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有哪些民风民俗

1、舞狮: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队,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

狮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以表演"抢五灯"为最精彩,即在场地中间、四角各置一盏灯,狂舞狮子在中间嬉打、咬打、抢灯等动作,四周围观群众。

2、赛龙舟:城乡赛龙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举行,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

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除举行庙会外,赛龙舟可增加节日娱乐气氛。当比赛开始时,划船人员头高高地昂起,一人站立于龙舟前身敲锣指挥,服装与龙舟同色,一声鞭炮响,龙舟齐发,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甚为热闹,先到终点者为胜。宁波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

扩展资料;

宁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东部新城区、余慈组团、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不断深化。全年完成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90.4亿元,其中市区投资54.3亿元。

市区重点建设南外环、北外环、宁姜路、大闸路、育才路、通途路等城市骨架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滨江大道及景观二期、日湖公园、福明公园、南站广场改造及整治景观工程、非成套房改造等民心工程。

全年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长度120公里,其中市区40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66公顷,其中市区136公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波

二、宁波的习俗和特产

1、宁波习俗

宁波地处浙江东部,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

八月十六中秋节:中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当时,其任宰相之职,每逢中秋节便回家陪其母过中秋节,有年中秋节因朝中有事,故不能及时赶回,而家中人也深信其会回来过节,等到第二天,即八月十六那天,史浩果然赶了回来,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份孝心,故选择在八月十六过中秋节。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庙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

舞狮: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队,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狮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以表演"抢五灯"为最精彩,即在场地中间、四角各置一盏灯,狂舞狮子在中间嬉打、咬打、抢灯等动作,四周围观群众。

赛龙舟:城乡赛龙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举行,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除举行庙会外,赛龙舟可增加节日娱乐气氛。当比赛开始时,划船人员头高高地昂起,一人站立于龙舟前身敲锣指挥,服装与龙舟同色,一声鞭炮响,龙舟齐发,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甚为热闹,先到终点者为胜。宁波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后山伯为县令,勤政爱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乡。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现宁波西乡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庙。宁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谚语。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冬至吃番薯汤果: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2、宁波特产

①宁波汤圆  

汤圆原名元宵,是宁波著名的汉族小吃之一,也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春节、元宵节节日食俗。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宁波汤团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因而享誉海内外。

旧时候,汤团一般只能在春节期间方能吃到,平时民间很少制作,宁波有一首儿歌这样唱叫“拜岁拜嘴巴,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嘴巴”。与大多数中国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象征家人团圆,也象征生活圆满幸福。一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总爱吃碗汤团以寄托思乡之情。

现在,“宁波汤圆”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名声在外。

②慈城年糕

慈城年糕也是最能体现宁波纯白之美的代表之一。慈城的年糕,至今保留着上千年的生产工艺,柔滑细腻。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已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慈城年糕是由优质粳米制成的糕点,是宁波市传统的名优特产品。

③前童三宝  

前童古镇赫赫有名的前童三宝,指的是老豆腐、空心豆腐和香干,可荤可素,各有各的美味,历史上更曾被作为贡品。

三、宁波传统文化

1、番薯汤果

在宁波人的理解中,番薯汤果的名字和食材都有讲究。番薯的“番”与“翻”同音,意思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又似汤圆,有着“团圆、圆满”的意思。冬至吃一碗番薯汤果,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来年的福分。

2、赛龙舟

城乡赛龙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举行,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

3、梁山伯与祝英台

宁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谚语。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4、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5、八月十六中秋节

相传南宋有一位宰相名为史弥远,乃是明州(宁波)人。虽然人在京城临安(杭州),但是热爱故土,每逢八月十五便要赶回家,与家乡的父老欢聚一堂。可是有一年,史弥远因为公务缠身(接受官员宴请)晚了一天,八月十六才回到家。

想到不能与民同乐,史弥远十分的苦恼。可没想到,明州的百姓们彻夜未眠,只为等他回来再共同庆祝。自此之后,八月十六过中秋成了明州的传统,延续至今。

这个习俗有据可查,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提到:“一说谓史浩之子史弥远,时任宰相,归途受官员宴请而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波

参考资料来源:宁波文明网-宁波:传承甬城非遗技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宁波有哪些文化?

书藏古今指的是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港通天下指的是宁波港,把宁波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600多个港口紧紧相连,港通天下成了宁波名副其实的写照。

前一句“书藏古今”,狭义上指天一阁,广义上则寓意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书香之城、文化之城。一个“今”字,则体现出文化的流动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在传承历史文化基础上,不断建设当代文化,努力形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格局。

后一句“港通天下”,则突出了宁波作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特色。“通天下”这3个字,既体现了宁波的交通便利,又是宁波港城经过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发展成就的写照,同时还寓意着宁波人开放、开拓、创新的精神。

扩展资料

宁波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邦德: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与经济人文都举足轻重的城市,宁波需要一个能够叫得响的口号,这句口号,短短12个字,很精辟地概括了宁波的特点,让老宁波也感觉十分新鲜,很有自己的特色。

这简短两句话,用词简练大气、对仗工整、格调文雅。一“书”一“港”,既有精神层面的意蕴,又有物质层面的具象,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五、宁波的风俗有哪些?

宁波的风俗有舞狮,赛龙舟等。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生日,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宁波人又把这一也称为祭灶夜,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

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宁波的民俗

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队,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

城乡赛龙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举行,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

冬至吃番薯汤果,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