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的文化
海丰县有人口近90万,其中,除西南部的鹅埠岭居住着几十户畲族居民以外,其余全部都是汉族居民,汉族居民中包括居住在沿海地区的2万多名疍民。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与汉人交际时,用当地的汉语方言“尖米语”、“客家话”。疍民通用汉语和汉字。白话疍民讲白话(即粤方言)的仅有定居在汕尾和马宫两渔港的七八千深水渔民,他们大都是近百年来从粤西陆续迁来的,他们讲的白话同广州、香港的白话有不少差异。瓯船疍民讲“福佬话”,与沿海居民讲的“福佬话”,除了个别语词和语调上稍有差别,几乎没有两样。
海丰的方言情况比较复杂。居民讲的话有“福佬话”、“客家话”、“白话”和“尖米话”。 “福佬话”即闽南方言,海丰讲“福佬话”的居民占全县人口80%,分布在县中部、东南部和沿海地区,如海城、鲘门、赤坑、大湖、汕尾、马宫都讲“福佬话”。 讲“客家话”的居民占全县人口20%弱,主要居住在县东北部山区,如黄羌镇、平东镇,此外,西部的赤石镇、鹅埠镇、小漠镇也有讲“客家话”的。 至于“尖米话”,那是一种既像“白话”,又像“客家话”的混合型方言,“白话”的成分多于“客家话”的成分,讲“尖米话”的居民不到1万,分布在海丰与惠东交界地带。 海丰古代饮食为“饭稻羹鱼”;明末以后,番薯逐渐成为主食海丰故有“番薯县”之称;改革开放以来,主食大米,兼食面粉等一日三餐,农忙时或加两餐点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干饭,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干饭,各地不一。受省港习俗影响,民国以后,汕尾等城镇饮早茶之风渐兴,改革开放以后更浓。夜间劳作者常结伴到大排档“宵夜”。
居家食俗较为随便、节约,菜肴多是时菜、鱼肉,俭约者佐以咸菜、 菜脯、榨菜等。节日食俗和礼仪食俗则丰盛、铺张,俗称“食排场”或“食九簋”;为讲义气和体面,戚友交往,常备家宴款待,故有谚谓“头好做人客,二好过年节”。饮食口味清淡、浓醇并重,生脆、爽口为佳。喜吃蚝鲑、虾鲑、鱼鲑等,传统菜式有大三仙(猪脚、墨脯、鸡)、小三仙(猪肉、鳗鱼、蚝)、大粒参、甜扣玻璃肉、鳗鱼咸菜汤、蛤仔汤、三鲜汤、鱼丸、肉丸、蒸膏蟹;蒸龙虾、蒸排骨、炒鱿鱼、炒鲜蚝、炒丝蚶、白斩鸡、反沙芋、冬瓜盅等等。
海丰小吃,甜、咸各有许多款式,常见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浆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汤、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鱼粥、虾粥、肉粥、甜酒糟、饺子、牛肉饼、冬节蛤、小米(薯粉饺)、扁食(云吞)、甜丸、咸丸、猪肠粿、重糕粿、菜包粿、扎头粿(碗仔 )、印桃粿、菜头丸、水糍、油糍、鼎客仔、甜粿、发粿、松粿、凉粉粽、牛脚粽、三角粽、炒米方、豆方、油条、油角、煎堆、薄饼、月饼、剪酥、豆酥、纸牌糕、麻宝、蛋糕、蛋卷和各类包点等。
妇女传统日常饮料是“牙钵茶”,把茶叶、薄荷放于茶钵内,擂至成糊状,放些适量的盐,将开水冲下即可;或用菝仔叶、芒果叶、苦刺心等代茶叶均可。稍高级的叫“炒米茶”、“油麻茶”,即于“牙钵茶”上撒以芝麻、炒米、花生。“菜茶”过去于每年元宵节才品尝,步入21世纪,一般人家闲时也做菜茶,以猪肉、鲜虾、鱿鱼、鱼脯、菠菜等为料,置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猪骨汤,再以胡椒粉调味,便成喷香可口的菜茶。公平等地还盛行“饭茶”,即菜茶中加有米饭。也有饮“功夫茶”的习俗,但不如潮汕地区那样讲究和普遍。家中遇有值得庆喜的事情,如婴儿出生、病人出院、喜迁新居等等,泡茶请亲邻戚友; “食茶”成了一种沟通邻里亲友感情的好方式。 海丰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海丰人所做出来的小吃也极尽地方特色,其传统小吃品种众多且家喻户晓、远近闻名,比如小米(饺子)、牛肉饼、菜粿(菜包粿)、韭菜饺、冬节鸽、猪肠粉、层糕粿、菜茶、咸茶、扁食等等。
有关于我们海丰的民风民俗文化
海丰县闹元宵的习俗,有文字记载的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8),白太爷鉴于全县度过严重的饥荒,粮食开始丰收。是年又出现海丰科举史的辉煌年代,洪晨孚省考高中解元,洪晨绂、陈天铨、彭炽中举人。故令城门彻夜大开,大闹元宵。白章率幕僚步出县署,到街坊上观赏花灯,与民同乐。又据《粤东笔记》:“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竞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为女兆。”记载了元宵夜海城群众在龙津河上游放置灯盏,随流漂下,然后在下游龙舌埔至龙山一带岸边等待灯盏浮近,竞相拾取的习俗。此种盛况,使路过海城的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颇为感触,题诗云:“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
海丰各镇闹元宵的时间不一,有从正月十一日开灯至十八日完灯,有从正月十二日开灯至十六日完灯。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从十三夜起,各家各户置办丰盛菜肴祭拜祖宗,然后合家聚吃元宵酒,或互相请吃菜茶、菜粿等。
海丰闹元宵的方式有:一、悬灯结彩。全县各地祠堂庙宇悬挂元宵灯,有的更搭起灯棚,悬挂大型精致的鳌山灯,展现各种用泥塑或纸扎的“公仔”,布置成《桃花过渡》、《唐僧取经》等戏剧场景。灯火生风,带动“公仔”旋转过场,唯妙唯肖,煞为好看。各户悬灯分多种,当年生男孩的悬挂的大花灯称“男孙”灯,当年新婚悬挂的纱灯称“新婚”灯。儿童则满街奔跑挥舞着各式古灯、提灯等。火树银花,蔚为壮观!二、在海城高田南门湖畔及公平盐街口,青年男女边荡秋千边对歌,唱着十二月歌、百鱼名、百鸟名等,或临时自编自唱,多为歌颂太平,喜庆丰收或表达男女恋情等。围观之人,有的附和着曲子,有的等待着轮流打秋千,通宵达旦,尽情欢乐。三、抢炮头。梅陇习俗有人在高台点燃大鞭炮,台下人们争先恐后地抢拾,抢到头炮的为最尊,全家庆幸。四、举行灯谜活动。五、高擎火把。鹿境附近农村还时兴高擎各式火把,在田野上竞相追逐。六、举行大型的提灯游行活动。这是解放后比较流行的新型活动,由政府组织各个单位扮景游行,龙腾狮舞,鼓乐喧天,使人们叹为观止。
海丰有什么特色小吃?????
海丰小吃,甜、咸各有许多款式,常见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浆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汤、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鱼粥、虾粥、肉粥、甜酒糟等。
具体如下:
1、 小米
海丰最有名的小吃,选用上等的蕃薯粉、精选的五花肉、大地鱼粉、盐、糖、等配料,经传统的工艺制作而成的饺子,海丰方言叫“饺子”。
2、牛肉饼
选用新鲜的牛腿肉,加上适量的配料,经传统的手工制作而成。海丰牛肉饼不同于牛肉丸,不是圆的是扁扁的。海丰的牛肉饼吸引人的关键就在于它的汤,其诱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于它的一碗汤。牛肉饼汤,手打牛肉Q弹很香,汤里放胡椒面,具有驱寒去湿热的功效。
3、菜稞
选用刚刚收成的早稻的粘米打磨成米浆,用温水搅拌均匀,在火锅中煮成糕状,用手指一按不粘手,用手搓揉,成为很有弹性的垛皮。放置盘中蒸成八成熟取出制成粿皮,然后包上备好的馅,用手工精制而成一个个小船似成形蒸熟。一般来说,蒸熟便可吃,也有的人讲究一点,蒸后又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