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赣式古民居的特色怎么样?
江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着众多具有特色的古村古民居,它们诉说着民居的发展历史,它们是赣文化的载体之一。到目前为止,江西共有47个古民居被列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婺源、赣南等地区。
不同的地区,古民居的特点不一样。在江西众多的民居中,具有建筑特色是天井、围屋、三雕等。首先天井是指上缘由屋顶四向的屋檐或墙壁组合构成,下底铺地面积大于井口,凿内池、留沟防、设路径、安石埠、置盆载种种异制。都具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建筑功能。居民天井的空间尺度以间为基准,空间形态与明堂厅堂为一体,是一个无具象界面的类井状泛空间。在南方地区采用组合式天井的较普遍,而江西古民居中的天井设计是开合式的,它是我国民居中独特的天井形式,特点是运用活动式格棚调节遮阳、争取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又取得丰富的光影效果。它对我国庭院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其次是围屋,它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屋占地8至10亩,大的要超过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屋往往需要5至10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客家围屋的特点是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又是整座围屋的防御围墙。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几个县,总数有600座左右。其中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全国之最。江西古民居建筑特点再次是三雕。在众多的建筑结构和部位都有三雕,它们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而且每一副图案仿佛诉说着一个故事,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位于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的邓家大屋,该建筑群的门、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楼台亭阁、桥梁、农耕鱼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戏剧类题材,极具地方特色,展现当时社会人文面貌,又包含大屋主人的希望及企盼。这些门、楼、阁、窗上的雕塑中,有反映分宜及周边景观的《围屋全貌图》、《魁星阁》、《分宜万年桥》、《华屋连薨》、《廊榭图》、《分宜古城东门图》、《浮桥图》、《宜春台》、《城门与考棚》;有反映分宜人民生产、生活的《耕牧图》、《纺织图》、《捕鱼图》、《射猎图》、《入城图》、《船运图》、《挑夫图》、《船临城下》、《码头装卸图》;有反映文人学子寒窗苦读、科场拼搏的《树下读书图》、《进城赶考图》;还有反映大屋的主人祈求天下太平、幸福的《鸟禽花树图》、《鸟兽率舞图》、《梅鹿图》、《万字锦》等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客家围屋中极为少见。
目前婺源县拥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宗祠、清华彩虹桥、理坑村古民居3处13个点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三雕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江西婺源县沱川乡的理坑,建村于南宋初年,是婺源县明清建筑保护最为完整的村庄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而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一绝,以体量巨大、防卫功能完备,集家、堡、祠于一体的客家民居中,世人公认的赣南方形围屋是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有形客家文化中的代表与象征。它是公元三世纪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大庄园主的典型住宅形式坞堡,也就是一种小型的城堡。据梁思成先生研究,北魏至唐代的建筑,在庭院围墙的四角都建有角楼,保存着古代防御性的遗风,但这种四角建楼的布置,在宋代以后已甚少。然而恰恰在此时期,南迁的客家先民为了适应新的特殊的生存环境,为了家族和宗族的安全,高墙大院、聚族而居成为最佳选择,把中原逐渐消亡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带到了赣南,因而学术界称赣南方围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另外,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分宜邓家老屋,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
更多关于江西赣式古民居的特色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二、江西有哪些独特的风俗文化
1、弋阳腔,最初由浙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融合了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形成了新的弋阳腔,它与“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并成为中国四大唱腔。随着弋阳腔的广泛流传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变体,并对中国唱腔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各地区民间戏曲的发展。
2、石城灯会,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的正月初一开始,民间的手工艺者便会设计各种样式的灯具,并在大街小巷表演舞灯,一直持续到元宵节。石城灯节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繁荣、风调雨顺和国泰安康的祈祷。
3、湖口粑,每逢中秋佳节,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荞麦粑、豆渣粑、芥菜粑、粟米粑等二三十个品种。
4、吃新节,也叫尝新节,它是安福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安福县金田、洋门、洲湖等乡镇老百姓的心目中,吃新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
它与其他节日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过节时间不固定,一般在7月上旬某一天,也就是早稻即将开镰收割的时候。其二,“吃新”这天,男女均不外出劳动,家家户户张罗着“豪华家宴”,并参与隆重的祭祀活动。
5、南昌县许多地方会有“换彩”习俗,换,即交换,彩,即礼物,“换彩”即交换礼物。
过去的一年,有的乡民娶了媳妇,有的生了孩子。无论一胎还是多胎,无论男娃还是女娃,无论婆家,还是娘家,到了新年,全村就会“换彩”迎新人。送者送出的是3个鸡蛋(如今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变成了6个鸡蛋,有的还会把鸡蛋染红,寓意六六大顺,日子红红火火),承者要回的则是一碗面。
参考资料:江西-百度百科
三、江西民居的特点是什么
江西民居的特点南北差异比较大,北边是徽派建筑为主,中间和南边由于在广东等地打工的多,所以回来建的房子很像那边的桶子楼没什么客观性,上饶那一边有写房子有浙江的特点,总的来说江西的建筑现在是乱七八糟,老祖宗的东西都糟蹋没了
四、江西的风俗 江西的风俗有哪些
1、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之一。它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南昌采茶戏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
2、丰城岳家狮:丰城岳家狮是丰城百姓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创造的一种将武术、舞蹈糅为一体,用拳术展示书法、舞艺体现剧情的群体性艺术表演。
3、求子: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桥,桥上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
4、戈阳腔:也叫戈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地方戏中着名四大声腔系统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阳县形成而得名。戈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现在我国有11个省的高腔剧种与戈阳腔有渊源关系。
5、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