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味||家乡特色小吃
齐帆齐商学院第12期28天写作营 打卡主题
家乡的年味是剪不断的乡愁。
回家过年,目前对我来说,似乎变得越来越奢侈,家乡小吃及经典美食,却总会不经意地唤醒我的味觉。那些经久流传的家乡味道,至今让人无法割舍。
有人说:春节就像一扇门,被游子轻轻推开,那里有家乡的年味,更有父母和亲人团圆幸福滋养的味道。
家乡有一种小吃让我永远怀念,本地人都称它为“郴州套花”。
纯糯米制成,色泽金黄,香脆可口,秀色可餐。
它不大不小,直径约为5厘米,外形美观,6个大圈组合6个小圈,套花环环相扣。
据老人们说,套花也称“桃环”是根据本地方言而命名。
“桃环”小吃在当地已被列入家家户户,年货零食清单之首,不仅味美香甜,还寓意深刻。
它有12个大小不同的环,看似一朵美丽的花朵,具有深刻的意义,象征着阖家团圆,代表一年6个大月和6个小月,也意味着六六大顺,愿人们生活无忧,来年一切都顺遂,毫无蹉跎。
在我记忆中,虽然套花在大街小巷集市上随处可见,但大多数家庭都会亲力亲为地动手制作。
每当临近春节,左邻右舍的阿姨阿婆们,自发而结伴成群,洛泽不绝地来到我家,说要拜母亲为师,跟她学做家乡“桃环”,从那之后,她感到特别自豪,能把这项手艺从老家带到了另一个的地方。
传统小吃“套花”制作工序有点繁琐,将糯米浸泡大约两三天时间,或至到大米变软。
我们家有一种竹制的背篓,是四川老乡自己编织的,作为她们学手艺而送给我母亲的奖励,它可用来背小宝宝,也可作为出行的背包。
我父亲总会用它来背沉甸甸的泡软的米袋,有的邻里大哥哥也会用长长竹扁担,一头一个米袋挑着,哼着小曲晃悠悠地走街串巷,到附近民营磨坊去磨米浆。
父亲推着笨重的石磨盘,母亲将泡好的糯米粒一勺勺往磨里倒,白花花的米浆,象一股泉浆从磨盘尖尖的嘴里,源源不断地喷洒而出。
住在我家隔壁,有个年轻力壮大哥哥,平常我总喜欢跟在他背后,觉得他像个大侠,好有力量,常帮我对付那些调皮捣蛋的小男娃。争先恐后地帮年老体弱的婆婆们推磨背米浆。
记得十二岁那年,有回我帮妈妈拿米浆回家,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袋米至少5公斤,扛在瘦弱的肩上,跌跌撞撞地向家走去。
磨坊离我家有段距离,我走进一条长长的小巷,这时有几个小男孩迎面走来,我一看又是那几个常闹事的小男孩,我想躲开,但小巷无处可逃,只能硬着头皮走过去,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把玩具塑料刀箭,走到我身后,突然感觉地上淌了地的白浆,转身一看,那小男孩不过才十岁左右,玩皮地对我做了个鬼脸,飞快地跑开了,我气得全身发抖,恨得牙痒痒,只怪自己没有哥哥,老受人欺负。
我半蹲半跪着,用双手一把一把将地上的浆汁弄干净,再用扎头发的头绳将破洞扎紧,回到家中,只见邻家哥哥已经到我家了,他也是刚刚帮一个老街坊送了一袋米浆,他见我嘟着嘴,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我又受委屈了,我也把来龙去脉讲了一遍,他不停安慰了我一番,就走了出去,第二天下午,那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一起来到我家,连连点头哈腰地向我道歉,并说要赔桃环的钱给我们,我妈妈说赔钱不用了,只要孩子认识到自己错了,并知错能改就是最好的道歉,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受过任何伤害了,我知道是大哥哥所为,更加尊敬和佩服他了。
眼看着就快过年了,大人们欢快地忙碌着,孩子们爱凑热闹,我总是坐在大人们中间,吵着闹着要捏糯米粉团。
听爸爸说,我每次做好一个,即使做得很丑的套花,母亲都会狠狠地夸夸我一蕃,她会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将一个挨着一个,整整齐齐地排列成行,她还一直说,套花关键环节就是油炸,制作的成败也在此一举。
她给阿姨们讲解时,我偶尔也会站在一边静静地听着。
首先,将磨好的新鲜米浆(最好不要过夜),加入蒸煮好的红薯粉,再添加适量白糖,不断搅拌、揉捏,将米糊做成黏黏的面团。
再把面团擀至5厘米厚左右,搓揉成均匀条状,这样做出来“套花”才会均称精致。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环节,把条状的面环绕食指做小环,小环牵引大环,环环相扣,这样一个6大圈6小圈的“套花”就精美呈现出来了。
套花”的关键环节油中炸,制作的成败也在此一举。据说若要将套花炸得金黄酥香,必须要用郴州本地的土茶油(也是郴州著名的特产之一)。
必须准备好的将锅烘干,再慢慢倒入纯正的山茶油,等油沸之后,再把“套花”慢慢放入锅中油炸至呈金黄色。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油炸,看上去像是朵朵盛开的桃花,一盆鲜美的香喷喷的“套花”就出锅了。
它的收藏方法更是稀有少见:用生石灰(坯灰)放在缸底,另隔一层环保洁净的宣油纸,将套花一层一层堆积成塔状,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初。
我做的套花跟那些初学的阿姨们一样,每个大小不均匀,妈妈总会鼓励我,阿姨们也不恢心丧气,还是一如既往地每年都来找母亲,边聊天边学习做桃环。
母亲也不愧为一个好老师,她特意编写了一套制作方法,将配方和制作流程发表在部队专栏中,以供那些阿姨们参考。
我也渐渐地熟能生巧,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在制作中学会了很多东西,垂练耐力,熟练手艺,更多的是享受制作工过程的快乐,大家围坐在一起,没心没肺地大声说笑,那种过年的氛围真的好浓好浓。
精美小巧的️“套花”,它承载着上几代人的记忆,如今它虽渐近渐远地淡出我们的视线,
就在郴州本土人们左手东江鱼,右手临武鸭之时,套花也慢慢地被人们遗忘。
但是那些奔走在异国他乡的游子,辛劳工作之余,有人大多吃着各种外卖,还有西式糕点,特别是不能回家过年,而又被年味浸染,我们不妨动手做一道家乡菜,或一道精美年味浓浓的小吃,解一缕乡愁。
都说:年味,是最让人眷恋的味道。
齐帆齐商学院第12期28天写作营 第1篇 字数2237 总计2237字
二、济南传统特色小吃
给我加分一定必须~~
济南地方小吃,制作精细,品种丰富,风味各异,同时兼收各民族小吃特色,在民间小吃上独树一帜。现将济南比较有名的小吃介绍如下:
鸡肉糁:用老母鸡为原料,下在锅里用水煮沸,撇去浮沫,再下入大麦仁、香料包、葱、姜、料酒,小火炖煮2小时。鸡熟捞出,鸡肉撕成丝放在碗里。汤中拣去香料包、葱、姜,下入酱油、盐,湿淀粉勾芡制成薄羹。汤羹浇在盛鸡丝的碗里,再加上葱花、姜末、胡椒粉、鸡蛋饼丝、芝麻油、香醋即成。喝时配胡饼、油条趁热而食,香辣可口、肥而不腻。
煎饼:是山东的代表性食物,它以麦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干等粮食为原料,经过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接下来就要用“鏊子”摊煎饼了。鏊子是用铸铁制成的圆形铁板,上面平整光滑。再有一把木制丁字形耙子,和一个多层布缝制的油擦。当鏊子烧热以后,先用油擦擦一遍鏊面,再用勺子舀一勺面糊放到热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绕圈子,这样就把面糊均匀的摊成很薄的煎饼了。刚从鏊子上揭下的煎饼很柔软,抹点甜酱卷上大葱是典型的山东土吃。有一种糖酥煎饼,以小米为主要原料,分别放入花生、栗子、菠箩、香蕉、薄荷、玫瑰等不同香料,其成品味道各异,色泽金黄,酥脆香甜,容易消化。淄博还有一种“菜煎饼”,是将豆腐、粉条、韭菜和葱花,用大油炒熟成馅放到煎饼里,并折叠成长方形,放进锅内用油煎烙至两面呈金黄色,食之内软外脆,更有馅鲜饼香之特色。
油旋: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故名油旋,是济南传统风味名吃。合软面擀片,抹以花生油、葱油泥、椒盐,卷压成饼,旋纹10余层,烤熟而成。据说济南的油旋是在一百多年前,由齐河县境内徐氏三兄弟从南京传来。为适应北方人喜食的咸香味,他们改进了配料,人称“徐家油旋”。特点是色泽金黄,外酥内嫩,层多松散,葱油香味浓。
清油盘丝饼:“清油”是相对荤油而言,清油盘丝饼是用花生油来煎烙的。“盘丝”是此饼的特色。它是在抻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面食品。制作时把面抻至九扣,呈龙须细丝,达千余根,再盘成圆饼形,放油中半煎半烙使之变熟。然后,提起中间把饼拉散,散放盘中,撒上青红丝、白糖即成。盘丝饼外焦里嫩,金丝均匀,酥脆香甜,是宴席上的佳品点心。
杏仁豆腐:杏仁去皮用水磨磨成浆过罗,勺内加水放琼脂煮化,加白糖、杏仁浆、杏仁精煮开过罗,倒在盘里凉透放冰箱待用。勺内放水加糖煮开除沫,倒盆里凉透放冰箱。吃时把杏仁豆腐切成象眼块,糖水放碗里,把豆腐块推入糖水里,撒上金糕片即可上桌。糖水晶莹,豆腐如玉、甜凉爽口,夏令佳品。
春卷:制作春卷有做皮、制馅、炸熟三个步骤。做春卷皮的方法是和极软的面团,右手抓住面团,左手握住刷净的热勺,手抓面团在勺底转一圈,即是一张薄的饼皮,顺势揭下,随之再做第二张……。包入的馅一般都是提前炒好的熟馅(例如熟鸡肉丝配韭菜末、葱丝作馅;春天可用鲜野荠菜做馅,将荠菜浸泡在水里,洗落泥沙,然后氽滚水,剁碎撒盐,淋香油,拌佐料,令人垂涎欲滴的新鲜荠菜馅就做好了),取馅放在皮中间,向上卷起,用稀面糊粘住封口即可。锅内加花生油烧至七成热,下入春卷,炸至金黄色即可。
开花馒头:又名白银如意,其制作工艺相当严格,面和好后需经过两次发酵,再加碱水揉匀、揉透,再用大火蒸20分钟即可。由于开花馒头色白暄软,香甜可口,顶花桃红色四瓣,自然而俏丽,是济南的传统面食。
福山拉面: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四大面之一。福山拉面分实心面、空心面、龙须面三种20多个规格。面卤分海味三鲜卤、鱼片卤、大虾卤、鸡丝卤、蛤仁卤、炸酱、清汤、烩勺等十几个品种,一般浓卤配粗条、清汤配细条、炸酱配扁条。福山拉面工艺性强,口感滑爽筋道,鲜香清口,独具风味,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三、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有哪些?
荆州是我国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每次过年回家时,家乡都会变得非常热闹,街边各种各样的传统特色小吃也会变多,迅速吸引大家的注意。
在家乡的各种传统街头小吃中,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恐怕就要数这个“挺糕”了吧?也有人会把它叫做“顶糕”,反正在家乡方言里,发音其实差不多,大家都可以听懂。
干州锅盔是陕西的一种传统美食,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突出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猪肉的板油。闻着香,吃起来酥,回味无穷,并且耐饥饿,耐贮存,离家远行携带方便。
在中国庞大的煎饼家族中,安徽歙县的石头馃特别与众不同。它的制作离不开一块石头,这就是歙县名产——砚石。借由石头的重量将内馅油脂逼出,馅与饼融合得紧实,吃起来干香四溢。除了最经典的豆黄馅,还有各种蔬菜的组合馅料,皮薄料足又香脆,出了歙县根本吃不到!
四、重庆地方特色小吃
1、麻辣烫
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最初的时候,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撸上把干柴生火,在罐里加入蔬菜,没有蔬菜就就地取材,拔些野菜,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烫食之,吃后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制作方便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这就是麻辣烫的起源。其实麻辣烫现在重庆已不多,主要因为重庆有名满天下的火锅。
2、酸辣粉
酸辣粉是重庆乡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小吃,由于价廉物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酸辣粉主要采用红薯粉加工而成,分为两种:一种为“水粉”,即用红薯淀粉自己调配而成的;另一种为“干粉”,即加工成粉条装的“干粉条”。由于干粉条制作的酸辣粉较为简易方便,全国大都使用“干粉”的制作方式。其中八一路好吃街的好又来酸辣粉最为有名。
3、担担面
“担担面”是重庆的风味小吃,据说担担面的历史已有150多年了。过去重庆有卖麻辣小面的小贩,肩挑一副担子,敲着竹梆沿街叫卖,担子的一头是火炉和方锅,方锅分为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熬有鲜汤。另一头装有面条、佐料、碗筷。人们把这种挑担敲梆沿街叫卖的面条称为“担担面”。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里担担面挑子就有上百副之多。“正东担担面店”创办于1950年,最初在保安路摆一副担子专卖麻辣小面,挂牌“正东担担面”,这担担面制作精巧,舍得放佐料,一时间从众多的担担面中脱颖而出,为大众所喜爱。1953年摊主租下一门面设店,以担担面为主,兼卖红油水饺、金钩抄手、油燃面等,仍以“正东担担面”为店招。“正东担担面”的担担面多次被评为重庆风味小吃、重庆名小吃。在2000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正东担担面”从街头面摊发展成为一著名老字号品牌,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做工精细,调味地道,第一、面条精细均匀软硬适度;第二、十余种佐料都是精选的特色产品,吃起来微辣,味厚,香鲜滑爽。正东担担面店不仅担担面有名,它的红油水饺、金钩抄手、油燃面也相当精彩,多次被评为“重庆名小吃”
4、毛血旺
特色:营养成分:鸭血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铜、钙等。 风味特点:麻辣鲜香,汁浓味足。 主要功效:鸭血有补血和清热解毒作用,并有预防和缓解缺铁性贫血的效果。
5、陈麻花
特色:规格:每绞长10厘米,股条绞得均匀,美观,每绞绞花五旋,扭头整齐,每绞25克。色泽:鹅黄色。组织:松酥,无粘连硬结现象。口味:松酥脆,突出味精鲜香味,咸度适中。
6、老麻抄手老麻品牌起源于涪陵区,创始于2003年8月,创始人田川。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分店遍布直辖市。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石柱、丰都、万县、长寿、南川等区县。老麻抄手分为清汤、微微麻、微麻、中麻、老麻及特麻6种味道,加上店家用香浓的骨头汤和鸡汤混合冒抄手,抄手吃完的同时汤也会一滴不剩。
7、怪味胡豆
产品原创于1958年的重庆市北碚区,现已成为重庆传统名特食品之一,主要生产厂家达30余家,年产销量在12000吨以上,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喜爱,并已远销到了东南亚、北美等国家和地区。
口水鸡
口水鸡!一听这名就口水直咽。而印象最深的是口水鸡档口案台上那一堆调料罐,一个挨一个摆得满满的,买上一只或半只白煮好的鸡,斩好后就是一通的调料淋上去,那香味顿时钻入你的鼻中,刺激你的味觉,口水呀,它就是止不住………
泡椒凤爪
泡椒凤爪是重庆的著名的小吃之一,起口味酸辣,而且做法简单,可以当零食也可以当做凉菜食用
8、“水上漂”豆花
在重庆千年古镇洛碛,就有一道美味菜肴———“水上漂”豆花。洛碛镇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明清时代,洛碛商埠、航运兴起,成为重庆沿江而下通往三峡的重要门户,道教、佛教文化非常兴旺。据当地老人讲,当时的洛碛是重庆最大的码头之一,从现存的街道一直到江边长约数百米,商铺、旅店、茶馆、饭馆林立,车水马龙。小小的洛碛境内有地王宫、女王宫、南华宫、龙伏寺等9座道观和18座寺庙,俗称“九宫十八庙”,在清中期与鬼城丰都齐名。有着如此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能“出产”这么一道有味道的菜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常见的豆花是在锅里点制,而“水上漂”是直接在瓷碗点制。师傅舀出一碗香浓热乎的鲜豆浆,再把一小勺窖水轻轻地点进豆浆里,一眨眼功夫,就飘出一碗极嫩极香甜的嫩豆花。那团豆花就那样懒洋洋地半漂半卧在土瓷碗里,软软地飘出阵阵热气,因而称为“水上漂”。“水上漂”好吃,但想把这一夹就散的嫩豆花吃到嘴里,却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因为豆花点得极嫩,筷子稍微一用力,就全散掉了,所以性急的人是体会不到“水上漂”的美妙的。洛碛人多以豆花饭当早餐,熟能生巧,无论男女老少,个个练就纯熟的“筷”上功夫。夹豆花时,先用筷子把一小团豆花拢到碗边,然后顺着碗壁把豆花推到碗沿,再侧起筷子轻轻地压压豆花,把多余的水分挤掉。最后,把筷子放平,轻轻一抬,一团豆花就软软地卧在筷子上。这时,再把豆花放进调料碗碟里,蘸上麻辣鲜香的调料,放进嘴里,再来一口香软的米饭,一股暖意立刻荡漾于全身。豆花入口即化,有淡淡的甜味和浓浓的豆香,再加上各式调料在嘴里缠绕纠结,便是一场声色皆茂的舌尖盛宴。
9、合川桃片
特色:规格:切面光整,厚薄均匀,长方形片状,长9.2厘米、宽3厘米。每公斤440片以上。色泽;玉白色,有光泽。组织:绵软俐片,散得开,卷得起,不粘结,不脱桃仁,无糖子、杂质。口味:香甜滋润,有桃仁、玫瑰香,回味清香。
梁平张鸭子
解放前,张鸭子张兴海随其义父张良俊在万县太白岩设店卖烧腊。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兴海来到梁山县(现梁平县)西中街卖烧腊。他一边继承义父的卤制技术,一边进行卤鸭料方及技术的研究。经过反复试制,在1953年7月研制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卤烤鸭。当时,张兴海每天守摊卖鸭子到晚上10点多钟,第二天早上四五点钟又到农贸市场买鸭子,但每天仅能卖几只卤鸭。1976年2月,张兴海搬迁到梁山镇大河坝街道三一八国道路边,建起了小作坊,扩大了经营规模。同年8月,他把卤鸭料方由原来的28味名贵药材增加到36味,研制出具有巴渝特色的卤烤鸭,成为地方名特小吃。1992年6月,张兴海在大河坝街道138号租赁门面,建起卤鸭作坊和经营小店;随后,又在梁山镇西城路422号扩大生产加工卤鸭场地和餐饮经营面积,火爆梁平和周边区县,创立了张鸭子品牌。 1996年,张兴海将卤制研制技艺传给孙女张恒琼和孙女婿刘昌仁。 在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刘昌仁大胆探索卤制鸭子工艺,使卤制鸭子药材达到48味,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和专用设备,开发出精装礼盒鸭、精装礼袋鸭和散装产品等9个品种的鸭菜品,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大河牌”张鸭子和“大河张”鸭子,被中华名吃博览会组委会评为“中华名吃”和重庆绿色产品博览会组委会“金奖”等20多项荣誉称号。 2004年5月,刘昌仁投资2000多万元在重庆主城南滨路开起了梁平张鸭子酒楼,营业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生意火爆,解决了200余人就业。
10、万州烤鱼
烤鱼起源于长江三峡库区的万州,在很多年前,泱泱的长江水上,不计其数的纤夫以船为家,自然一日三餐都在船上煮炊,靠水吃水,长江水养育的鱼儿,自然就成了纤夫们的美味。据说当初长江上游万州纤夫烤鱼的方法非常简单,只用柴火、铁叉、油、盐即可。
万州羊肉格格
有很多山民养殖山羊,有一道菜叫羊肉格格,很多食客以为带“格格”两字必然是皇宫里的菜,其实它是当地的一种叫法。这道菜很有特点,乃是用辣椒渣混和其他主料蒸出来的。这是区别于红焖羊肉,涮羊肉之外的另一种独特吃法,香辣适口,回味悠长,醇和厚道,肉质鲜而不腻,嫩而不膻。
11、辣子鸡
大约12年前,重庆歌乐山三百梯一家路边小店,推出了以麻辣为主的辣子鸡。此菜用料特别讲究,主料一定选用家养土仔公鸡现杀现烹,以保持鲜嫩肥美,辅料非川产上等辣椒、川产茂汶大红袍花椒不用,这样烹出的菜品,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麻辣酥香,鲜嫩化渣。别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 做起来很考验厨师的功力,尤其是对火候的把握,上乘的辣子鸡必须色泽鲜艳,与辣椒交相辉映、不能发黑,鸡块必须入口酥脆、带有干辣椒过油的清香,甜咸适口。火候非常难掌握,可以说是“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不熟”大盘盛菜,辣椒多于鸡肉,食客在满盘红亮的辣椒中轻挑慢选,寻找鸡丁是它的突出特征,回味悠长而使 食客津津乐道。辣子鸡是重庆菜中的大哥大。辣子鸡问世,带出一大批菜肴、形成的辣子系列菜,如:辣子田螺、辣子肥肠、辣子蹄花、辣子鱼丁、辣子竹虾。
12、魔芋烧鸭
魔芋烧鸭是由魔芋与鸭子烧制而成。成菜色泽红亮,魔芋酥软细腻,鸭肉肥酥,滋味咸中带鲜,辣而有香。魔芋,因其有毒,须先以石灰水浸煮后方可食用。制毒而后成美食原料,是川渝人对中国食品的一大贡献。而将其制成魔芋烧鸭,则是魔芋菜中的精品。
13、酸萝卜老鸭汤
重庆酸萝卜老鸭汤鲜美可口,汤色澄亮,据说还可以去秋燥的,也能算得上是一道应景的家常菜了。这道菜做法简单,但是选材不能马虎。老鸭汤当然得选老鸭子,这样比较容易去掉鸭腥味儿,一般选用的是鸭龄一年以上的;酸萝卜也有讲究,酸萝卜的数量视鸭子大小而定,萝卜大小不同泡制的时间也要有差别,因为是这道菜主要的调味材料,所以要求会比较高。
五、如何做火地方小吃?
学小吃技术的话,建议到专业的学校去学习。毕竟现在小吃的种类有很多,想要从事相关行业的话,没有好的味道是不行的。所以学小吃技术的话,到大学校去学习肯定是没错的!学小吃一定要多去看看,多尝尝每一家的味道。选择正规学校是不错的选择
六、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有哪些?
1. 4000年前的面条
面条一开始的起源地,众说纷纭,有说中国的有说意大利的,还有人说是阿拉伯的,各自都有各自的论据与说法,直到中国考古界的一个新发现,直接把面条的发现时间拉到4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面条。
想想吧,吃友们,4000年以前,耶稣还没出生呢,中国伟大的先人们已经开始在恶劣的环境下给自己煮上一碗暖暖的面条,老婆孩子热炕头儿了。
自这发现以后,面条的发源地再无争议,就是壮哉我大中国的了。
2. 20000年以前的火锅
火锅这个东西使我们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在我国战国就有了火锅,不过那时候还是用陶罐做锅,一直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非常常见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火锅雏形是周代鼎器,但是几年来随着考古界的不断新发现,也许我们可以把火锅雏形的出现推到两万年以前。
这是中国江西仙人洞发现的陶器,距今已经20000年的历史了,也许会有人说我开玩笑呢,就凭借中国随处可见的陶罐碎片就把火锅的雏形出现时间推到两万年以前了?好,我给你说,这个陶罐是用来煮饭煮汤的。
两万年以前,世界上的原始人还处在狩猎采集的时代,没有耕种,没有饲养,纯靠运气,看老天爷脸色吃饭。而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在干什么?一群人围着小草裙,围坐在一起,用陶罐煮肉吃,这不就是火锅的雏形么?可能还会唱着小曲,在两万年以前,中国先人们就已经过上了“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惬意生活了。
3. 2600年以前的饺子
中国传统美食,过年吃饺子有很多的传说。一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的状态;二是与女娲造人的传说有关,女娲造人的时候,由于天寒地冻,土人的耳朵总是被冻掉,为了固定耳朵,女娲在土人的耳朵上穿一根线把耳朵拴住,然后线的另一端让土人用嘴咬住,这样才算解决了问题。老百姓后来为了纪念女娲,就把饺子捏成人耳朵的形状。
1978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的薛国故城,发掘出一套铜礼器,其中有一个铜食器,打开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三角形食物,据分析,这里面装的就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水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饺,约2600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