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偏好如何分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青年人的重要生活

方式之一。青年旅游者是整个旅游市场组成部分,据国外的一份抽样调查资料显示,青年旅游者在全体旅游者中的比例为:美洲42.9%,欧洲49.0%,非洲34.0%,亚洲38.7%,大洋洲34.0%。尽管不少业者认为在青年旅游者中至少有半数以上是主要指大学生,但目前却尚未有令人信服的具体数字。不过,青年大学生作为一支旅游生力军的地位确实不容忽视。本文以绍兴高校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高校学生的旅游偏好。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择绍兴在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四个年级的学生

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个人特征、

出游时间、出游动机、出游决策偏好、旅游消费六要素偏好等。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的方法,对绍兴两所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发放了问卷,并对一些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本次调查工作于2008年12月1日开始,12月30日结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76份,有效问卷462份。其中2005级学生52人(占总数的11.26%,男生21人,女生31人),2006级学生98人(占总数的21.12%,男生32人,女生66人),2007级学生188人(占总数的40.7%,男生79人,女生109人),2008级学生142人(占总数的30.74%,男生66人,女生76人)。

二、高校学生旅游偏好分析

(一)出游概况

1.出游频率及时间。据调查,在绍兴高校学生中,每年出游一至二次和三至四次的分别占到76.3%和13.5%,出游四次

以上的占8.5%,不出游的只占1.7%。说明大部分学生每年至

少出游一至二次,且98.62%以上的学生都很愿意出游,0.91%的学生认为旅游对学生而言可有可无,只有0.47%的学生持不赞成外出旅游。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选择寒暑假出游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到总体的60.5%,其次是黄金周,占27.6%,选择双休日出游的只占11.9%。

2.在外停留时间。据调查,高校学生在外过一至二夜的人数最多,占到51.7%,其他停留时间依次是三至四夜的人占15.5%,一日游的占17.2%,停留四至五晚的占5.1%,停留五晚以上的基本没人。由此可推断,绍兴高校学生中大部分人的停留时间都在四天以内,在访谈中很多学生也提到出于经济和学业因素的考虑,他们不愿意在外逗留时间太长,除非寒暑假和父母出游,选择的在外停留时间会在一周左右。

3.旅游费用来源。大学生旅游费用主要来自于家庭,首先大学生外出旅游得到了家长们的肯定和支持,对学生的出游费用来源调查显示,94.8%的学生出游的费用来自家庭,大部分是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或问家长另外给的。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家庭的支持不是学生旅游费用的唯一来源,用奖学金出游的学生占11.6%。由于调查时间在一学年年底,2008级学生还没有评过奖学金,故不能体现出2008级学生用奖学金出游所占比例。有20.78%的学生通过自己兼职赚钱的方式外出旅游,且年级的增加与兼职学生所占的比例成正比。

在调查学生中,每月的生活费集中在1000元~1200元(50.9%),生活费在500元~800的占3.6%,800元~100占29.1%,1200以上的占16.4%,说明学生有足够的钱出去旅游。

4.出游率与年级呈递增。学生的出游率从年级上看,基本呈递增趋势。随年纪的增加,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强,有更多的机会与能力获取兼职赚钱,相比起低年级学生而言有更多钱去参与旅游活动。在访谈中,高年级学生表示他们在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更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观光旅游型,还有

休闲度假、

外出进修等旅游也占一定的比例。其中2005级的学生因目前面临实习就业等压力,出游比例有所下降,不过有52.3%的学生表示很愿意参加毕业旅行,35.6%的学生表示如有机会会考虑毕业旅行,只有12.1%的学生表示不会考虑。

(二)旅游决策偏好

1.价格成为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人对旅游目的地的决策方式归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惯例决策。这类决策者以其头脑中已形成的观念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几乎不假思索地对旅游目的地作出快速决定。另一类是属于外延性决策,这类决策者认为自己理解有效选择知识的程度较浅,对信息感到需要的程度较强,因而愿意花较多的时间收集资料,以增加对旅游

目的地的了解。

旅游,对于仍为消费者的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价格成为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学生能接受的价格集中在500元以内,其中有21.4%的学生能接受的价格是100元以下,接受100元~300元的占21.4%,接受300元~500元的占32.1%,接受1000元以上的占11.5%。在访谈中81.5%的学生认为外出旅游,首先会考虑的就是价格,其次依次是时间、安全、交通等。

2.旅游决策信息来源。调查显示,大学生比较偏爱上网(占36.7%)查询相关的旅游信息,其余依次是亲朋好友的介

绍(占30.4%

),报纸杂志(占17.7%)和直接去旅行社了解信息(占15.2%)。调查发现,在做旅游购买决策时亲朋好友的评价对大学生影响最大,而相比起其他的媒介,大学生更接受从网络和旅行社获取信息,其中对网上论坛中的旅游信息十分关注,并且对其信任度也较高。

(三)旅游六要素的消费偏好1.对“食”的消费偏好。大部分学生对饮食的要求并不高,干净卫生、价格适中是前提,其次讲究营养。如果旅游目的地有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饮食,则是他们的首选。

2.对“住”的消费偏好。在调查学生外出选择住所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时,61.2%的被调查者选择卫生、安全,30.6%的被调查者选择经济和舒适性,6.9%的学生表示环境和舒适性也是考虑的范围之一,只有1.3%的学生选择豪华、完善的配套设施。经深入访谈,发现选择豪华、完善的配套设施的这类学生家里经济较好,与父母一同外出时会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好的饭店。

3.对“行”的消费偏好。据调查,学生外出经常选择的交通工具依次是公共交通工具、旅游大巴、火车。经过访谈有不少的学生表示在旅游外出时自驾车也是他们常选择的交通工具,江浙沪一带经济比较发达,很多学生家里都备有私家车,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驾车出游会越来越受欢迎。

4.对“游”的消费偏好。学生在旅游动机、选择和向往的旅

游目的地偏好上也有较为明显的特征。(1)旅游动机。经过调

查,游览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最主要动机,接下来是放松和休息、促进朋友间的感情、希望结识新的朋友、探亲访友。(2)旅游产品偏好。问卷中将旅游景点划分成

若干类型,让学生选择,从而看出他们的旅游偏好。

被调查学生的选择依次是:自然风景游(30.8%

)、历史古迹游(23.1%)、休闲度假游(19.7%)、民族风情游(14.5%)、宗教旅游(6.0%)、修学游(3.4%)、红色教育游(2.6%)。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大学

生而言,还是偏好与传统的观光游。

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休闲度假游十分感兴趣,但是国内的休闲度假游产品还做的不够完善,很多学生有过一次不满意的度假游经历之后就不愿再购买。随着国内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休闲度假的偏好正在稳步上升。(3)旅游目的地偏

好。大学生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依次是江浙沪地区、

云南等少数民族区域、东北地区、海南等地、中西部、京津唐地区,不少学生还表示出对国外旅游地的偏好。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出于时间、经济等因素上的考虑,大学生实际出游的旅游目的地集中在浙江省内和周边地区,随旅游目的地距离的增加旅游的人数递减。

5.对“购”的消费偏好。大学生在旅游途中最喜欢购买的是名特优产品(47.4%),以下依次为旅游纪念品(44.7%)、高

新科技产品(5.3%

)和化妆品(1.3%)。在访谈中,学生对国内的购物产品都很不满意,认为产品单一化,很少有有特色的产品,对旅游购物服务也不满意。

6.对“娱”的消费偏好。旅游外出时大学生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依次是娱乐休闲场所(55.6%),自行活动(20.6%),旅行社安排的娱乐活动(17.5%)和酒吧(6.3%)。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在旅游目的地等多点娱乐活动,说明大学生对娱乐活动的需求很大。

三、结论

对大学生出游情况和消费偏好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每年的出游率比较高,其中以每年出游一至二次的为最多占到76.3%,98.62%的大学生对旅游持肯定态度。大学生的旅游花费主要来自于家庭,选择外出旅游的时间集中在寒暑假、黄金周和双休日,在外停留时间在一周以内。(2)价格是影响大学生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在五百以内。大学生的旅游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旅行社,也参考亲朋友的意见和查阅一些旅游杂志。(3)对旅游六要素的偏好上。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大学生对饮食和住宿的要求并不高,大多表示只要安全、卫生即可。外出旅游时大学生对娱乐活动的需求很大,他们喜欢购买名特优类的旅游产品

什么是旅游消费偏好

旅游消费偏好是旅游心理学上的问题,是旅游消费态度的一种,只有旅游消费态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形成旅游消费偏好。

什么是旅游消费行为,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旅游消费行为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要的行为。它包括保健性旅游消费、基础性旅游消费、文化性旅游消费、享乐性旅游消费、纪念性旅游消费。

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如下:

1、游客的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也决定着需要的层次,从而决定了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

2、游客的构成

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的旅游者,不同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

3、旅游产品质量

高产品质量,使游客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可以激发游客多停留多消费,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从而既可以使旅游消费总量增加,又可以使旅游消费结构不断合理化。

扩展资料

旅游注意事项

旅途中尽量少带现金,不要将钱放在行李中,要贴身保管。贵重物品不要放在房间内。最好到正规商店购物,买了东西要发票证明。在试衣试鞋时,最好请同团好友陪同和看管物品。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应当保存好一切可能用得着的证明材料,如旅游合同、旅游发票、景点门票、医疗单据等,不要仅凭口头承诺。

必要时,消费者可将与旅行社进行商谈交涉的过程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用。遇到侵权更要及时向旅行社、消费者协会、旅游质量质监所等机构反映。

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旅游者购买行为是指旅游者为满足其旅游需要,在旅游动机的驱使下产生的、以货币换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行动。旅游者的购买行为由于受旅游者的个性、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同的购买行为。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产生,依赖于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个体的多种因素。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具体有:

1、旅游者个人收入水平。

购买力是旅游购物需求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物过程的购买决策。旅游消费者经济基础越高,产生购买行为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2、旅游者性别差异因素。

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男女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等因素不同,表现出价值观和购买偏好不同。

3、旅游者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偏好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精力旺盛,性格比较活泼,对于现代高科技产品或有刺激性的产品兴趣浓厚;中老年人则对产品质量、舒适度、档次及实用度要求较高,消费频率和概率相对较低。

4、旅游者文化教育程度。

不同文化教育层次,在产生购买行为时的需求表现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别在于旅游消费者文化教育水平越高,选择旅游产品时所体现的欣赏品味也越高。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1-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运用(2)

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运用

    究竟是按照女士的偏好还是依从男士的看法来决定花费呢?这是在旅游前购物决策中常见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旅游决策过程中,如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以及住宿条件的选择等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旅游消费行为。

    一、序数效用理论与无差异曲线

    旅游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消费行为归结为旅游者对各种选择的效用分析与比较。效用是旅游消费行为理论的基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商品本身存在的有用性。效用与有用性或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是主观感受,而后者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不同,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也就是效用不同。不同的人从同一个商品中得到的效用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从同一个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亦不同。因此,用来体现消费满意度的无差效用就产生了,无差异曲线也就成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工具。

    利用无差异曲线研究旅游消费的前提是序数效用论,即商品的效用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只能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因此,用消费者偏好的概念,取代基数效用论的关于效用的大小可以用“效用单位”表示的说法。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

    无差异曲线是消费者感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迹,是消费者主观嗜好的几何表现。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且斜率为负的线,因此,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一个旅游产品消费的增加,必然是另外一种旅游产品消费的减少。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了曲线的凸性。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不相交的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旅游产品组合量越大,满足程度越高。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的。这种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区别的。这时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选择,只有先后次序间题,没有大小问题。

    二、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作用

    社会越发达,人们就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消费者一旦受到了“心理伤害”,是很难靠金钱等物质赔偿手段来进行弥补的。因此,消费心理决定了消费行为,为了能更加有效地满足自身的消费心理,旅游者的消费行为通常是由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决定的,其中,无差异曲线是由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偏好、性格、家庭角色等一系列自然的和社会的属性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对于黄山和泰山两种类似的休闲观光旅游产品的不同组合而言,科学考察和休闲度假两种类型的旅游者就会产生不同的旅游心理,休闲度假型旅游者的无差异曲线比科考型旅游者的无差异曲线要更远离原点,效用更大,满意度更高。进而,在同等条件下,度假型旅游者选择此组合的可能性就更大。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性曲线相切时,商品的组合是消费者在既定支出水平上所能实现的最大化效用。如果两条曲线相割则是以较多的钱实现较低的满足程度;如果不相切不相割则是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实现不了既定的满足程度,没有意义。因此,在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时,要在消费可能的前提下,即找到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点。

    三、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运用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律,因此,在人们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如何使用有限的收人获得最大效用就成为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序数效用论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结合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有一条。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切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两种商品价格之比。

    如图所示,既定的预算线I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E点,E点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均衡点E上,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最优购买数量的组合为()。

    在旅游消费行为决策中,消费者均衡可以指导旅游经营者认识到潜在旅游者的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其积极地做出相应促销和准备工作。

    假定某旅游者的假期只有7天,可供选择的目的地是上海或杭州,上海、杭州的旅游消费各为80元/天、50元/天,该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总额为500元。以时间为限制条件的旅游消费可以用时间限制线X十Y=7来表示,如下图所示JK线;以费用为限制条件的旅游消费可以用预算线50X十80Y=500来表示,如图所示的CD线。

    预算线和时间限制线相交的区域,如下图所示OCEK,双重限制线为CEK , CEK与坐标轴之间的区域OCEK表示既满足收入和价格的限制,又满足时间的要求和消费组合。而区域JCE表示只满足时间限制并不满足价格、收人限制;区域EKD只满足价格、收入限制,但不满足时间限制。

    旅游者最大满足的选择:E点为均衡点,表示在杭州旅游2天,上海旅游5天,用尽500元收入和7天假期,该旅游者获得最大消费满足。图中无差异曲线I与双重限制线CEK相切于E点,消费者在E点表示的组合进行旅游并获得的效益为最大。

    可见,无差异曲线是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收入、旅游偏好、时间以及两种旅游产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要获取效用最大化,对两种旅游产品的选择点应该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它运用在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决策中,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