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兴坊在西安哪里

陕西省西安市中山门(小东门)里

永兴坊,原地为唐朝魏征府邸旧址,是西安市为了继续完善顺城巷历史风貌,充分彰显古城历史底蕴,扩大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2007年在原址上建造的,为古城再添了一个”坊”式的精品项目。项目总占地15亩,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8米,按规划设计拟建仿古”坊、肆”建筑群、牌楼、休闲绿化广场、内街、井房以及建筑物外墙仿古装饰等等,主要以关中牌坊和具有民间传统的建筑群组合,形成古里坊式布局,展示古长安城的街坊式形态和历史生活气息,以及传统民俗生活空间。依托古城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承历史、彰显人文,进出有序、错落有致,内涵丰厚、做旧如旧,内敛外聚、动静分离等风格特色上,实现与古城墙历史景观系统的高度和谐,不仅将里坊文化的建筑作为保护重点,更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的城市人文精神作为发掘和保护的核心。

永兴坊位于西安城墙中山门内北侧顺城巷,占地15亩,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国史上久负盛名的谏臣魏征就住在这里。永兴坊汇集了陕西各地特色美食经营户五十余家,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还有手工民俗技艺表演及各地名小吃。游客在永兴坊不但可以感受”唐城108坊”的风貌,还能够品尝到正宗的的陕西民间小吃;购买到原产地及现场用民俗老工艺加工的土特产、美食及旅游纪念品。

二、除了摔碗酒,永兴坊还有什么?

一说到西安的永兴坊,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网上那个摔碗酒的网红店。

作为西安有名的美食街,民俗街,现在的永兴坊承载了传播西安传统文化的重任,是了解西安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实际上永兴坊可不仅仅只有网红店,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地方,永兴坊在历史上可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最开始永兴坊并不是一条街道,而是唐代名臣魏征的旧居。2007年西安市政府为了继续完善顺城巷历史风貌,充分彰显古城历史底蕴,扩大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2007年在原址上建造的,为古城再添了一个"坊"式的精品项目。

作为永兴坊出来的最出名的人,魏征相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一作馆陶人。魏征年少时家中贫穷,出家做了道士。后来当上了河北武阳君书记,隋末战乱后加入瓦岗军,任职元帅府参军。瓦岗军战败后,投靠唐主李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后被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败亡,再次入唐任太子洗马。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任职期间,敢于犯言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治颇有贡献,为一代名臣。

作为唐初的一代名臣,魏征自然是有着自己坚守的为官之道。

在魏征看来,为官之道并非只有"忠贞"二字,在魏征看来不要做一个忠臣,而是做一个能臣。魏征眼中的忠臣,就是一切以君主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凡事都要以维护君主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行事的前提条件。很多大臣的忠贞观念使得自己的政治生涯陷入一定的误区,没有真正为百姓践行良臣的誓言。而能臣则是坚持民本思想,自己积极地保证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权力。正是在魏征的影响下,唐太宗也意识到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以出现"贞观之治"的盛况。

如何管理老百姓,是每一个朝代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魏征本着"法者,当安人"的原则,坚持法治。同时他能认识到法的作用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惩戒,只有达到安民和安定国家,才是"法"的最终目的。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魏征主张法治社会,进行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准则。其法制内容主要有"任法"、"任公"、"尚德"、"慎刑",他主张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上都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秉着对所有人都公正的原则,不能徇私枉法。当然魏征的执法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以"礼德诚信"为法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法治。

正是在这种治国治民的思想的形象之下,魏征慢慢地得到了皇帝的重用、百姓的爱戴。本身魏征敢于进言,发表观点,就深受唐太宗的喜爱。虽然魏征多次进言把唐太宗气得咬牙切齿,但好在唐太宗是位明君,所以过后都能够放下芥蒂吸取意见。

君臣二人可以说是相互成全,正是唐太宗对魏征人格的肯定,才能容忍其率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魏征也不负唐太宗的宽容,他的一系列建设性的谏言对唐朝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极大的成就了唐朝盛世,同样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实践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老百姓对于这位敢于为民谏言的大臣也是非常认可的。

魏征之所以能够拥有民本思想,跟他自身的经历和遭遇密不可分。年少的曲折,让他非常能够体会下层民众的难处和不易,在其受到君主重用的时候,他的一系列谏言都是千方百计地为唐朝的民众考虑,制定的一系列惠民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极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