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云南导游频频在车上强迫游客购物,还屡禁不止
第一: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因为云南幅员辽阔,好看漂亮的景点很多,但是又没有集中在一起,所以一般来说游客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这么长的时间, 旅游 成本肯定上去了,所以当地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引进了购物店机制,引进购物店是为了帮当地旅行社分担成本,购物店既然帮当地旅行社分摊了成本,肯定是需要把这个成本收回来,甚至于赚钱,那这个钱从哪里来,答案毋庸置疑,肯定是游客来买单
第二:云南物产丰富,给了游客购物的机会。最出名的就是云南的玉石了。玉石属于高价商品,里面的水分很多,大多出来 旅游 的人没有鉴定真假,评定价值能力。一般都是在 旅游 大巴车上听导游,或者在购物店听讲解员讲一下简单的鉴别方法,但是如果真的几分钟就能学会,那也太相信自己的能力了。而且不要怀疑国人做假的能力
第三:导游来源有很大问题,最早一批做购物起家的导游来自海南和香港,后来海南和香港 旅游 市场整顿,这批导游基本全部来到云南发展,再加上云南的 旅游 业在资本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极速发展,造成大量岗位没有合适的人,新来员工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时间的历练,做成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第四:当地旅行社和购物店赌徒心理,旅行 社会 和购物店达成对赌协议,比如游客在购物店消费达到多少,购物店就会返还给旅行社,会设定一个最低标准,没有达到标准,不给导游结算工资,导游没有提成,消费越高,返还给旅行社越高,导游压力越大
第五:当地旅行 社会 给导游强制要求买团方式来带团,把压力分担给导游。比如一个从武汉来的30人旅行团来云南旅行一周,旅行 社会 规定导游如果你要带这个团,难么导游就要交给旅行社300元/人的买团费用,游客在 旅游 路线中产生的所有提成,旅行社不再分摊导游独得,所以导游就必须在一周之内把这300*30=9000元赚回来,这还仅仅平本,导游辛苦一周时间,精力都花了没有任何收益,在这种巨大压力之下,心里素质不够好的导游,往往会做出一些反常的举措
导游在 旅游 行业是一个最底层的人,只是一个执行者,是一个最没有权利和保障的工作岗位,每当事件发生之后,最后的处理方案,公示出来的往往只有对导游的处罚,虽然我也不赞同这些违规导游的最后处理事情的方法,但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没有压迫,谁哪里来的动力和精力去做这些明明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后告诫一些经常 旅游 的朋友, 旅游 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所以最好是选择正规的 旅游 社,小便宜不要贪,选择品质的旅行线路,签定正规的 旅游 合同,买稍大额的 旅游 保险
二、游客被强制购物为何屡禁不绝?
游客在参加那些低于市场价太多的旅游团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旅游时间同等的情况下,别的团要收费5888元一人,而你参与的旅游团收费却只需要1888元一人。
如果不是在某些地方已经挖好了坑,这怎么解释也解释不通吧?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难道不知道这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
就是因为游客都有贪小便宜的心理,才会一步一步地踏进别人挖好的坑里,才会让那些靠“低价”来吸引游客的旅游团有机可乘。
在屡禁不绝的背后,是因为有一个一个的猪队友自己赶着上砧板,等着他人鱼肉!
如果你不贪这个小便宜,他们能有机可乘吗?他们能强制你消费购物吗?他们不能!既然你自己把机会送上了,那还能怪别人不把你当肥猪宰吗?
很多人都在怪相关部门没有好好地管控旅游行业,觉得他们的惩罚力度不够,才会让这些低价旅游团如此猖狂。
不否认国家对于这一块的惩罚力度确实不够,但是这种小旅游团到处都是,你打压了这个,它换个头脸又继续“行骗”,你能耐他何?
任何部门的人力物力始终都是有限的,你不能要求他们天天盯着管,他们也是人,也有上下班的时间,也有其他的工作要做。不是吗?
要想不被骗,就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理,这世上最昂贵的教训都是由贪小便宜引起的。
跟团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有数,自己跟的团是几天几夜,来回路费大概要多少,旅游的地方是哪里需要多少钱,住宿的地方又是什么级别需要多少钱……这些都要在大脑里过一遍。
如果旅游团的价格明显低于你估算的价格,那千万别去,他们如果没有强制你消费,那根本挣不到钱,所以你去了肯定要被当肥猪宰一顿。
三、一日游强制消费缘何难以赶尽杀绝?
一日游强制消费缘何难以赶尽杀绝?只赖这些团伙太狡猾吗?恐怕不尽然。试想,这些团伙若没有生存的空间和土壤,他们断不敢造次。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这些一日游违规之举打得不疼,也就更谈不上将其打死。讲真,这些团伙终归是钻了监管的空子、也摸准了初来乍到游客的心理,更摸准了北京旅游市场的规则,才敢如此猖狂无度。
对强制消费说不,首先,行业的自律至关重要。这其中旅游从业人员的法纪意识和道德操守是核心。因为,一则法律规定的再完善,但终归要靠各家旅行社及从业人员去遵守;二则监管手段再完备,也可能会出现监管盲点。所以,让强制消费有所收敛,甚至是绝迹,行业良好自律是根本,如此也才能树立起一日游的良好口碑。
其次,须对强制消费监管与打击并重。比如,每逢假期,北京市旅游主管部门都会发布相关提示,提醒广大游客注意事项;同时,也会出台相关举措,对虚假旅游网站、低价“一日游”旅游团队等进行整顿打击。但是,一些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和打击手段,更需要常态化进行,尤其是旅游热地,更须将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功夫用在平时。
再者,消费者明辨是非也很重要。一方面无论去哪儿旅游,都应增强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毕竟游玩与安全同等重要;另一方面遭遇旅游强制消费时,应积极保存证据、依法维权,切忌一忍了之。要知道,容忍只能会纵容行业丑态的不断滋生。总之,对旅游市场中出现的强制消费,唯有零容忍、严打击,才不会让其成为行业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