进的设备或技术结合在一起
四、形容特色的成语
【各有千秋】:gè
yǒu
qiān
qiū,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作谓语、宾语;指各有优点和特色。
【别有风味】:bié
yǒu
fēng
wèi,风味:原指美好的口味,引伸为事物的特色。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
【春兰秋菊】:chūn
lán
qiū
jú,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作主语、宾语;比喻各有特色和专长。
【本地风光】:běn
dì
fēng
guāng,形容眼前的景象或事物具有当地的特色。
【与众殊】:yǔ
zhòng
shū,殊: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指人的性格、行为等不一般或事物很有特色。
【可人风味】:kě
rén
fēng
wèi,可:适合。令人满意而又有特色的风光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