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秧歌产生道具的文化与背景

鼓子秧歌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艺术体现,它是鲁北地域的文化产物,它必须要追随鲁北地域文化的根源,表现其文化的内涵。鼓子秧歌文化也正是以鲁北地域中仍在流传的鼓子秧歌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表现文化的形式,研究它的文化特点与形成因素。鼓子秧歌的文化特点是以鼓为本,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以鼓来表现抗争自然灾害的手中工具,以鼓来比作反击战争中的手中武器,以鼓来寄托人们心中的情感,以鼓来体现舞蹈艺术的豪放之气和阳刚之美。在表演队伍中“鼓”的人数最多,表演形式最精彩。“伞”是鼓的引导,起着指挥作用。“棒”、“花”和“丑”则是“鼓”的陪衬,起着烘托“鼓”的作用。乐队更是以大鼓为主,打击出多种快和慢的节奏以助表演阵式的变化催人奋进。它的另一文化特点是鼓子秧歌的组织形式,演出的行程、装饰与表演的图阵如前面所讲到的“迷魂阵”“刀杀四方”“十面埋伏”等都具有军队化的色彩。鼓子秧歌的文化特点是通过舞蹈的形态和神态进行传情表意的,它的艺术形象的形成因素无疑是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与民间风土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肢体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在用肢体表现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就体现了鲁北地域民族历史形成的文化特点,即:当人们表演鼓子秧歌时,舞蹈会因表演者对鼓子秧歌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而有差异,又由于表演者不断融入时代感情而有新意,从而促进了鼓子秧歌的发展。鼓子秧歌是鲁北地域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由群众创造,在群众中直接进行传承,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发展,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是舞蹈工作者、教育者采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素材和教材。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东北大秧歌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风格结合,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也渐渐形成秧歌音乐,由锣、鼓、镲、唢呐等奏出曲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一、东北大秧歌的历史渊源

杨宾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到关外宁古塔地区考察民风,编著《宁古塔诗杂》突出述说了关外满族秧歌的存在与演唱现场,其诗句:“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童儿簇拥过。”

在《上元曲》中说:“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

杨宾在《柳边记略》中又说:“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人皆‘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曰空齐。”

二、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

(一)东北大秧歌的民俗风情

东北大秧歌如今已是逢年过节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是东北秧歌大显身手的时候。就其舞蹈而言,重点在一个“扭”字,所以俗称“扭秧歌”。

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尽情扭跳。在表演过程中,乐手们常常即兴发挥,使乐曲的变化丰富多彩。演奏的方式出现很多超人绝技,有的唢呐艺人能一人演奏5支唢呐,致使场子气氛极为热烈。”

(二)东北大秧歌中萨满文化的体现

1、从早期秧歌典型人物角色扮相看其满族秧歌文化特征

典型人物叫“克里突”,也称“外鞑子”。涂黑脸,头顶扎抓髻小辫,他反穿皮袄毛朝外,下穿花裤,斜挎串铃,手里拿一鞭子。以此甩出各种声响,帮指挥队形变换。从其角色功能、化装、道具等方面分析,这是极典型萨满文化遗存。面部涂黑与萨满祭祀前脸涂黑,男扮女装相同,头顶系抓髻与萨满发辫通天观念一致。其反穿皮袄毛朝外和萨满神帽、神衣、神裙多条皮带装饰寓意神鹰观念相同。串铃和鞭子均是萨满祭祀跳神法器。

综上这一角色是全方位北方满族等萨满文化载体,是研究满族秧歌的“活化石”。

2、从秧歌走大场(走花场)可看其满族等族人文化传统

满族秧歌人数多者以三百人组成队,这是满族军事组织文化史遣存。并在此基础上秧歌队又以诸多军事布阵法中演化出满族秧歌中的几十种“走阵花样”,如“六合阵”、“八卦阵”、“十字阵”、“葫芦阵”、“蛇脱皮阵”、“八面阵”、还有“盘肠大战”、“十字盘旋阵”等,这是满族秧歌中极珍贵历史文化,在满族民间补绣品中都有较多图画遗存,这些阵法图形随着时间流逝历史变迁,这些花样逐渐简化,但其主要特征仍然在东北各地区大秧歌中有遗存。

三、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上和扭法上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媚、逗、浪、良、俏五个字。东北秧歌以“稳中浪、浪中民、良中俏”为主题风格,它主要表现在女性和男性两方面的特点。

(一)女性风格特点

1、动态的'“根元素”(基本动律、基本步伐)提取

以“根元素”为核心的动作的训练层次及可变性,探究各种可能的延伸角度以丰富的训练组合,尽力拓宽动作的可舞性,强调并注重动作的过程展示,发力提示,重视“点”与“点”之间的“线”,以强化“韵”的到位。

2、注重心态体征的提示,强调“以情带动”

现在的东北秧歌在地秧歌及高跷秧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目前课堂上的东北秧歌是徒步做的,体现为“良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中心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中心”的步伐要点。

3、以“根元素”为依据,探索、出新,扩充民间舞的表演流动空间

比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烘托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及心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技巧训练的内容,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加了表现力。

(二)男性风格特点

以“扭”、“稳”、“浪”为主体,强调逗眼的情趣与洒脱及豪放的阳刚个性。

1、动态体现

(1)扭秧歌。“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

(2)扭中稳。是指流动中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

(3)稳中浪。是指一种身体动态和情感高度合一所达到的“浪”的境界,带有狂放不羁之意。

2、情态体现

逗哏,是指动态中的情感部分,但它必须与动作完美合一。逗哏能传情达意,更能自成“别”趣,还有“丑态和傻态”之意,即东北人特有的情趣。

3、洒脱豪放的阳刚个性

主要是指东北秧歌中的一些大气、夸张和倔强的动态。如:头跷步、顿步、朝阳步的慢板等步伐及与之协调配合的舞姿动态变化。准确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不缺遗憾地展现关东大汉的风采。

(三)东北秧歌中“形”与“神”的和谐结合

著名京剧教育家钱宝深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形神统一”、“无迹可寻”了。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

东北大秧歌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从理论方面对历史和社会大背景下的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既可以使东北秧歌具有一定的普遍理论解释,又可以使东北秧歌在文化风格与东北民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被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

关于秧歌的介绍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拓展资料: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