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汕尾地区的渔歌
汕尾渔歌
目录汕尾渔歌详细介绍
渔歌一首
编辑本段汕尾渔歌详细介绍
所属地区: 广东 · 汕尾
文化遗产名称:汕尾渔歌
遗产编号:Ⅱ-7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东省汕尾市
遗产级别: 省
汕尾渔歌是汕尾各地沿海的民间歌谣,主要流传在瓯船渔民中传唱,“词、韵、旋律、村字、主干音、落尾音具有固有的特点。渔歌具有非常浓郁的海洋气息,著名歌曲《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其中的开头旋律是来自渔歌的,渔歌内容有男女情歌,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生活运用海陆丰方言歌词,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渔民们平时也惯用唱歌来代平日的交际语言,问候、祝贺、拉家常、淡恋爱。
编辑本段渔歌一首
《是阮(我们)二人晤甘嫌》
节瓜甜,
苦瓜愠糖嗦嗦甜,
是俺穷女嫁穷仔,
是阮二人晤甘嫌。[1]
参考资料
1. 资料来源 .开放分类:
广东,文化遗产
汕尾渔歌产生于宋代,分布新港、捷胜、马宫、鲘门、小漠、碣石、甲子等地,以新港最多。传统的汕尾渔歌是指汉族瓯船渔民口语相传所唱的歌调,主要反映渔民的海上生活,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曲式简短,多为七言四句体,节奏和缓、音韵和谐、旋律优美细腻,歌词简朴通俗、生动活泼,充满江海生活的韵味。它是一座丰富的音乐宝藏,为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汕尾渔歌是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歌曲。汕尾有很长的海岸线,多港湾和富饶的渔场。广大渔民祖辈在这里捕鱼、游居。他们分为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两种。陆上渔民又称“浅海渔民”,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与陆上居民没有什么差别。海上渔民可分为“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二种,拖船渔民操粤语,常唱的渔歌有“咸水歌”、“高堂歌”。瓯船渔民多数是劳力者出海,其家眷则住在小船尾,游居于浅海中,过去有“浮水乡”之称。他们的语言与陆上人一样操闽南语,但由于长期在海上生活,与陆上人极少来往,在服装打扮、风俗习惯上与众不同。然而,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都有爱唱歌的传统,渔歌是他们长期的海上生活伴侣。传统的汕尾渔歌,就是指这类渔民所唱的歌调,具有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自成一体。瓯船渔民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元疍民。疍民,源自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族,是逐渐汉化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清《羊城古钞》云:“今粤人大抵皆中国种,自秦汉以来,日滋月盛……其真酂发文身越人,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宋《太平环宇记》载:“疍户,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海陆丰自古以来就是疍民的聚居地,汕尾市疍民正是古代水居越人的后裔,疍民自小至大在江河海域上过着漂泊无定的游渔小活,从未踏足陆地。放《广东新语》云:“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他们习于水性,善于操舟,断发纹身,崇拜龙蛇。《惠州府志》明确指出:“厥祖被干戈所扰,潜居水泊中,子孙习惯,乐居于舟。海丰七港,在在有之。”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惠州,最先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写了《疍户诗》:“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焦为布不需纱。”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惠州府所属海丰等6县疍民的生活情景。明嘉靖《海丰县志》也有记载疍民在汕尾市生活的情况,记曰:“邑东南十里为和丰滘,二十五里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疍民有东西溪之别。宋师将舟至,凿通之,闽广贩盐诸舶聚此。”《海丰县志》又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地方。疍民每届秋夜,通宵达旦,互斗渔歌。歌声此起彼落。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二中提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疍歌在明末清初已相当流行。当时的海丰文人作了许多描绘疍民生活情景的诗句。明天顺年间(1456-1460),惠州进士吴高就将后船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称“龙津渔唱”,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清楚邑人黄道珪诗云:“海波城下接龙津,归棹吚哑入耳频。和笛渔歌天是籁,倚栏人满月为邻。斜帆遥带潮门影,一曲长浮玉锦鳞。远岸榔声催晓曙,轻舟又曳别溪春。”清海丰知县姚德基诗云:“环溪碧浪映苍旻,几处渔舟出水滨,款乃声低缘岸远,逶迤棹放击渊滣,桥边絮舞生花浪,水面萍浮点石鳞,一曲酣歌渔者乐,遐荒尽是太平人。”记载汕尾渔歌的诗句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枚举。
渔歌词以文字记载下来,首推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先生。民国十三年(1924年),钟先生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于是采访新港浮水乡,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后来编成《疍歌》一书于1927年出版,并写《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对疍民歌谣进行研究,汕尾渔歌开始被世人所认识和了解。“汕尾渔歌王”黄琛同志长期从事汕尾渔歌的发掘搜集整理工作,著作了《汕尾渔歌》、《南海渔女之歌》、《粤东渔歌》等大量作品,成立了汕尾渔歌队,使渔歌开始走上了舞台,涌现了徐十一、苏少琴、苏细花、徐圆目、李香桂等名歌手。汕尾渔歌哺育了一代音乐大师马思聪,他创作的钢琴和小提琴乐曲,不时回响故乡渔歌的旋律。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从渔歌吸收养份后,创作了钢琴协奏曲《战台风》。电影《南海潮》、《女篮五号》、《海霞》主题曲或插曲,以及歌曲《军港之夜》、《春天的故事》都采用渔歌的调式和音乐素材。音乐家施光南、施明新、杨桦、郑秋枫、毕庶勤等到汕尾渔港采风后,先后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交响乐和歌曲。1999年省卫视《艺术太空》专题介绍了汕尾渔歌。北京电视台《民族魂——民歌电视系列》也拍摄了汕尾渔歌的专辑。汕尾渔歌是一座丰富的民俗音乐矿藏,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二、汕尾地区的民间文艺千姿百态,它有哪些特有的民宿风情?
汕尾处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地理上,东临潮汕揭阳市,北接客家河源市,南连南海,西联惠州,是一个具有美丽沙滩与平原地貌的城市。正因为汕尾与不同城市之间都有交汇点,所以汕尾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广泛的,它具有潮汕、客家、广府的文化特点,这些文化特点在不同的民俗风情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英歌舞是汕尾的民俗风情之一。英歌舞在潮汕地区的揭阳、潮阳,潮男、普宁等地区很受欢迎,这是一种有点像是把戏剧转化为舞台歌舞的表演方式,强烈有气魄是它的表演特点,在汕尾,英歌舞常被当做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项目而展现在多种活动中。汕尾是个比较敬畏神明和注重礼俗的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经常忙着拜神祭神,每月除了初一或十五要拜神之外,也常有一些佛旦和神旦需要祭拜。在礼俗方面,包括一个人的出生、满月、十五虚岁成人礼、婚嫁等等,都有很多的习俗,这些习俗看起来繁琐有趣,但它们恰恰说明了这个地区的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健康平安的渴望。汕尾地区的人们以潮汕话和客家话为主,受客家文化的影响,汕尾的人在饮食方面也有相同的地方。客家人喜欢吃擂茶,汕尾人比较喜欢吃擂茶,这是以茶叶、薄荷、炒花生、炒米、芝麻等不同口味食物制成的茶点,这种饮食在当地的历史悠久,特别盛行于陆丰一带。说到汕尾的风俗民俗风情,还不得不提滚地龙。这是一种民间舞,表演由两人装进龙套完成,一人在龙首,一人在龙尾,两人相互配合,协调动作来模仿龙在地上翻滚打滚的行为,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三、汕尾有什么特有的民俗风情
汕尾地区的民间文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汕尾渔歌、客家山歌广为传唱;杂技、皮影戏,历史悠久;当地侨民的印尼舞独具特色。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是全国的稀有剧种,更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而饮誉海陆丰,堪称戏剧界的活化石。英歌舞、钱鼓舞、麒麟舞、龙舞、狮舞等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元山寺庙会、凤山妈祖庙会、赛龙舟、渔家娶亲等民俗活动体现了汕尾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和与众不同的特色,体现了汕尾人民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英歌舞是一种广东汉族民间舞蹈,以广东省普宁大南山英歌、潮汕英歌和陆丰市的甲子英歌为代表。甲子英歌在英歌舞中具有明显的南派功表演特点,既强烈又气魄豪放,以107名演员构成舞蹈队列,根据梁山泊107名好汉为营救被朝廷军捕禁的卢俊义而化装打进大名府的故事而创作表演。
滚地龙是民间舞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陆丰大安滚地金龙为代表。表演时由二人钻进[龙被套],足心相向各自操作龙首和龙尾,滚翻在地上模仿龙的动态。
独角麒麟舞是一种海陆丰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分三层次:一是由独角狮作巡礼参神等表演,附以大头和尚、柳翠娘、猴子作各种诙谐嬉戏的表演;二是由大头和尚、猴子作跳桌、穿火圈、穿力圈、高台手、翻落地等带杂技性的表演;三是由独角狮作收场还礼的表演。表演时有乐队吹乐伴奏。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海陆丰钱鼓舞的最大特点在于音歌舞结合,以舞蹈为主,伴唱和伴奏起烘托作用。
汕尾就象一只开屏的孔雀,带着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风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
四、汕头特色文化有什么
综述: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广东三大文化之一。 是汉文化的子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汉文化。
1、潮汕方言。潮汕方言很有特点,每字都有八音、有生动丰富的俗谚(如十嘴九尻仓、十赔九不足、好心方雷扣、好狗唔当路、七月半日头短条线、从暹罗到猪糟等)。
2、潮汕民间文学。其中有很多的潮汕歌谣、潮汕歌册和潮汕民间故事(如“天顶一只鹅,……”、“拍吓拍剪刀,……”等歌谣)。
3、潮剧。即潮语台剧,系吸呐其他戏剧艺术及潮汕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创造性发展而成。剧目有从其他戏剧移植的;也有以潮汕地方题材创作而成的,如《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等。
4、潮汕音乐。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调、婉约多姿的旋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特有的民间喜乐气息和鲜明的大众娱乐特征,是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其内容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细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和东南亚。
5、潮汕工艺美术。包括木雕、石雕、美术陶瓷等。其中潮安县金砂乡从熙公祠的石雕,堪称潮汕地区石雕的瑰宝。
6、潮汕地区的民间艺术。包括潮剧、英歌舞、灯谜、剪纸、版画、龙凤舞、双鹅舞、纸影(即潮汕木偶戏)等。
7、潮汕地区民居。包括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等民居,还有如澄海陈慈黉故居的中西合壁式建筑。
8、潮汕地区民俗。包括潮汕地区潮汕中秋习俗、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等,还有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等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