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蒙古族的建筑艺术,特别是古典建筑艺术确实有口皆碑,成就卓越,硕果累累。他们辉煌业绩留下的座座丰碑,秀甲滇南,至今是当地名胜区的标志性建筑。个旧市的宝华山云庙、开远市的弥勒寺、回民清真寺、蒙自市的四阁楼,特别是通海县的聚奎阁,穿斗攒尖顶,方形四角出翘,造型新颖,气势恢宏。门楣、门扇、门窗雕刻的飞龙翔凤,珍禽异兽,奇花秀草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无不栩栩如生。20世纪以来,历经两次大地震,均未受损。该县素有冠冕南洲,秀甲南滇美称的秀山公园,明清以来逐步修建的万寿台、普光寺、紫光阁、清凉台、涌金寺等古建筑群,也是蒙古族历代工匠参与的代表性建筑及木雕装饰工艺的精品。它闪烁的色彩是蒙古族能工巧匠们聪明才智的结晶。
蒙古包:
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族的房屋有哪些特点?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西北各省也有分布。
在蒙古高原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蒙古人就在上面大群放牧牲畜。过去是逐水草而居,现在发展到定居轮牧。在可耕作的平川上,人民种植春小麦、莜麦、向日葵、玉米、大豆等,同时饲养畜群。培养优良种畜是蒙古族人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贡献。牧区的传统食物有煮羊肉和各种奶制品。
传统的民族服装是蒙古袍。人们居住的地方是极富特色的蒙古包。它由若干细杆编制的网状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以及圆顶天窗组成,外部盖上羊毛毡,里面地上铺毡子和地毯,侧面开有长方形小门。蒙古包在大风雪中阻力小,包顶不积雨,不存水,易于拆折搬迁。至今仍是牧民夏季放牧时的主要居室。
蒙古人坦诚直率,尊敬长者及上司,注重礼节。蒙古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是过年。年节有大小之分,小年腊月二十三,祭火神,大年在农历正月初一,形式和汉族差不多。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敖包指人工堆积用作道路或境界标志的石堆或土堆。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文学、医学上也有不少建树。
蒙古族的建筑特色。。介绍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
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扩展资料
演变发展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时代,才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
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并跟前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
蒙古族的住宅特色
传统的蒙古族住宅是蒙古包,也叫毡房,蒙语mongol ger。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木栅(蒙语“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特点:建造拆除相对容易快捷,便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防风保暖。
蒙古建筑都有哪些特色啊?
1、迁徙与草场恢复。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
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4、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识。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了地域性。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发生变化的认识的直接体现。
5、圆型对风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状都优越;墙围成圆形,包顶是半圆形。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
扩展资料:
蒙古包建筑技术:
从民俗学、建筑学还是其它角度,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涉及到其结构、材料、形状。其结构是有门、哈纳(墙)、奥尼(椽子)、圆形天窗四部分组成。
材料:门是木门,哈纳是由细木杆编制成菱形网片,外围是由毡子作的圆形围壁,柳木椽子,还有皮绳和鬃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