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期间要不要出去旅游
疫情期间要不要出去旅游
疫情期间要不要出去,疫情过后去旅游成为很多国人的心声,大家在家待了几个月了,想外出散散心,和家人朋友去找个旅游景点好好玩一下,那么疫情期间要不要出去旅游呢?
疫情期间要不要出去旅游1
现在非疫情区还是可以旅游的,只是比以前更加严格了,需要提交核酸检测报告,还要进行预约。尤其是跨省旅游要提前进行预约,成功后才可出行。
一、2022年能出去旅游吗?
2022年能出去旅游,但是像一些还有疫情的省份,我们是不能去的。虽然低风险地区,是可以出去游玩的,不过现在假期人员流动大,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增大,大家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到中高风险地区、非必要不出境减少人员聚集以及做好个人防护。
二、疫情期间外出旅游注意事项有哪些?
1、绿码出行
由于现在疫情还没有接触,因此大家在出行前需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风险等级,并且随时关注其变化,及时做好应对措施。此外,还要了解当地的防疫要求及政策,配合运输部门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各项措施,提前填写目的地健康码所需的相关信息,确保绿码出行。
2、健康出行
在准备旅游前要综合考量自身的健康状况,若是有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就的不要出行,此外,儿童、老年人、患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抵抗力较弱,应尽量减少外出旅行。
3、做好防护
在外出旅行中,要携带口罩、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资和必备药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正确佩戴好口罩,尽可能少触碰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公用物品,要勤洗手或用消毒剂消毒。
4、注意饮食卫生
旅行中选择干净卫生、通风良好的餐馆就餐,可考虑自备食品,不要吃野味;共餐时建议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尽量少接触公共设施和物品,支付时使用非接触式的电子化支付方式。
5、做好行程记录
外出旅行时做好行程记录,对乘坐的交通工具记录好乘坐的车次、时间、座位号,对住宿过的宾馆、用餐的餐馆等都记录好,这样能够确保一旦出现相关情况能做到及时追溯。
此外,由于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因此大家在外出旅游时一定要做防护,切不可大意,若是在出游过程中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和诊疗。
疫情期间要不要出去旅游2
疫情期间出游注意事项
1、提前预约 避免扎堆,我国多地的旅游景区都已经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制。大家在出行前,要提前通过官方平台查询景区开放时段及场所
根据官网提示规划出行时间及路线,做好网上预约,便于景区限流。另外,尽量选择网上购票、扫码购票等无接触购票方式。前往景区,最好选择步行、骑行或自驾车等出行方式。
2、遵守景区规定做好防护到达景区之后,应按照景区规定分流、排队依次进场。自觉配合景区工作人员的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工作,按照指示标识有序参观游览。
游园期间,一定要全程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同时,注意和其他人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在公园门区、公共卫生间等空气不流通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3、严禁野外用火春季是我国森林火灾的高发期。近期多地先后发生多起森林火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家出游时一定要绷紧防火这根弦,严禁野外用火,以免引发火灾。
疫情期间要不要出去旅游3
疫情期间可以旅游吗
疫情你想出门旅行,不存在的!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作为中国公民应当积极配合。
如果大家觉得实在无聊,为大家推荐这么几个好地方:床头山,客厅谷,衣橱洞,阳台峰,马桶湖,浴室巷。
3月17日,外交部“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严重。提醒中国公民充分评估出国旅行引发的感染风险
暂勿前往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瑞士、英国、荷兰、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比利时、伊朗、韩国等高风险国家!
目前在上述国家的中国公民做好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安排国际旅行,谨防交叉感染。
如在当地中国公民曾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或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自觉居家隔离并联系医院进行专业咨询和治疗,遇紧急情况,可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
现在去旅行安全吗
首先景区恢复开放的大前提,是全国疫情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大部分城市已出现多日未新增的好消息。并且恢复开放的景区,是经过评估通过,在安全性上是有一定官方保障的。
另外我们也从新闻报道上看,恢复开放的景区实行严格的'健康监测,对游客采取分批放行等严格举措。
再加上绝大部分开放的景区是属于户外开放型景点,所以感染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而且目前大部分城市已逐渐复工,比起办公室的半封闭环境,户外旅行的安全性上还是比较高的。
目前还不能松弦!抱有侥幸心理想旅游的朋友应该立马打消念头!与其提心吊胆害怕被感染又想去旅游,不如疫情过后,再带着家人朋友好好放松旅游吧!
如何增加户外旅行的安全性
除了常识性戴口罩,勤洗手外,这里有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尽量选择自驾方式,避免减少与人群接触的机会。
在景区允许的条件下,选择自备饮食,减少出入餐厅、饭店等群体性空间。
坚决不扎堆,不凑热闹,与游客保持一定的距离。
多喝热水,保暖措施一样不能少。特别是去登山,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防寒防风衣物,避免感冒。
出发前量体温,回来后洗热水澡,并及时清洗衣物晾晒,对车辆进行消毒。
在选择上,尽量选择本地景点作为出行目标。
最后,我们还是建议再观望一段时间,虽然此刻出行能够避开人山人海,独享美丽的自然环境。但戴着口罩旅行,还是蛮影响心情的。
二、疫情过后,人们是否需要出去旅游散散心?
疫情过去了,人们确实需要出去散散心了,因为宅在家里已经很久了,是时候要去围城外面看一看大世界了。
对于有些人来说,不习惯宅在家里的生活方式,但是因为有疫情陪伴,所以不得不接受一种最现实的安排。
但是对于那些还在旅游的人来说,他们只要拿到了那些符合旅游规定的人,他们还是在疫情时代也能够顺利出游。
比如五一就要到了,还是会放假的,还是会迎来旅游高峰期的,所以只要大家健健康康的,永远都可以出行在另一个城市里。
等到疫情全部结束的时候,人们一定会高声呐喊的,因为这个牢笼真的是太久了,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是出行太麻烦啦,所以永远都记得那海阔天空的距离。
愿意出门的,还是会选择出门,不愿意麻烦的,永远都宅在家里,因为疫情给予大家的认知就是能不惹这样的风波,就一定不会沾染这样的俗事。
疫情结束了,人们一定会默然欢喜这一种生活的浪漫,虽然从未失去一种千娇百媚,但是真的已经很久都没有放下一种疾病的祸祸世界。
疫情结束了,人们就被释放了一种真正的风景,开始在大街小巷里拥挤一种幸福的陪伴方式。
在这个疫情里,也可以散散心的。比如挑一家书店,可以看看书了,因为这些职业还在发展呀。比如挑一家咖啡店,可以喝咖啡呀,这些商店还在继续呢。
但是喜欢去另一座城市里生活的人,可能就要被搁浅了,因为真的是非常麻烦的,你需要在这个现实里运营好所有健康的你。
但是在这个疫情时代,也没有让人们禁足呀,只是你健康着去旅行,喜欢旅行的还是没被困住,不喜欢旅行的倒是可以到处散散心了。
三、受疫情影响“暑期游”降温,旅游行业在未来几年是否都会不景气?
旅游业也是会随着疫情防控的好转而逐渐的恢复,旅游业也是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在我们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的经济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我们的产业支柱也是比较的单一,更多的是以工业为主,工业也是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直至现在,工业再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的重要。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的攀升,经济产业也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经济也是有了多项的收入,旅游业就是其中的一个,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这也意味着,我们民众的收入高了,有更多的收入进行消费。
但是疫情的影响给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干扰,疫情的主要防控措施就是减少人员的聚集,进行隔离。所以很多的景点也是进行了限流的措施,加上民众安全意识的提高,也是减少了自己的出行,所以各个地区的旅游业也是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
以往来说比较火的就是暑假游了。这个时候,学生都放假了,他们也是有很多的时间出去旅游,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非常支持这样的行为,但是基于现在的情况却是不太提倡,应该减少自己的外出,不给疫情的传播带来契机。
疫情造成了旅游行业的不景气,但是这些影响并不是很长久的,只会持续一段时间,当疫情的防控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放心的去旅游了。
未来几年旅游业并不会影响很大,因为根据国家的防控能力,疫情并不会持续太久,疫情的防控取得完全胜利之后,旅游业也是会逐渐的恢复,这个恢复速度也是非常的快的,也是希望疫情尽快过去。
四、对旅游景区的发展建议
旅游景区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旅游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张家界(000430)、华侨城A(000069)、黄山旅游(600054)、天目湖(603136)、
西藏旅游(600749)等。
本文核心数据: 旅游消费金额结构
旅游景区损失超50%
新冠疫情对旅游景区的经营提出巨大挑战。根据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初步统计,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景区收入损失额度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90%以上。在降价营销、入境游大幅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国景区企业的收入损失程度会达到2019年同期收入水平的40%-50%以上。景区行业整体收入损失程度将会显著高于旅游行业整体平均水平。
疫情后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1-2千元
根据中国旅游院和马蜂窝数据,2021年,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占比为48.5%。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疫情过后,景区企业应打造新场景、新活动、新体验,从而提升二次消费,全面推动景区创新发展,合作共赢,实现内容升级、业态升级、产品开发、业务复苏、收入结构转型等一体化升级。
推广微信营销
截至2021年6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12.51亿人,在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下,微信可作为游客游园的APP,为游客提供便利,为景区降低运营成本,助力景区进行产业升级。
发展智慧旅游
疫情过后,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助力旅游行业发展,其中,发展智慧旅游为主旋律,具体内容如下: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内企业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慧旅游。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五、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
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
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我们都知道,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很多地方都实行交通管制,大多数地方的景点都已经关门暂停营业了,尤其是疫情严重的地区,那么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呢。
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1
考虑目前的疫情情况,最近出游(国内)会不会不太安全,我建议如果是自驾游还可以考虑出行,因为自驾可以避开车站车内大量人群聚集,避免交叉感梁,
选择目的地也要避开目前出现了疫情的地方,去大自然界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的地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是坐公共交通如飞机、火车、大巴等建议暂缓吧,因为最近国内疫情点发状况频出如天津滨海新区、内蒙满州里,上海等地都出现了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出去了也是总担心,玩不开心,等过一段时间,等目前点发状况缓解或已控制再去更好更安全些。
今年十月份我去东北同江、抚运旅游时,就赶上了山东青岛市出现疫情,进出火车站检查非常严格,尤其是同江出站时不光测温出健康码,还得一个人一个人的登记信息,显得气氛都挺紧张,时间也长,还老担心。
我原本计划十一月底出去南方旅游,但考虑目前状况暂缓推迟了,想看看再说我主要是坐公共交通岀行火车大巴等
所以目前状况国内游,我的建议是暂缓,过一段时间再看,以免造成不必要麻烦
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2
疫情期间可以旅游吗
疫情你想出门旅行,不存在的!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作为中国公民应当积极配合。
如果大家觉得实在无聊,为大家推荐这么几个好地方:床头山,客厅谷,衣橱洞,阳台峰,马桶湖,浴室巷。
3月17日,外交部“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严重。提醒中国公民充分评估出国旅行引发的感染风险,
暂勿前往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瑞士、英国、荷兰、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比利时、伊朗、韩国等高风险国家!
目前在上述国家的中国公民做好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安排国际旅行,谨防交叉感染。
如在当地中国公民曾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或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自觉居家隔离并联系医院进行专业咨询和治疗,遇紧急情况,可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
现在去旅行安全吗
首先景区恢复开放的大前提,是全国疫情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大部分城市已出现多日未新增的好消息。并且恢复开放的景区,是经过评估通过,在安全性上是有一定官方保障的。
另外我们也从新闻报道上看,恢复开放的景区实行严格的健康监测,对游客采取分批放行等严格举措。
再加上绝大部分开放的景区是属于户外开放型景点,所以感染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而且目前大部分城市已逐渐复工,比起办公室的半封闭环境,户外旅行的安全性上还是比较高的。
目前还不能松弦!抱有侥幸心理想旅游的'朋友应该立马打消念头!与其提心吊胆害怕被感染又想去旅游,不如疫情过后,再带着家人朋友好好放松旅游吧!
如何增加户外旅行的安全性
除了常识性戴口罩,勤洗手外,这里有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尽量选择自驾方式,避免减少与人群接触的机会。
在景区允许的条件下,选择自备饮食,减少出入餐厅、饭店等群体性空间。
坚决不扎堆,不凑热闹,与游客保持一定的距离。
多喝热水,保暖措施一样不能少。特别是去登山,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防寒防风衣物,避免感冒。
出发前量体温,回来后洗热水澡,并及时清洗衣物晾晒,对车辆进行消毒。
在选择上,尽量选择本地景点作为出行目标。
最后,我们还是建议再观望一段时间,虽然此刻出行能够避开人山人海,独享美丽的自然环境。但戴着口罩旅行,还是蛮影响心情的。
疫情之下旅游业何去何从
1、疫情暴发以来,多家旅游企业推出了消费者保障措施。例如,携程启动2亿元重大灾害保障金,对用户改退订单产生的费用先行垫付,同程集团也启动了危机应急保障金2亿元,尽全力保障用户权益。
携程还表示,将视事件发展,可能再次升级重大灾害保障金金额。
但是,这笔让消费者踏实的保障金,目前只能由企业自己及相关供应商承担,可能会让本就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2、“旅游是重灾区,已成定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表示,2019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6.5万亿元,平均一天178亿元。停滞一天,就是这样的损失。
再加上房租、人工等支出,旅游业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3、针对消费者的误解和不敢旅游的心态,旅游企业希望政府和媒体能够多一点理解,对旅游行业的坚守给予真实传播和解读。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消除误解,给旅游企业和员工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如果能够适当延长清明、端午、五一等假期、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对旅游业复苏也将大有帮助。
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3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可不可以去旅游,取决于当地的疫情控制状态。
如果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此时可以短程自驾游前往人群稀少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做好相应预防措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率不会很高。
在疫情期间不建议乘坐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长途旅行,特别是前往人群密集的旅游景点,要避免前往疫区以及周边的地方,避免长时间逗留人群密集、密闭的公共场合等。
在短程自驾游时也要做好预防措施,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携带消毒湿巾消毒手部和局部的物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劳累熬夜等。在疫情期间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最好减少没有必要的出游。
六、疫情过后的狂欢!旅游触底反弹,2020上半年将迎来出游高峰
在这几个月中,出门对一些人来说都变成了奢求,更不要提 旅游 了。一方面,众所周知疫情对 旅游 行业打击很大,但是另一方面疫情也促进了 旅游 行业的触底反弹。虽然如今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但是已经有人等不及外出 旅游 。
近日,中国 旅游 研究院、携程 旅游 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联合发布《国人疫情后 旅游 意愿调查报告》,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表示选择在2020年3到6月上半年 旅游 , 旅游 地点大多集中在国内游和城市周边游上。在2020年的 旅游 产品类型选择上,自由行占比最多,专家猜测选择自由行人数偏多也是受疫情影响。
春节假期是国人 旅游 意愿最为强烈的时间,但是因为今年疫情的突然到来,国人 旅游 意愿被压制, 旅游 行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20年春节期间整个 旅游 业的直接损失在5500亿元左右。
但其实,疫情对于 旅游 业的负面影响只是短暂的,但是疫情过后,国内 旅游 业将迎来"报复性"增长。每年的3月份到6月份,除了五一假期之外都是 旅游 淡季,国人 旅游 需求较低。但是根据这份数据,在疫情有所控制的前提下,国人 旅游 意愿释放,即使是 旅游 淡季,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在3到6月份出游。
前段时间国内景区逐渐恢复营业也给了国内游客一个准确的信号,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有些忌惮出门,但是已经有了出游计划,甚至如今有些景区已经"人满为患",这也说明2020年 旅游 业在开年不顺,但是已经在逐步恢复中,并且将会迎来游客人数爆发式增长的现象。
通过携程等 旅游 平台公布的数据,近一段时间各大平台上有关"清明假期""五一假期酒店"等词条的搜索量逐渐上升,体现了国人逐渐增长的出游热情。俗话说"物极必反",这句话用在今年疫情对于 旅游 业的影响上再合适不过了。并且如今并不是出不去门的时候了,专家现在也建议大家能够多出门锻炼锻炼,呼吸新鲜空气!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