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间舞的地域特征

福建民间舞的地域特征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殊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与意志,具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福建民间舞的地域特征,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表现,同时,舞蹈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有着自己的不断完善的发展轨迹。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丰富多彩的舞蹈,营造了中华民族舞蹈园地繁花似景的局面,由于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互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不断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与关联,以及民风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就是地域舞蹈的个性特征。

一、福建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史称“闽越”故郡,素有“歌舞之乡”美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与历史条件,令无数中土舞蹈文化荟萃于此。昔时,福建人民常以歌舞作为喜庆活动的内容,据《碧溪漫志》卷三“霓裳羽衣”条记载,唐德宗(780-805年)时,福州观察使就拥有数十个歌舞女艺人专供官员们娱乐。此后,惠安人陈瑕作《霓裳羽衣曲》赋,五代詹敦仁作诗吟咏泉州歌舞,并在各州、各府志书中均有关于歌舞景况之记载。流传于我省南部晋江、南安、同安等城镇和农村的彩球舞,相传始于唐代宫廷的踢球戏,后传入民间逐渐形成;流传于闽北的“竹林刀花”,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情景。当地农民出工时都要自带柴刀、竹担,开始只是为了解闷而随意敲打,有时和着山歌,变换不同节奏,边歌边舞,自娱自乐。后经过不断加工修改,成为表现当地人民劳动情趣的一中舞蹈;流传于漳州和龙海的“大鼓凉伞”(也称花鼓阵),是当年闽南人民为戚家军胜利归来击鼓庆功,戚继光看到人们在炎热的太阳下打鼓(一说在雨中打鼓),个个满头大汗,心中十分感动,就命令战士和侍女撑着伞为打鼓者遮凉,随着队伍走动,形成了这种边打边舞的场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省舞蹈工作者为搜集、整理和加工提高福建民间舞蹈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得到广泛普及并逐年发展不断提高。如《灯舞》、《大鼓凉伞》的到了继承和发扬;而舞台舞蹈也是硕果累累,如根据福建采茶灯改编的《采茶扑蝶舞》在1953年第4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集体舞2等奖。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本土民间舞作品,风格各异的《三老伯拍胸舞》;儒、道、教三教合一的《九品莲花灯》,还有畲族的《铃刀舞》、《香花舞》、《迎龙伞》等,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宗教与民俗交融的风情画。经过长期的舞蹈艺术创造实践,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追求,我们不仅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舞蹈创造、表演群体,并且也已逐渐形成了福建地域舞蹈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福建民间舞蹈的地域特征

舞蹈特征与风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受环境影响的。不同环境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相异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人的性格差异,这也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表达方式的不同,因而各具风格的地域舞蹈就形成了。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浙江、江西、广东接壤,海岸线长达三千三百二十四公里,东临东海与南海,境内又多山,竟而使得福建与内部各省形成多重天然屏障。就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为福建能够保存古老的民族舞蹈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我省闽南一带气候炎热,夏时劳动者多有打赤膊的习惯,妇女在家中或门口纳凉,着背心与短褂亦不乏其人。闽南人普遍嗜茶,工余闲暇,田头地角,庭院里,树阴下,三五成群,跑上一壶“工夫茶”,轮番冲泡品茶,翘起二郎腿,悠然自得,这就是生性温和,乐观豁达的典型闽南人形象,既诙谐风趣又豪爽大方。俗话说:“舞如其人”,闽南拍胸舞必然也历史地积淀了闽南地区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其舞蹈风格离不开闽南的地理环境与习俗风情,提享乐闽南人的轻巧、诙谐、爽朗的性格特征④。拍胸舞以“八响”为主干动作,即以手双拍掌、双拍胸、双夹肋、双拍腿产生八个响声,配以身体有节奏地横向晃动,并带动松弛的脖颈连头自然而然地如钟摆般左右摆动,使舞蹈洒脱自然,显露出机灵与轻巧,诙谐与爽朗的个性。

闽系客家舞蹈《龙凤灯》,流传于龙岩红坊、永定县坎市、高彼一带。客家人祖居并州、司州、豫州,屡经迁徙,最后才到福建龙岩、上杭、永定、长汀等地。《龙凤灯》是客家旧俗,至今已有七、八百年,进入福建以后,世代承袭,从不改变。盛行于龙岩地区的歌舞“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相传,“昔时,每年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摘新茶,休息时,常聚于山上‘茶寮’,演唱茶歌,配以采茶劳动、扑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渐趋于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采茶灯”的舞蹈动作优美,灵活多变,节奏感强。舞蹈中表现上山和下山时的队形变化与闽西山地丘陵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皂隶摆》这是一个古老的舞蹈,流传于莆田、仙游两县,是妈祖娘娘上元出游的必备仪仗。“湄州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航海者有祷必应……沿海郡县皆立祠焉”(宋・黄伊孙《仙游志》)枫亭朱寨灵应堂,始建于元,至治二年,据《朱氏族谱》记载:“灵应堂有先祖太乙公所倡建中供天妃,四时祭祀,每逢上元,出游境内,以保平安”。从以上两则关于妈祖娘娘的记载中,可以得悉:《皂隶摆》流传至今,至少已有六百余年。这一舞蹈,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早已绝迹,而在福建却“活在民间”,这不得不归功于层峦叠嶂所带来的地域优势。

综上所述,福建民间舞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各自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特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各类文化产生的条件和基础,决定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的风格。

;

莆田有那些民间艺术啊!!

满园盛开艺术花莆田县民间艺术漫话nbsp;nbsp;乡情浓郁的民间音乐nbsp;nbsp;莆田民间音乐艺术源于唐,器乐古老,曲牌丰富,是研究我国南曲的活化石。历代流传下来的既有原始的民歌,粗犷的锣鼓曲,也有优美高雅的戏曲音乐,十音八乐,大鼓吹、典礼音乐、法事音乐等等,好似一座艺术大园圃。现存大小曲牌1300多个,长短歌词800多首。据统计,全县现有民间十音八乐队300多队,男女车鼓600多队,大鼓吹100多队,这支源自民间,植根于民间,活跃在民间的群众自发艺术团体,群众自娱自乐的文艺大军,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积极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做好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文枕琴”、“锣鼓经”的挖掘、改革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革后的文枕琴,曾晋京参加全国民族器乐曲比赛,取得了成功,在首都音乐界引起了轰动,荣获创作和演奏二等奖。我们组织创作、演奏的民间音乐,如“荔乡春晖”、“湄屿潮音”、“港湾遐思”、“元宵乐”、“兰水欢歌”等在省文化厅举办的赛事活动中,都获得一定档次的奖励。1993年,《妈祖颂》音带系列的公开出版发行,对于丰富妈祖文化的内涵,沟通海峡两岸同胞的感情,连结世界华裔的乡情,促进闽台文化艺术的双向流动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1997年9月,我们组织创作排练的少儿二胡齐奏,在福建省第八届音乐舞蹈节上,获得金奖,民乐合奏《心颂》、《妈祖宝岛行》获得银奖,少儿笛子独奏获得表演奖等六个重奖。1999年11月,莆田县文化馆少儿民乐队创作演奏的二胡齐奏《壶兰抒怀》荣获第九届全国“群星奖”银奖。我们已经完成了《民间器乐曲集成》、《民间音乐集成》的编写任务,并已经省验收。1987年,我们还受到文化厅的表彰。nbsp;nbsp;nbsp;nbsp;nbsp;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nbsp;nbsp;莆田民间舞蹈绚丽多彩,风格独特。它和民间音乐一样,保持有百戏的许多痕迹,而且都是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一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就表演性质而言,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生活、迎神、法事,以及戏曲舞蹈诸类。我们已完成省下达的六个《民间舞蹈集成》的编写任务,并收入省卷和国家编印的优秀民舞集成卷之中。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一些传统民间舞蹈节目,进行整理、加工,展示在民间舞蹈艺术的舞台上。除了六十年代就已风靡在我国舞蹈艺术舞台上的保留节目《走雨》、《烧土舞》外,近年来,创作演出了独舞《梅魂》,群舞《龙灯游》、《湄女情》等一批优秀的民间舞蹈节目,都曾获得福建省文化厅的奖励。我们经过整理、创新后的广场艺术《九鲤舞》,1992年做为民舞集成的艺术精品,参加福建省首次展演,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和优秀组织奖。1997年9月,创作排练的民间舞蹈《相逢离别情》,获得福建省八届音舞节的表演奖。此外,150人表演的广场舞蹈《龙凤呈祥》,演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一致好评。nbsp;nbsp;nbsp;nbsp;生动丰富的莆田曲艺nbsp;nbsp;莆田的曲艺主要有方言俚歌、山歌、快板、答歌桥、答嘴鼓、独脚戏等10多种表现形式,流行于全县。这些民间曲艺遗产非常丰富,它们源于乡土,植根于民间,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艺术生命力。这些民间曲艺所反映的内容,绝大多数是长篇的历史和民间故事,从故事中反映出人民的爱和恨,它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社会,热情歌颂了历代人民在反侵略反迫害斗争中的英勇事迹。还有一些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民间曲艺,还被搬上曲艺舞台,不仅在农村演唱,而且还赴省和赴京演出。特别是俚歌,曾一度轰动了全国曲坛。改革开放以来,表演唱《一个鱼篓》、俚歌表演唱《春游乐》、山歌表演唱《荔乡新赞》等曲艺节目,先后参加福建省文化厅举办的会演和展演活动,都取得成功,获得较好的奖励。我们已完成了省下达的《曲艺志》和《曲艺集成》的编写任务,并已送审。nbsp;nbsp;莆田县是一块民间艺术积淀十分深厚的沃土。唐代的“鱼龙百戏”,古老的摊舞,至今仍可以在民间舞蹈的遗存中寻觅到踪影。《棕桥舞》、《九鲤舞》、《弄五兽》、《皂隶舞》等,都是唐宋古舞的遗响;古色古香的莆田民间音乐和戏曲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十音八乐和莆仙戏艺术遗产在伟大的新时期中更是大放光华;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生命力的民间曲艺,充满勃勃生

莆田的民俗特色?

菩提的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省古老剧种之一,原名撔“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也曾到过马来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华桥聚居的东南亚国家演出,深受海外华侨的欢迎。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和调查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

莆仙戏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其中,《琴挑》、《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剧目比较著名。剧种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和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莆田的请“鞋样”

在沿海,如果说“订亲”是确定男女之间婚姻关系基础的话,那么,请“鞋样”便是敲定结婚的具体日期,自古至今都要举行这个仪式。

请“鞋样”是在结婚当年的前几个月举行的一个仪式。至于请“鞋样”的具体日子,要经男女双方父母协商后确定。一般选择偶月偶日(农历8月或10月的某一天),偶月偶日意为成双成对。

请“鞋样”那天,男方要派一个亲人,在媒婆的陪同下一道前往女方家中,携带的礼物除了鞋外,还有猪脚和线面。让男方给女方买鞋,就是希望女方嫁到男方家后穿新鞋走新路,在今后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就女方而言,要男方买鞋,则希望男方不要给新娘子“小鞋”穿(意即不要为难她)。况且这鞋只能送一双,因为“一”字包含从一而终的意思。至于猪脚则是喻指女方嫁到男方家后能开科发达;线面则喻指夫妻白头偕老,长命百岁。

请“鞋样”那天,女方要摆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戚朋友,并当众发布姑娘年内出嫁的消息,暗示他们喝了喜酒后可别忘了“捧花粉”。在沿海,女儿出嫁,凡是有礼上往来的亲戚朋友都要给其女儿“捧花粉”。礼物通常是一块布,作为女孩的嫁妆。时过境迁,现如今,就不时兴用布料走喜,已有所变化了。

莆田客家情歌

三明客家,是山歌的故乡。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一批批中原汉人,为避战乱、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纷纷南迁;历尽艰辛,来到了闽西北这块世外桃源栖息繁衍。千百年来,客家祖先和土著百姓和平共处,并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互为交融渗透。为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造出许许多多极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明民歌与地方民俗风情融为一炉,带着泥香土味,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客家情歌,以炽热、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洗炼的语言,表达了青年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封建婚姻的反抗。有如清泉,沁人心脾。

客家情歌大多七言,隔句押韵,有四名式,也有段体结构,形式多样。还有对唱、盘歌等,倍受群众喜爱。

莆田夏茂风俗

夏茂地处沙县、将乐、顺昌、明溪四县交界处。受历史、地理和物产条件的影响,夏茂村民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与周围地区大异小同。谓之:“月月过节气,逢十(30岁除外)庆寿辰”,过节多,来往忙,陋习多,应酬繁。少部分可取,大部分需革除。现简摘述之。

岁节风俗

正月

〔春节〕夏茂民间最大节日之一。

正月初一:古称履端、元旦,建国后改为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黎明即起,整肃衣冠,点香烛放爆竹,开大门,投斋果茶酒于庭,先拜天地祖先,称:“新年开门大吉”,晚辈向长辈作辑拜年,长辈赏给幼小晚辈红桔、花生、糖果、小饼仔等。

初一早餐素食,主食米饭,用除夕夜备好的米饭(除夕夜按次年月数量米,闰年13升,平年12升),称为吃“年饭”,取吉利之意,谓之“年年有余”。菜饭有京薯、豆付、红萝卜、红头菜、芥菜、大蒜等。开膳时头一碗敬奉长辈吃,长辈挟菜给晚辈。寓意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新年吉利,富足。

初二:古传土地公生日(实际是二月初二此是提前过的)。建国前家家户户点香烛放爆竹。1951年后逐渐革除。

初一至初三,三天早晚放鞭炮,小孩穿上新衣服,跟随长辈出门(又叫“出行”)访亲拜友。新友赏给小孩熟红蛋(2或4粒)或花生、糖果类。民国时期互送“拜年片”。建国后,镇、乡、村干部组织民兵,学生向烈军属拜年。春节节前节后机关单位规定放假三天。

初六:相传为“禾米六”,“人口六”。建国前家家户户香烛放鞭炮。建国后逐渐减少。

初一至十五间,风俗尚有:

〔送盘〕方言为“打盘”,遇有旧年亲友生育婴儿,要用盘子放上红桔4粒,甘蔗4节,饼仔两包,红包一二元等,前往祝贺,谓之送盘。领受者请喝酒回礼。

〔请新婿〕遇有旧年新婚的女婿,岳父家备“三过汤”高档酒肴“请新婿”,新婿分别给厨师、司菜(送菜)红包。

〔请春酒〕亲友之间互相宴请,谓之:“请春酒”。一般到十五日结束,叫做“到了十六,无酒无肉”(不再请酒之意),个别延至月底。

〔充喜〕小自然村有此风俗,各家各户自带酒、花生、炒豆到公共集散处,饮酒取乐,喝得沉醉不省人事,美其名曰:“充喜”。

建国前这段时间(初一至十五),迎神拜佛,十五菩萨入庙。建国后各村庄组织游鱼、舞龙、高脚戏、肩膀戏、春牛、彩船、花灯、猜谜、乒乓球、棋类、书画、拔河、赛跑等比赛。

〔立春〕民间习惯将这一天为一年的正式开始。是日,各家前门后门、厅堂谷仓,猪栏鸡舍贴上:春到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春标,并插上春叶、备茶果,候时辰一到,放鞭炮,占香拜揖。谓之“接春”,祈求新年丰收,国泰民安。

〔元宵〕古称上元节。是日农历正月十五,春节活动至此日形成高潮后结束。建国前有“烧压岁纸”的迷信活动,建国后已革除。1980年后,夏茂街道过元宵节热闹非常,白天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入夜彩灯通明,周围各村文艺队伍汇聚集镇街道,观看游人如堵,闹至深夜。是日各家各户吃芋包。古时谓之:“菩萨入庵,芋包落汤”,“吃了元宵饭,各人去打算”(抓紧春耕之意)。

二月

〔春社〕“春分”前后五天有一“春社”。相传李窠村张姓有一祖先,在春分那天被老虎咬死,后代子孙做“春社”纪念他,流传至今。是日,张姓人家吃?@、鸭、肉过“春社”。

〔二月十九〕简称“观音九”,古传“观世音诞辰”。是个迷信活动。建国前,这一天家家做米?@、早晨男女老少着新衣带迷信品,涌往大布进谷桥“观音厅”(建国后厅废),占香拜佛,求财保福,三教九浪,四方云集,人山人海,摊点众多,喷呐价响,拥挤非常。青壮年妇女未婚者祈佑找个好丈夫,不育者求“观音送子”;买糕的谓之“买糕高升”,买豆腐干的谓之“买田买地”。徙劳无用,众人笑煞。穷困人求讨,行香者必须?吻?。建国后这些迷信活动逐渐革除。

三月

〔三月三〕建国前谓之:“三月三,太子出庵厅”,做米果“敬神”。儒元村邦尾琉璃庵,这一天有妇女“听卦”的迷信活动。建国后革除。

〔清明〕古有采青走清明,至时青年妇女往新戚或村外采花,俗称:“走清明遇得好贤人(丈夫),采青就会生”的迷信说法。五十年代后无此风俗。

〔谷雨〕古时有妇女“走谷雨”的风俗,是日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建国后无此风俗。

四月

〔四月初一〕村民有烙米粑风俗。民间流传“四月始,蛇蛊毒”,为防止小孩馋乱买东西吃,家家户户自己烙米粑给孩子吃。耙有咸、甜两种,原料籼米磨浆,加野菜(俗名“四月菜”,“黄曲菜”)烙成米粑,有的配面粉混合调制,烙为粑,很为普遍,延续至今。

〔立夏〕标着夏天到来,村民家家户户做白果、糍粑,有的户做几十斤送给夏茂街亲友。夏茂街也有部分人头一天就到村庄亲友家住夜吃糍果,叫做“过夏”。

〔四月初八〕简称“四月八”,晚辈为高龄老人准备棺柩、“寿衣”(逝世时穿的衣服)。这一天请木匠、裁缝工来家制成。老人在未逝世前,每逢这一天翻晒一次,以防变质。延续至今,有的时间灵活定。

五月

〔端午〕民间盛大节日之一。夏茂地区古代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从明末,驻扎在牛押寨(夏茂北与顺昌交界的高山处)的山寨喽罗,在五月初五结伙到夏茂地区民家抢吃。年年如此,有一年还拆去东街的房屋。村民为安心过节,聪明的夏茂村民不约而同地提前一天过端午节。这样五月初四日成为夏茂地区的“端午节”时间,形成习惯,流传至今。

节日前夕,除去当年有亲人逝世之户以外,各户均包粽子。送与逝世亲人有亲戚关系的内亲,要送棕200-400只。节日前女婿要送三斤猪肉、饼等给妻子的娘家,年年如此,直至岳父母去世为止,名曰“分节”,“送节”。新婚女婿送的东西尚要加上糯米、面条等。

初四这天,家家户户插菖蒲艾叶,小孩挂五色香袋一串,谓之:“避邪”。房屋边角等处撒雄黄。确有消毒作用。

〔五月十三〕相传为关羽诞辰,又传为“关公磨刀日”,是日降雨方为顺意。民间吃鸭、肉、面条等改善。流传至今。

〔五月廿五〕流传为:“五谷真仙”生日,神农氏授农民种五谷,建国前迎“五谷仙”,建国后已改革。是日村民做糍粑。米果,纪念神农氏。

六月

〔斋流峰〕素食节古传为“斋流峰”,六月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民间大部分家庭点香排案“敬佛”,食素菜。建国前这半个月禁宰猪牛,饮食店用菜油煮菜。至十六日开荤,大宰猪牛,各家改善,有的相互宴请,建国后此节已改革。

〔六月廿四〕相传为戏祖“田公”诞辰。建国前农村请戏班演戏庆祝。是时正逢晒烟收成结束,称为“做菸叶福”,农家置酒、鸭、肉、面条办酒宴,有的请亲友同餐,祝贺菸叶丰收,延续至今。建国后这天已无演戏。

七月

〔七月〕夏茂地区从七月初一至七日,择日为新入学的孩子做“七夕”。是日孩子的外婆家挑选一大担礼物,常见的是给孩子 新衣服、鞋、雨伞、算盘、笔墨纸砚,糖塔(白糖制成的塔,有“状元拜朝”,麒麟等),以及豆腐干、西瓜、梨、花生、糖果、爆米花等等。孩子父母则摆酒宴谢。至初七这一天,长辈还嘱孩子早起,于庭前念书。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个迷信节日。建国前夏茂村民从十一日至十五日都有祭祖,焚化香烛,金银箔等超渡祖先。佛徒们在十五这天,聚集到梨树铁炉庄“俞静斋”作普渡。建国后这些迷信活动逐渐消除。群众一般做三层糕、甜、咸糕,或杀鸭子改善生活。

八月

〔中秋〕为民间盛大节日之一。节日前夕,亲戚之间相送中秋礼饼。至八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宰鸭,做芋包,请个把亲友同吃。是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喝茶,吃月饼赏月,共庆团圆。

九月

〔重阳〕九月初九,小孩放风筝(古代有,现无),家家制米果、糍粑、芋包,有的添鸭、肉等佳肴。谓之“过重阳”。

十月

〔十月初一〕十月是冬藏季节,这一天夏茂周围的农家用新产的籽米制成糍粑,相送夏茂街的亲友、称为“过十月朝”。

〔十月十三〕这一天民间普遍吃芋包,鸭、肉、面条等,谓之“过十三节”,来源无考。

十一月

〔冬至〕盛行“补冬”习俗。富裕人家吃人参,鹿茸、黄芪、当归、龙眼、黑枣浸玉露酒吃,有的用鸡、兔、猪脚等食品;一般家庭吃蛋和黑枣浸酒。是日家家户户用籼米制成汤圆煮吃,称为“吃补丸”。

十二月

〔祭社〕农历十二月廿三日,相传为“灶神公”上天之日,是个迷信活动节日。建国前夏茂乡村普遍在廿三晚十二时开始“祭灶”,接上廿四日子时(夜十一时至一时)。是日,家家户户摆斋果、酒菜,点香烛放鞭炮,送“灶神”上天,祈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建国后过节的已不甚普遍。

〔分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女婿要送三斤猪肉、面条、年饼等到岳父母家,年年如此,直至岳父母逝世后才免送,称为“分年”。

〔大扫除〕除夕前数天,户户都大扫除,洗家俱,贴春联除旧更新,干干净净迎新年。

〔除夕〕农历年底连续赶集三天(月大年十二月廿八日至三十日,月小廿七日至廿九日)。

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亦是一年中最繁忙的一天,是日户户忙于制作佳肴,亲戚之间相送礼物,忙忙碌碌。“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饮宴,称为“团岁”。宴后,长辈常给小孩红包,谓之“压岁钱”。

莆田重阳节习俗

莆仙乡民沿袭旧俗,蒸九重阳米果,利用登山之机,祭扫祖墓。《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宴会,……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方令人长寿。”“饵”即今之糕、米果之类。宋《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莆仙人以重阳祭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清初莆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为米曲,郭垌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是几百年前流行的一种米曲米果 。而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曲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梧塘东福林姓,重阳节这天上山祭祖墓。他们祖宗留有祭田,收取的田租由每年轮当值的祭户收入,用以购买祭品。全族规定:凡男性参加上山祭墓的,每人各分熟猪肉4小两,红柿一个,丁饼一双,下山到主祭户饱吃一餐“大擦粉”,或干饭配肉汤,并畅饮米酒。莆仙沿海,重阳节这日,公社则庆祝社公生日,以报庆秋收。九月初九乃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天后祖祠奉祀之宫庙祭祀。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6年,根据东方健康长寿中心的建议,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1990年10月26日,重阳节被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定为“老人节”。每逢重阳节,莆仙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登山活动,锻炼身体,培养人们了解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德。

莆田的“惠女村”

穿惠安服,讲闽南话,遵循惠安习俗——在南日岛有这样一个“惠女村”浮叶村。据说,380年前,浮叶村的开拓者(当地称开基祖)惠安人,名叫林向伯的渔民,打鱼遇风浪漂流到此岛,发现这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随之一些林姓宗亲陆续迁住于此,使荒僻的海岛开始人烟繁盛,逐渐形成村落。经过几代人的勤劳“打拼”,他们依山傍海建起秀美的家园。如今,该村方圆1.7平方公里,人口4300人。他们依然保留着拓业者带来的方言和服饰。“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民主肚”的惠女服饰,村里的老太太们身上是风流不减,加上脑后盘着发髻,髻上别着闪亮银簪,在爱美的年轻女子身上也依然可见。保留着原有古朴的风味。这里选取了一组南日岛上“惠女村”里的镜头,定格下他们勤劳、古朴的身影

莆田民间舞蹈

《九品莲花灯》长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至今还有不少善于表演的民间艺人。《九鲤舞》流传于莆田市黄石镇一带,原是一种带有祈福驱邪色彩的民俗表演活动,而后逐渐演变,至今成为寓意吉祥的节日欢庆舞蹈。《走雨》亦称《伞舞》,原系莆仙戏《拜月亭瑞兰走雨》中表现瑞兰母女冒雨赶路的一段表演 。因其舞蹈性强,动作柔美,极富特色,故成为莆仙戏艺术精华的一部分而代代相传,一些老艺人亦以此选段作折子戏演出。以后逐渐由戏曲流向民间。

莆田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莆田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有:

1、十音八乐

“十音八乐”既是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十音的曲牌大部分来自莆仙戏的唱腔曲牌,八乐则是鼓吹乐的一种,“十音八乐”在莆田流传很广,每个村庄都有一至两支甚至更多的“十音八乐”队,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力量。“十音八乐”既有北方音乐的粗犷,又有南方丝竹的文雅,结合韵味悠远的配唱,为广大社区、乡村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2、皂隶舞

”皂隶舞”是莆田境内每年度的元宵节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接神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其渊源从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所以“皂隶舞”也俗称“乡人傩”,在莆仙戏传统剧目演出中保留着这种舞蹈的基本样式。“皂隶舞”在当地的游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皂隶舞参演人员各司其职,分旗牌官、皂隶、伴奏和八班等。其中4名皂隶头戴金色纸花、着草鞋、戴面具,分别装扮成黑、红、绿、兰面皂隶,各执一块皂隶板。舞蹈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表演时伴随锣鼓乐声和呐喊声,节奏干练、粗狂威武,颇有气势。

3、请戏

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甚至超过了春节,且持续的时间相当长。莆田最早的村从正月初六就开始闹元宵,最迟的二月初三才过元宵。每个村过元宵必请来莆仙戏剧团演出,有的村连续演出三天的莆仙戏且下午、晚上两场必有演出。由于各个村闹元宵的时间不同,所以莆田市内的3个专业剧团和120个民间剧团还是应付得来。

4、游灯

游灯是莆田元宵节期间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元宵游灯的本质特征是娱神娱人,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康;并通过游灯活动,浓郁乡亲,同娱同乐,增进团结。2008年6月,枫亭游灯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车鼓队

莆田元宵节基本上是各种形式上的祭神活动和民间庙会,形式之隆重甚于春节。在这漫长的元宵节庆祝过程中,都离不开一种民间的仪仗队——车鼓表演。

莆田车鼓主要以一面一米左右直径的牛皮大鼓为主器。由手推车载或由四人肩扛,主鼓手抡鼓棰奋力敲击,声动天地。另有十六到三十人不等的铙钹队,各持一副大钹,按鼓点敲击,并按一定的组合和舞蹈动作,进行花样表演,还有一面铜锣点花记节奏快慢,另有数柄罗伞在队列中穿插表演,以增加形式上的舞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