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长治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山西长治春节的风俗有:

1、吃饺子: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2、吃鱼: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之意。

3、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5、每逢年节,农村的家家户户都要备一捆谷草或干柴,初一五更点燃。熊熊的火光揭开了年节的序幕。

二、长治的社火是什么?

长治的社火是长治市南垂古镇在农历二月十九举行为期三天传统庙会活动。

长治的整个社火由旗牌队、锣鼓队、秧歌队、扛桩、彩杠、古银楼、上党八音会和车社火组成。活动中既有地方特色小吃、农具、农家生活用品销售,也有法制、道德、健康宣传,更有具有本地本村特色的扛妆、抬杠、秧歌舞、花车(车故事、彩楼)、大戏等社火表演。

社火的意义:

自唐宋以来就流传有“南垂街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的说法。其庙会也是由来已久,有确切记载和考证的是南垂村发掘的宋代将军墓中的壁画上就有关于庙会社火的描述。随着朝代的变迁和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交流和演变,社火内容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象征和意义。

到了今天有了更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但精髓未变,文化未改。为活跃村民化生活,调动激励群众奔小康的热情和干劲。今年农历二月十九传统庙会社火活动,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容,突出了乡村振兴民俗文化艺术,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村民开展文化展演。

三、长治社火是什么?

长治,古称上党。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神话传说均诞生于此地,被誉为中国的"神话之都",由此这里的"年"民俗也格外独特。一些民俗活动也只有在此地才可以看到,让人不经神往。

社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一种非常普遍的群众狂欢活动。社火活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上党社火是中华民族社火大家庭里的一支奇葩,是这方土地上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岁月长河中一道必不可少的亮丽风景。上党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扛妆、晃杠、跑旱船、扭秧歌……而这些中最独特的要属“打铁花”了。铁花是一种别致的焰火,俗名铁犁铧、铁礼花或铁骊花。表演开始时,打铁花的师傅们把熔化的铁水用木勺舀到带有凹槽的木板上,手持短木棒,击打木板,迅速将铁水往上空打去,伴随着嘭嘭啪啪的打击声和人们的喝彩声,一簇簇“金花”凌空绽开,万珠铁屑形成五彩斑斓的火花,耀眼夺目。更多的时候要把铁水打在树枝上,师傅们双手紧握木板,各自舀起铁水朝树顶部猛力击打出去,流星般的铁水在树枝的“阻击”下迸散开来。只见朵朵“金菊”凌空绽放,犹如一道道金色的瀑布从半空中飞泻下来,把夜空点缀得更加璀璨夺目,以象征铁树开花,表达对新年的祈望和祝福。

另外新春的长治还有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顶灯”,这种传统民俗只出现在武乡县境内,它是一种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形式。顶灯在形式上相对简朴,日常吃饭用的普通的木碗、瓷碗、塑料碗均可。乡人们在碗边糊上一圈彩色纸,里边装上沙土,中间放上灯盏或插上蜡烛,讲究点的,还把好看的剪纸贴在碗上,然后用丝线固定在头顶,入夜后,点燃蜡烛和灯盏。舞者头顶灯盏,双臂挥动,进行表演。随着唢呐和锣鼓的节奏,按照秧歌队的表演队形,翩翩起舞,边走边表演。顶灯表演的队形变化有“卷帘洞”、“蛇脱皮”、“九连环”、“大穿堂”等,队形似蜿蜒蛇行,节奏欢快自由,奔放而又粗狂,令人称奇!

四、长治山西省有哪些特色?

1、潞城甩饼

潞城甩饼“甩饼”是上党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小吃,因起源于潞城,故又称“潞城甩饼”。

2、腊驴肉

长治的名吃中以上党腊驴肉最为有名,上党腊驴肉原专指沙锅腊驴肉,因制作创始于腊月而得名。它以新鲜驴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香料、佐料、做工极为考究。

3、黎城核桃

黎城县盛产的长圆绵核桃,为黎城“四大宝”之首,其果实大,呈长圆形,果壳稍薄,表面较粗,出仁率和出油率高,并可取整仁,品质上等,味香可口,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富含营养的干果。

4、黎城柿子

柿果多汁甘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葡萄糖和果糖,它含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比苹果、梨、桃、杏都多,黎城柿子加工而成的柿饼,含有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木密醇,其柿霜具有清热、生津解渴和止咳利咽的作用。

5、壶关小车刀切糕

这种刀切糕是选用上好黍米、红枣等蒸制而成,其质地细腻,甜香宜人。

6、壶关羊汤

它同我省雁北一带的羊杂割汤,晋南一带的羊汤泡馍,称之为山西羊汤三大流派。

7、武乡枣糕

武乡枣糕主要用料是黍米和大红枣制成的,秫米味甘、性微寒,有治筋骨挛急,杀疮解毒热的功能。

8、武乡炒指

把面和好后,擀成厚厚的饼,切成手指大小的面条块儿,然后用干土磨成粉,用铁锅将干土滚沸后再来炒这个面条,吃起来香脆可口。

五、哪里有关于长治地区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1 长治 民俗风情之——古会庙会

说到庙会,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寺庙里供奉的大大小小的泥胎和偶像,联想到无数信徒那种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笃信与虔诚,并由此而得出迷信的结论。其实并非如此简单。神是在人类的童年形成的,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神几乎无处不在,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门有门神,囤粮有仓神,做饭有灶神,上山有山神,过河有河神,种地有小土地神,在天有玉皇,入地有阎王……大至开山破土、婚丧嫁娶,小至出门访友、更衣沐浴,甚至夫妇之私,几乎都要选时日、择方位,迎福避凶。因为神的队伍巨大而又庞杂,为了便于识别和操作,便产生了寺庙,进一步将神形象化和具体化;在寺庙的节日或神的纪念日举行祭祀活动,于是就又产生了庙会。

然而,人们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人们终于发现,原来所有的神都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神灵的一切本领都是人类赋予的,是人类在现实中痛感本身不具有才在幻想中安到神灵身上的。于是,神的尊严便日渐衰落,人的尊严日渐恢复。而寺庙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而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和研究探讨的对象,庙会则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会。庙会中,尽管仍然有人焚香礼拜,但其含义已远离了迷信,而靠近了民俗,成为融商品交易、戏剧游乐、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特产名吃于一体的大市场。

庙会从唐代开始兴起,历时数千年而经久不衰,自然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庙会都有固定的地点、名称和日期。一般一会一年只举行一次,但就一个大的区域来说,庙会的次数是相当可观的。笔者对上党地区的庙会(古会)进行了粗略研究。仅长治市的245个乡镇、3500多个行政村来说,几乎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庙会,一年四季会不断。有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名会,不仅轰动本市城乡,而且波及周边数省,有的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会期少则一天、数天,多则数月,其商品成交额相当可观。即使在商品流通已相当活跃的今天,这些庙会仍然为城乡的商品交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庙会是农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农民的节日。因此,志书往往把它与传统节日一并记入“岁时”之中。

我国的传统集市贸易基本上是因庙兴会。境内以“关帝庙会”为名的庙会最多,分布最广,并且往往一庙数会。其它名称的庙会,还有因祈雨酬神而形成的玉皇庙会、昭泽王庙会,因祈拜城隍而形成的城隍庙会、因祈祷圣母保佑子女而形成的圣母庙会,北境和南境的煤铁生产区则流行老君庙会,等等。少数村镇还有节令会,如清明会、立冬会等。

庙会的盛衰随着社会的变迁有很大的变化。明清之际,境内规模最大的庙会是四月十九五龙山会,其次是五月十三的新街关帝庙会。清代初期,七月初一迎神赛会产生,其规模逐渐扩大,至19世纪末,成为境内最盛大的庙会。解放后,七月初一迎神赛会演变为一年一届的物资交流大会,发展为上党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历古会。

民国年间,境内庙会具有鲜明传统色彩和地方特色。会期一般不长,多数只有一日或半日,大型庙会也不过三天,交易活动充分体现了小生产的特点,普遍以牲畜、农具及农副产品的交易为主。同时,还有一些专门交易土特产的庙会。如荫城一带有交易铁货的庙会,市西郊有交易皮麻的庙会。进香祈神的香火活动是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庙会举办的社戏、社火本来都属于酬神活动,后来,实际上却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娱乐。

解放后,庙会风貌大为改观,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庙会成为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促进流通的重要形式。多数庙会废除了香火迷信活动,同时保留了积极有益的传统娱乐,真正成为劳动人民休息愉悦的节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传统庙会迅速恢复和发展。不少村镇兴起一些新农历会,有的还兴起了阳历会,交易活动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喜人景象。庙会的传统娱乐活动,也获得了新生命。群众自发筹钱请剧团演出传统戏,是庙会采用的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有些庙会,还举办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如闹社火、放烟火、搭秋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