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埔发布“氢能10条”实现全产业链扶持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式发布《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办法》(办法共十条,以下简称“氢能10条”),从抢占新能源产业布局的战略高度,在政策层面将氢能产业确立为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氢能10条”全产业链精准出击
“氢能10条”从投资落户、研发机构认定、行业协会、产业园、加氢站建设运营、资金配套、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面对氢能产业予全方面扶持,在关键环节上精准出拳,率先在全国实现全产业链扶持,综合扶持力度全国最大。
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氢能应用示范是打开市场大门、推动产业成熟的重要路径。“氢能10条”对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给予双重补贴:在该区已有“绿色10条”对氢能应用示范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扶持的基础上,针对加氢站的建设运营专门设置了扶持政策,根据建成时间和日加氢能力,分时段、分档次给予加氢站建设最高600万元补贴;对加氢站运营给予最高20元/kg的氢气加注运营补贴。
为了推动突破氢能“卡脖子”技术,“氢能10条”对经国家、省认定的氢能研发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的奖励。
明年底建成5座加氢站
氢被视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以知识城新南加氢站为例,加氢能力每天500公斤,一台装载10.5公斤氢罐的8吨物流车,加满氢气只需5-8分钟,续航里程350公里。记者了解到,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加氢成本为30元至70元/公斤不等,相比汽油、天然气仍不便宜,技术的成熟度、氢能源的运输成本、加氢站的网点密度都是关键。
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建成西区东晖加氢站、知识城新南加氢站,科学城萝平路等加氢站项目正在推进。该区力争到2020年底建设5座加氢站,形成覆盖北、中、南的全区网络,为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搭起坚实的氢气保障网络。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加氢站还将与深圳、云浮、河源、佛山等地加氢站建立联盟合作,辐射全市及珠三角地区,共同搭建完善大湾区氢能源供给网。
二、千亿级的大生意!氢能要成为振兴东北的新方向?
新产业的出现带火一方水土,新经济的发展养活一方人。
近日,吉林白城千亿投资总量的氢能发展规划发布,给沉寂多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持久未消的热度。
如今随着氢能产业的火爆,“氢都”、“氢谷”、“氢城”在国内已经并非是新鲜事儿,然而,白城这一“中国北方氢谷”的规划出台,还是在氢能产业乍起一番波澜。
为什么白城能够在众多的氢能城市中脱颖而出?独特的 “白城模式” 又是否适用于其它地区的氢能产业发展呢?
01
粮草未动,兵马先行
白城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肥沃的土地资源使得该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是国家重要的 农业四大开发区之一 。
白城卫星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远不能满足城市进步的的要求,如何推动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了白城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的支柱型产业往往与自身硬件条件息息相关。
白城紧邻著名的石油城市松原,遗憾地是,白城境内的油气资源远不如松原丰富。既然无法走一条传统能源之路,白城便独辟蹊径,利用境内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踏上新能源发展之路。
白城地处大兴安岭与长白山脉之间,受西伯利亚寒潮和内蒙古高压气流影响而风力十足,是 东北地区最优质的内陆风场之一 。
据测算,白城境内可开发风电面积6865平方公里,可开发装机容量2280万千瓦, 年可发电478.8亿千瓦时 。这一数字背后孕育了上百亿的财富。
从1999年至今,白城的风能产业发展已经走过了20年,吸引了 华能、大唐、三峡新能源 等一众行业龙头前来发展。
除了风能之外,白城境内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数据显示,白城市年日照时间达2900小时以上,光伏和光热电站实际装机容量约可达到 1675万千瓦 ,其国家级光伏领跑基地也一直受到业内的诸多关注。
目前,白城市风电、光伏并网装机465万千瓦, 剩余可开发容量达3000万千瓦 。
丰富的风电、光伏发电改变了白城的发电格局,据悉,2018年白城市 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60% 。
当然,仅仅发电并不能完全利用如此丰富的风、光资源,剩下的资源该怎么办?
白城选择了 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 的道路。
依托现有技术和条件,目前全球在氢能制备上主要有 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提纯制氢和电解水制氢 三大类主要方式。
而无论是化石能源重整还是工业副产提纯,甚至燃煤电厂发电来电解水制氢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污染物排放 ,需要新的技术方式来处理。
而电解水制氢中,如果能够利用清洁能源进行发电,便可以有效保障制氢过程中的绿色清洁。
而白城正是采用了这种方式。
在近日发布的《白城市新能源与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白城在氢能制备中的主要技术路线是 利用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来电解水制氢 ,形成了国内氢能产业中独特的“白城模式”。
目前这一路径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以此为主要制氢路径的城市代表为 吉林白城、河北张家口 两地。
盘活现有资源,从新能源开发起步发展氢能产业,正是白城在氢能大潮中突围的重要方式。而二十年的先行布局,也使得白城的氢能规划有了落地的基础和根源。
02
氢能发展的“白城模式”
一座城市能够在一个产业中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模板,一定意味着在这里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先进之处。
那么,白城在发展氢能产业上的先进之处在哪里?
规划显示,白城市新能源及氢能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构成为 新能源电力开发、氢能生产、氢能储运、氢能利用 。
其中利用新能源发电来进行电解水制氢便是其中最独特的部分。
从目前国内的发展来看,电解水制氢存在着明显的成本难题, 电价对于成本的影响达到70% 。
在早些时间发布的《氢能产业白皮书》中提到的,如果电价的 成本控制在0.3元/千瓦时 以下,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将接近现阶段主要的利用化石能源重整制氢。
而据金风科技集团按照白城的资源条件测算,目前在白城建设一个100万千瓦的风电场,总投资约63亿元,采用低风速大叶片风机,年有效发电小时数可达到3000小时, 其发电成本约为0.22元/千瓦时,具备经济可行性 。
在光伏产业上,随着技术的革新,发电成本也将逐步下降,甚至未来可能会低于火电上网的标杆电价。
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认为, 新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可以达到1.8元/m³,具备和天然气制氢、甲醇制氢相竞争的条件。
这也意味着,在氢能制备环节,白城先进的模式未来将有望领跑国内绝大多数地区。
在储运环节,现阶段白城主要以周围 短距离输送 为主导,用低压储罐存储氢气,再利用长管拖车运输。
但这一方式并不适用于氢能的长期发展,一旦产业开始规模化,白城及周边显然无法消纳大量的氢能,按照规划, 液氢罐车 将成为白城未来远距离运输氢气的主要方式。
但目前,全球只有日本、美国加氢站采用了液氢罐车作为主要方式运输,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经验,这对于白城来说将是个至关重要的挑战。
此外白城还在筹划成立 气 体运营的平台公司 ,集中建设储氢基础设施。
同样的挑战还来自产业下游的应用环节。
氢能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以作为工业原料、燃料等使用。其中交通运输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基于这一点,白城也着力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此前与长春市进行合作, 借助中国一汽集团公司解放汽车制造优势,打造“白城——长春”吉林西部氢能走廊, 并沿长白高速公路布局加氢站,开通氢能大巴车专线、城市公交,开展氢能车辆示范运营。
总之,白城正在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制氢设备、氢能长管拖车、液氢罐车、加氢设备、储氢材料、储氢设备、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等产业,开展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把白城打造成 “中国北方氢谷” 。
03
政府、企业齐发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新能源经济的发展,白城从机制层面进行调整。
今年2月12日, 白城市能 源局正式挂牌成立 ,将能源产业管理的职能从当地发改委中划出来,承担起白城市能源产业发展统筹规划、项目审批、协调服务以及向省和国家争取能源产业政策和资金等工作。
7月9日,在《白城市新能源与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发布的一个多月之后,白城能源局与 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白城发电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签署了《白城市风能制氢一体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该协议从风电场、制氢、储氢、加氢设施等方面规划建设风能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其中吉电股份白城发电公司全产业链参与白城市氢能产业的建设与运营。
在政策的引导之下,氢能已经成为白城经济发展的新风口,氢能产业项目不仅纳入了白城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还是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受地域、产业条件的影响,白城的氢能产业也有其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以发展模式最为相近的张家口为对比,白城与张家口走的都是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发展道路,从资源条件上看具备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但相比来看,白城的氢能产业还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 白城缺乏广阔的氢能消费市场 。白城身处东北老工业基地腹地,产业动能略显不足。长距离运输又势必会增加产业的成本。
而张家口手握2022年冬奥会契机,并已经计划与亿华通、福田合作2000多辆燃料电池客车,这为当地氢能的爆发带来了绝佳的机遇。
更为重要的是,张家口距离北京近,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市场消费能力将有效带动张家口氢能的发展,此外,张家口所在的京津冀城市群工业发达,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上, 白城尚且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相关的配套企业 。
相比之下,张家口的汽车产业基础实力雄厚,并先后引进了 亿华通、北汽福田、吉利汽车 等知名车企,整合产业链企业,进行燃料电池整车研发与生产。
而完整的产业链或将成为弥补白城区域劣势、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但总体来看,氢能产业的发展为白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规划,到2035年,全市累计投资达到2000亿元,风电装机2000万千瓦、光伏装机1500万千瓦,年制氢能力达到百万吨级, 产值近2000亿元,创造就业机会50000人以上, 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与氢能区域产业集群。
凭借先天的资源优势和政策的支持,白城正在成为东北地区能源发展的新引领者。
以白城为先锋,氢能产业也不失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一条新思路。
三、成都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2023年将推广氢燃料车2000辆以上
氢是一种清洁能源,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水中,燃烧后生成水,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氢能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之一,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及氢技术将催生全球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可为3000多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为啥发展氢能?
应用广带动强 未来具有广阔市场空间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可满足全球能源总需求的18%,相当于2015年氢能用量的10倍,成为全球未来战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氢能作为战略方向,提前谋划布局。
“氢能产业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氢能产业链条长、应用领域广、带动效应强,未来随着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和提升,氢能产业有望爆发式增长。”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成都目前已聚集氢能产业链企业及院所50余户,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检测,燃料电池及整车(机)研发制造等主要环节。此外,成都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积淀较为深厚,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初步实现产业化突破。
“同时,四川是水电大省,目前丰水期富余水电可制备氢气约2.53亿吨,加之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能源供给侧改革及智慧能源等利好政策频出,未来水电解制氢市场前景相对较好。”该负责人分析道。同时,四川天然气资源储量富足,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且形成了“三纵三横”的管网格局,为天然气重整制氢提供了潜在的氢源保障。多渠道的氢源供给可满足成都氢能产业的发展。
发展方向是啥?
培育相关企业100户 重点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
此次印发的《规划》提出,到2023年,成都市将培育从事氢能相关业务企业100户,全市氢能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初步建立健全覆盖全市、辐射全省的氢能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及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全国知名的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规划》显示,成都将重点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系统、氢气储运与加注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
空间布局方面,成都将在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郫都区、新津县、新都区、高新区(西区)、彭州市、双流区、金堂县、邛崃市九个区域规划打造氢能产业功能区,包含五个专业制造产业园、一个氢能产业新城、一个绿色氢都,形成“五园一城一都”的氢能全产业链空间布局新格局。
四川是水电大省,目前丰水期富余水电可制备氢气约2.53亿吨。“发展氢能过程中,成都将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成都将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建设省内客运、城际物流氢能交通系统,筹建“成都—绵阳”“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城际氢能线路,逐步形成规模化的城际氢能交通网等。
未来是啥样?
到2023年推广应用燃料电池 汽车 2000辆以上
氢燃料电池车是氢能重要的“消费者”。随着氢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氢燃料电池车走进百姓寻常生活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去年6月,搭载东方电气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首批1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成都市实现商业运行。今年4月,中国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在成都正式投产,该生产线前期产品主要用于新能源 汽车 。而此次印发的《规划》明确,到2023年全市在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出租车、公务车、共享 汽车 等领域推广应用燃料电池 汽车 2000辆以上;建设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示范线2条,示范线路总长30公里以上。
虽然氢燃料电池车产业被业界视为“没有天花板”的产业,但氢能产业的发展,氢燃料电池车只是一个部分。根据《规划》,成都市将燃料电池在无人机、分布式能源、船舶、各类电源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建设覆盖全域成都的加氢站30座以上,形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氢能综合交通网络;“氢生活”理念融入大众生活,将成都塑造成为全国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标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