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到大数据+旅游业能在社交网络突围
互联网+到大数据+旅游业能在社交网络突围
今年流行“互联网+”概念,其实我认为“大数据+”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思维,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大数据与广告结合,产生更加精准的程序化广告;与商超结合,带来消费效率的提升和更多的利润;与电影结合,能够拍出更好更叫座的片子。而当大数据遇见旅游,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好进行出行决策,还能促进旅游目的地或企业进行更好的营销决策。
做大数据是有门槛的,从数据的生产、存储、挖掘到价值利用都有不同产业各方的参与。大数据,首先数据要足够大才行,然后才是将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存储、挖掘进而产生价值。许多公司想把整个链条打通,真正做到的却极少。最近社科院发布了微博旅游白皮书,其中有三个关于大数据的重要结论,对旅游行业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大数据金矿的社交网络,能帮助旅游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突围?
结论一:旅游行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传统旅行社的弊端在于无法对旅游人群有精准的画像,一锤子买卖较多。在线旅游网站则积累了用户大量旅游交易数据和浏览数据,但对于背后的心里动机及社会学分析却是欠缺的。在社交时代,微博凭借海量的用户生产内容,形成大数据,将旅游行为进行前置,并对整个旅游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在自由行用户成为主流的今天,用户旅游行为与本人身份属性关联更直接,旅游相关行为在微博上的呈现更多、更实时,产生的数据更丰富、更真实。
白皮书指出,在线旅游和旅游O2O的发展,推动中国旅游业进入“旅游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但可以应用于旅游消费者和市场研究,同时也是旅游业开展精准营销传播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作为国内最大的旅游内容聚合和分享平台,微博成为旅游大数据来源的“金矿”。数据显示,微博上24%的用户喜欢在微博上分享旅游内容,28%的用户会在微博上搜索旅游目的地信息,81%的旅游者会在出游前查找攻略并受口碑影响。
微博也通过鼓励旅游达人在微博分享优质内容,以生产出更多优质的旅游线上数字内容。今年6月微博与阿里旅行联合举办#你不知道的旅行#活动,获得超过2万人次高质量长微博生产者参加,阅读量超过12.67亿。2015年“带着微博去旅行”上线仅两个月,旅游达人发布旅行攻略就达到9000多篇,其中阅读量超过10万以上的就有158篇。而连续多年举办的#带着微博去旅行#,活动举办第一年就吸引了7000万人次参与,2014年参与人次接近1亿。今年活动开展以来,用户发布的旅行照片、旅行视频、旅行攻略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微博庞大的旅游数据为整个旅游行业发展及旅游决策依据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二:微博大数据已经贯穿旅游产业链
微博上旅游用户的规模庞大,这是微博大数据能够连接旅游产业链的前提。白皮书显示,监测期内提及旅游相关话题的微博用户达到7708万人,占同期微博活跃用户的43.8%。用户在微博提及旅游话题的总次数为9.77亿次,搜索次数为9928.3万次,提及旅游并签到的总次数为1695.5万次。年轻用户是微博旅游用户的主流,82.7%的旅游用户年龄在15岁至30岁之间。此外,通过对微博用户旅游搜索的关键词分析,可以挖掘出用户关注度最高的景点。
大数据只有流转起来才有价值。在旅游兴趣用户规模庞大的基础上,微博通过引导PGC用户提供攻略和游记,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相关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正是在推动数据的流转。各大旅游目的地也开始充分意识到微博营销重要性,纷纷开始建立和运营官方微博账号阵地。截止今年7月,微博上旅游行业账号达到58888个,同比增长24.3%。主要旅游目的地官方微博1689个,其中包括58个省级旅游局官方账号、820个市县旅游局官方账号,国内184个5A景区和521个普通景区拥有官方账号,全球共200个国家、地区旅游局及景区景点开通了微博。白皮书还公布了国内各地区和海外旅游社交资产排名。
用户行为数据及旅游目的地、旅游机构社交数据就像一张旅游全景图,让产业链各方信息对称,看到自身的需求与供给的匹配,更加高效作出决策。微博触发的这种“连接”使大数据的应用更便捷、效果更直接。微博已融入旅游产业中的各个环节,成为唯一一个连接旅游爱好者、旅游达人、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链的平台。
结论三:微博大数据与旅游市场呈现明显正相关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直接了当指出。微博上的大数据并不只是告诉你“现在是什么”,而是通过分析与判断、机器学习能力告诉你“未来有多大几率是什么情况”。而在旅游行业,微博的这种大数据愈加有用。
从白皮书透露出的信息看,微博大数据的实用性已经得到验证。微博上旅游相关内容的热度,与旅游市场的热度呈现明显正相关。以搜索为例,用户在微博搜索旅游相关信息的高峰,基本上与暑期、五一和十一出游高峰重合。在市场层面,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数据显示,去年冬季为旅游淡季,相应的同期北京旅游微博提及量也随之下降。从今年4月开始每月旅客接待量提升,也伴随着微博提及量的提升。
笔者认为,微博大数据的价值的应用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比如,根据网友搜索、目的地讨论等数据,以及从时间纬度上的数据,可以对目的地旅游营销及旅游出行安排产生较为准确的预期。这种前置的预期将对目的地旅游营销资源配比、旅游人群出游计划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推动旅游市场管理的预见性。比如十一前通过对微博上用户数据的分析,预判热点景区,为游客出行提供参考,景区也有所准备,以防临时爆堵的尴尬局面。
除旅游行业外,微博也在电影、音乐、综艺方面正在尝试“大数据+”,用户在平台上产生的社交数据为娱乐业提供大量信息决策依据。当社交数据成为产业入口的前置,各行各业的变革即开始到来。在各垂直领域纷纷以“单点突破”为图腾的时候,需要看到的是,大的平台正在以“大数据”为壁垒,以高屋建瓴之势重新配置产业经济。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互联网+到大数据+旅游业能在社交网络突围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研学旅行到底有多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中国研学旅行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的真正的研学旅行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精英国培阶段;第二阶段是旅行阶段;第三阶段即目前所处阶段,是研学旅行阶段,21世纪以来,研学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开始实现跨界融合。目的地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开发主体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
中国研学旅行参与主体包括专业研学机构(目前这类企业主要通过新三板进行资本化)、旅行社(开辟专线或者独立运营团队的旅行社)、语言培训机构、相关营地基地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留学中介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单位。根据我国研学旅行行业的首个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7300多家。截止2020年8月末,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有177个。
研学旅行相关政策落地催生市场份额增加,更多机构涌入研学服务市场,研学旅行服务、品牌的角逐更加激烈。旅行社、教育机构、咨询机构及一些非营利组织都争相挤占游学研学市场,目前市场玩家众多,良莠不齐,高度分散,竞争激烈。通过综合考虑研学旅行相关企业发展情况、营收规模、品牌影响力、融资和上市情况以及产品服务研发情况等指标,大致可将机构划分为四个梯队,其中世纪明德2019年以营业收入4.88亿元位居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企业营业收入在千万级水平,包括中凯国际、乐旅股份和卓教国际。
研学旅行产品价格分析
根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数据显示,家长对于研学旅行产品的品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特别在一、二线城市的家长,更愿意为有品质保障的研学旅行产品付出相应的合理费用。对于中长途研学旅行产品费用,60%的家长可以接受的区间是3000-5000元,15%的家长可以接受的区间是5000-10000元。从市场平均水平来看,研学旅行批发业务类产品单价在2100元上下,零售端产品均价在3000-4500元左右;海外研学项目单价更高,均价达到1.2万元。
行业市场规模继续扩张
根据2019年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费用接受情况、研学旅行市场各项目均价水平以及2019年研学旅行各类公开信息数据,包括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情况、研学旅行相关企业机构接待人数情况等,测算出2019年研学旅行市场上,研学旅行批发业务类产品占比70%左右;研学旅行零售端产品占比20%左右,海外研学项目占比10%左右,进而取这三类项目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得到2019年研学旅行总体单价在3420元/次左右。最后根据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参与人数,测算出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164亿元。
行业趋势分析
研学旅行为青少年所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消费多元化与升级提质需求的驱动下,研学旅行产品的丰富化、标准化、立体化、创新化等方面都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起步较晚,市场渗透率不到5%,可挖掘空间较大,未来研学旅行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旅游业有发展前景吗?
旅游业有发展前景,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
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中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扩展资料
2019年12月1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研究团队历时一年编写的《2019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在武汉发布。《报告》从全球与国内联动、社会经济文化融合的大视角,对年度中国旅游业发展绩效和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与评价,并对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和重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名。
《报告》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文旅机构改革顺利推进,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顺利推进,为文化和旅游这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大市场运行持续向好,入境市场持续回温。”《报告》介绍,从增长速度来看,出境及入境游客人次与收入增速均呈上升趋势,而国内市场增速相对放缓。从近三年数据来看,中国出境旅游人次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9.1%。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19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旅游综合贡献世界第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业
2020年中国出境游将逾2亿人次吗?
近日,“中国的出境旅客数量巨大,这对全世界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尽力吸引这些游客到我们的国家旅游”。
9月13日上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9月13日上午在成都开幕。会上,各国部长纷纷就“一带一路”倡议带给各自旅游产业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讨论,多国部长表示需要积极争取中国游客。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现任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发展合作关系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交通、签证、安全等问题备受关注。
中国游客受青睐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则预计,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规模将达到6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
规模庞大且处于高速增长中的中国旅客群体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尤其是身处“一带一路”沿线的数个国家,正期盼着分享中国带去的旅游红利。
哈萨克斯坦旅游部长在会议期间就表示,旅游是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首先获利的产业。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目的地,占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目的地总数的37%。
俄罗斯联邦旅游署署长萨福诺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发展非常重要。“中国与俄罗斯是邻国,又有铁路的联系,应该实现更多的合作。”
欧洲议会议员、交通旅游委员会副主席伊斯特万·乌伊海伊则表示,“中国与欧洲的合作不应该仅仅是把欧洲葡萄酒卖给中国,把中国的手机卖到欧洲,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交流”。
斯里兰卡旅游发展事务部长约翰·阿玛拉通加介绍,近年来斯里兰卡与中国进行了多项旅游方面的合作,“斯里兰卡也积极地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积极发展旅游业”。
保加利亚旅游部长尼科利娜·安吉科娃表示,“我们必须吸引中国游客来我们的国家,我们发布了很多项目白皮书,希望通过各个规模的项目来争取中国的游客。”
交通、签证、安全问题受关注
与此同时,前述国家旅游部长亦提出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其中交通、签证等成为受关注的焦点。
萨福诺夫提出,签证、开放领空是他最关注的问题,签证决定着是否能进入另外的国家进行旅游;领空开放则影响着双方的经济往来,是否能促进两国民用航空的发展。
“和平与合作都是全世界旅游发展的重点。”据欧洲议会议员、交通旅游委员会副主席伊斯特万·乌伊海伊介绍,在欧洲议会,成立了非政府组织“一带一路发展委员会”,配合欧洲各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相关合作,同时对决策者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决策进行抗争。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现任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总结出4点需要实现的细节问题:第一,交通,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旅游业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一带一路”的合作关系也应该在交通上有所合作;第二,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放宽签证政策;第三,旅游服务标准化,酒店、服务、信用卡等,各国之间使用同一套标准;第四,“我们必须要与邻国和区域国家一起合作,集体地解决安全的问题。
如果把安全问题能提高到政治层面,在政治层面也互相相信,也就更能结成我们的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