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县的文化民俗

道情:临县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它是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歌舞、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由音乐和剧目两大部分组成。由五声音阶组成,轻快、活泼、开朗、优美。

唢呐:临县大唢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大西北黄土风味。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秧歌:临县秧歌是临县春节文化活动的主要传统形式,流传千年之久。

二、山西各地过年风俗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碰撞交融的文化区域,独特的地理文化生态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春节节日民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山西各地过年风俗,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山西介绍

山西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西、晋东南五大文化亚区,各地区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邃。

晋北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冲突交融之地,农耕与游牧在这里碰撞汇聚,春节民俗呈现出一种“混搭风”。晋中是农商文化区,明清晋商成为称雄全国的商帮,商业经济的繁荣为春节民俗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晋中春节期间有热闹的社火表演,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兼具北方的雄奇豪放和南方的柔和细丽,具有贯通南北之大气。晋南为古河东地区,古老的神话传说、原始的祭祀崇拜、神秘的傩舞表演在这里延续。晋西吕梁山区道教文化盛行,柳林县元宵节的“盘子会”,临县、方山各县的伞头秧歌就是此种文化的艺术展演。晋东南为古上党地区,它位于巍巍太行山脉,培育出了古老神奇的社火艺术,春节里以祈求各路神灵为中心的迎神赛社活动在村落乡镇上演。

晋北春节民俗

晋北主要指山西北部一带地区,处于桑干河、滹沱河和黄河流域的交错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间隙分布。现在行政区划具体指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共包括29个县区。晋北地处边塞要地,历史积淀深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长期以来形成了农耕、游牧、边塞、军事、佛教相互交融、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晋北社火体现了独特的“古军事”文化特征,如朔州“踢鼓秧歌”,它源于武术竞技中的“太祖洪拳”,108人扮作梁山好汉除恶扬善。其中一幕是这样的:李逵从城楼上跳下,打开城门,救出众好汉,梁山众英雄甩膀亮势,踢一脚立势刚强,打一拳七步难防。再如火流星,亦称“耍火炭”“火蛋舞”。流星技艺由原始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成,它由舞者将一根绳索横放于颈后,手握绳中央,绳头两端各系彩珠或小碗状的铁丝笼头,内装木炭或棉絮浸油后点燃,舞起来像两个火球在夜空中旋转飞舞,故称“火流星”。白天耍时,碗内盛水,双碗在空中飞旋而滴水不漏,称为“水流星”。

晋北春节民俗还有着鲜明的佛教文化色彩,如腊八节传说、打冰人习俗等。春节期间,晋北有些地方民众还会在寺庙摆放供品,找僧道代替本人向佛祖祈求新年福运。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寺院在腊八节要施舍腊八粥;现在五台山作为旅游景区,还会举办五爷庙庙会。五爷庙建于清代,面积不大,却是五台山名气最大、香火最旺的地方。春节期间,山西境内甚至全国各地来此朝拜的信众接踵而至,尤其是正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争相前来。

晋北煤矿资源丰富,点旺火是当地春节期间的特色节俗。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旺火,以图吉利,预祝全年兴旺好运。旺火搭建一是要选煤讲究,精心将原煤切割成方块;二要造型美观,最终的形状是又黑又亮的宝瓶,保证燃烧时不塌陷,垒好后的旺火,远远望去,犹如硕大的花苞,吉祥喜庆,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三要逐年增高,垒“旺火”时,尽量比往年高一些,喻意一年比一年好。此外,煤矿各单位还要组织团拜等仪式。

晋中春节民俗

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包括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和介休市等11个市(县、区),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晋中自古名家辈出,特别是明清时的晋商闻名海内外,如实业家乔致庸、渠本翘、票号创始人雷履泰等。晋中是晋商文化区,坐落着许多气势恢宏的商贾大院,如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曹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

晋中地区春节民俗文化呈现出商业化特色,一些在外地经商的商人将其他地区的习俗带入家乡,如太谷宫灯,民间俗谣唱道:“南庄的架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铁棍爱煞人。”每到年节,商人们从外地带回宫灯,挂于自家的门庭之上,以此显示富贵,互相攀比,宫灯越挂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商户们正月挂灯、游灯、比灯的灯节习俗。宫灯主架用名贵木材制成,周围镶嵌有彩绘玻璃,造型精致美观,下方四周佩装彩穗,显得豪华气派。

社火表演中的“沈老爷坐轿”与晋商有关;太谷饼也与晋商关系密切。太谷饼,原名甘饼,始制于清咸丰年间,那时太谷富商云集,生活奢华,太谷城南沟子村的一家饼铺老板为迎合富商口味,反复实践,制成甘饼,这种饼甜而不腻,酥而不碎,软香可口,成为当地特色食品。

晋南春节民俗

晋南位于山西省南部,主要指山西省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位于汾河流域南端,东依太行山余脉,西靠吕梁山脉,紧临黄河。这里还是历史上的河东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山西蒲剧就发源于晋南黄河岸边的蒲州镇,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羽、“三王”(王通、王绩、王勃)、闻喜裴氏、薛仁贵、柳宗元等。晋南人文传说丰富多彩,如尧舜禹故事、蚩尤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赵氏孤儿传说、薛仁贵传说等,不胜枚举,引人入胜。此外,一些标志性的'节俗文化空间,如洪洞大槐树、运城解州镇关帝庙、万荣荣河镇后土庙、芮城永乐宫等也都在晋南。总体来看,晋南春节民俗农耕文化特点突出,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精神紧密相扣。

晋南农业民俗特色鲜明,春节习俗体现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求吉心理。春节期间,浮山百姓特意蒸制花馍来供奉神灵,其中别具特色的是枣山、枣糕、石榴馍等。晋南春节文艺形式多样,有匼河背冰、跑鼓车、蒲剧等。背冰是匼河古会上一项古老而奇特的民俗活动,数九寒天,青年男子头裹红巾、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背着冰冷的大冰块,手中敲着鼓与铜锣,它象征着勇猛,是古时尚武精神的现代展演,是不畏严寒、敢于担当的非凡气度,是民众心中蓄积已久的力的迸发和美的享受。跑鼓车最初是军户遗民在节日闲暇时消磨时光、强身健体的竞技活动,后来逐渐成为正月里的固定表演项目。跑鼓车的车为木质大轮车,鼓因为所属院社不同而各异,表演前,整个村子分为东院、南院、西院、西北院和中院,各院推选出德高望重之人作为表演组织者,由组织者选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拉鼓。跑鼓车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昂扬激情,蓬勃进发,表现出当地民众的顽强刚毅、彪悍威猛与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

晋东南春节民俗

晋东南,顾名思义指山西的东南部地区,包括长治市与晋城市。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上党地区多山,早在上古时代,传说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上古神话,如女娲补天、神农采五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在这里留下了遗迹与传说。晋东南留存有一些古朴的庙宇,供奉着富有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神祇,如“汤王庙”“二仙奶奶庙”“三嵕庙”等。

晋东南的春节民俗中比较有特点的有迎神赛社和秧歌。迎神赛社是春节期间举办的社火活动之一。襄垣、武乡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出心里久久压抑的悲情苦衷,最初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由二人对唱,一手摇着响铃,一手拿着雨伞,见景生情,即兴编词,你唱我和,二人竞唱,声调越挑越高,后来,挑高秧歌与当地民间曲艺唱腔渗透,出现了一种“干板秧歌”;大约到了清乾隆年间,又发展成有一把“呼胡”伴奏、说唱故事人物的“地圪圈”(广场)秧歌。清末时,这种秧歌广泛流布在襄垣的北、中部和武乡的东部,从此,襄垣秧歌与武乡秧歌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地方把这两地的秧歌形式统称为襄武秧歌,如今襄武秧歌经过了多方面的改进,以演唱现代生活内容为主。

此外,晋东南春节期间的八音会、跑马排也别具特色。跑马排是阳泉市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春节期间特有的竞技活动。每年的正月十六上午,下董寨村民都会模拟古代快马加鞭传递公文、呈报军情的场景,在村子中央的青石古街上骑马纵情狂奔,竞争比试。下董寨的跑马独特之处在于马背无鞍韂,马腹无脚蹬,仅凭骑手坐稳马背抖缰驱马驰骋。这样高难度的危险动作,对下董寨人来说却手到擒来,无论是十多岁的童稚少年还是60岁的花甲老人,都能上马一展自己的英武雄姿。娘子关流传着一句俗谚,“宁肯一夜不睡觉,也不能误了跑马看热闹”,方圆百里的人们都在这天慕名而来一睹跑马风采,各大媒体也对这一盛大的民俗活动竞相报道,跑马排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晋西春节民俗

晋西是指山西省的西部地区,主要指吕梁市,位于吕梁山脉的中段,西边紧临黄河、直面陕西,东南靠近汾河。晋西处于吕梁山脉和黄土高原重峦叠嶂的山区,偏远、交通不便,传统风俗与历史文化保存较好,一些古有的民俗文化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影响较小,所以这里的春节民俗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总体而言,道教信仰在晋西非常突出,代表性的就是北武当山,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供奉真武大帝,因此当地春节民俗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一些代表性的春节民俗如盘子会、醮纸、伞头秧歌等,其仪式内容都与道教文化传统有关。

柳林盘子会也叫天官会会、人口会会,每逢春节,各村都要在公地上搭设盘子、摆出九曲,特别是正月十五,人们围着盘子祭祀过后,堆煤塔、扭秧歌、吹唢呐、转九曲,可达四五万人。

文水县一带春节期间要搭建神棚,也称坛坛,主要是用木隔扇搭成像房子似的堂帐,祭祀供奉十殿阎君,并挂着逝者过金桥、银桥的图像,还有一些地狱的内容,上面印有生前作恶者上刀山、下油锅等情节。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当地民众围绕坛坛进行各种社火表演,祭神安神,目的在于规劝世人要积德行善,不做坏事。

晋西还有一些独特的春节民俗,临县伞头秧歌、中阳剪纸、孝义皮影木偶、九曲黄河阵等,其中孝义皮影、汾孝秧歌、中阳剪纸、孝义碗碗腔等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山西民俗有哪些?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楼主看网站吧,全面~

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

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

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黄河灯会、太原社火

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威风锣鼓、绛州鼓乐

正月十五闹红火图片集

清徐背棍、铁棍图片

四、石楼传统文化有哪些?

伞头秧歌在吕梁山区的临县、方山、离石、柳林等县均有流传,其中尤数临县的最富有代表性。由于‘伞头’(领舞者)在秧歌队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手执花伞,故而得名。

临县《伞头秧歌》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无论在形式、内容和表演风格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其中湫水河上游,包括县城一带称为上川,以"打鼓子出名,湫水河下游 ,包括招贤林家坪等地川。擅长于扭 待别是扇子耍得欢,碛口、三交,则注重秧歌队的吹奏乐。而西部黄河沿岸与小川几个称为西首的乡镇,闹秧歌时民歌唱得最有特色。其中有一首秧歌唱道: 上川的鼓子下川的扭,西首里出的是民歌手,县城里集中了些好伞头,要听吹手到碛口 。 唱词概括了临县秧歌的地区特色。

秧歌队的表演。包括以下几方面节目: 一是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如旱船、‘竹马、狮子“‘龙灯、“高跷”‘大头娃娃”。二是民间小演唱。如《卖菜》、《卖水》、《卖饺子》、《牧牛》、《对花》、《刘三拉》等。 三是传统戏曲中的片断。如:白蛇传中的水斗;白草滩中的《钉缸》以及《过山》、《吃瓜》等。 四是现代歌舞和自编自唱的,反映现实题材的一些小演唱或小戏曲等。

皮影,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的小戏,在表演时,以驴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像,亦即“皮影戏”。这种形像的造型特点是:戏剧中的人物形像都是正面和侧面的。由于皮影戏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的影像的活动展开戏剧情节。自然,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由于皮影戏只宜表现高、长度的空间,因而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式是相通的。皮影戏的装饰性,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车、剑、戟、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洗练。

纸窗皮影戏,以孝义为中心流播、辐射在周围各县。流传在吕梁的孝义、汾阳、交城、交口、中阳等,晋中的平遥、介休、祁县、太谷以及晋东南的沁源等地。 明末清初,陕西华县、华阴县的影戏就传到了晋南,顺山西从南到北,由运城地区(新绛县为代表,并周围各县),到临汾地区(曲沃县为代表,并周围各县),再到晋中地区(以孝义为中心,并周围各县)。

面塑被称为“面花”、”花馍”、”花馍头”,是吕梁民间在探亲、贺喜、祭扫节日等生活中,寄予某种特定意愿的传统工艺食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

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山区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吕梁还有一种油花,常见的有蝴蝶、秋蝉、河鲤、花篮等动植物形状。制作时,先将生面切成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面块,再按特定的设计粘连,呈粗劣的平面雕接形态,生观呆板虚弱,油炸后变形,其线条之丰满,形象之玲珑常使观者赞叹。

吕梁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面花的制法是先将生面搓成圆形长条,再按设计卷曲、筷夹、刀切,最后入笼蒸熟,出笼点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吕梁面塑色彩鲜艳夺目,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平川地区偏于细腻,做工精巧,靠近黄河沿岸的山区则趋于粗扩,造型夸张,面花的个体大,设色鲜艳。一个元宵节枣厮儿大到三尺,重达十余斤,尤以岚县七月十五白龙庙摆供和元宵节柳林盘子面塑为代表。

吕梁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并且和其它民间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从石楼、柳林等地出土的大量殷商青铜器和离石柳林三川河流域发掘的汉代墓葬、画像石刻艺术来看,其艺术特点与剪纸的风格极为相似,豪放粗犷,纯朴浑厚生活气息浓厚,故事情节完善。说明它们在 发展的过程中互为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剪纸工具简单易于传授,在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了艺术与内容的自然发展,使剪纸艺术始终充满旺盛的活力,经久不衰。

合乎吕梁民间剪纸久盛不衰在于其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追溯吕梁民间剪纸的起源、发展,分析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区别其在民俗中的不同使用范围与精神功用,可以看出吕梁的民间剪纸构成了以下几种类型:(一)巫太信仰和残存先民图腾崇拜的剪纸。

绣花,又称“女红”,女孩子从七、八岁开始就学绣花,不只是贫家女儿,就是大家闺秀,也得从小学习针线活,以达到其困教的要求。当一个闺女与男方定了亲,就要为公婆、叔婶、小姑准备见面绣品,更要为未见面的丈夫做兜肚、荷包、鞋垫等。生活用品如衣裙、鞋帽、枕套、靠垫、台布、香包、烟袋以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庙宇中的神像、龙帐、宝盖、长幡、莲座及戏装等都有刺绣,刺绣分平面与立体两种:平面绣花多为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玲珑精巧,色彩艳丽,立体绣有狮、虎、兔等童帽。先做阔眉、眼、巨齿、长须、大耳,再组合安缀于帽壳,造型夸张,形象生动,其技法有稀针、手针、侧针、拉绣、滚针、游针、扇形针、网绣、锁丝、纳锦、铺绒等,风格各异,丰富多彩。七十年代后,现代刺绣兴起,绣物平面呈从集体彩线线端排列,作品常见于枕套、门帘、被罩、电视机罩、儿童胸置,图案多为花草、虫兽。有的还辅以吉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