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的人文风情是什么?

河南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

1、少林寺,坐落在河南嵩山脚下的少林寺是中国的 武术胜地。

佛教信仰地主要以嵩山少林寺为代表。

河南民间体育活动还有太极拳,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村,是一种独特的以技击、 健身和养生功能为一体的民间体育活动,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它深受全世界人民的青 睐,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前往陈家沟学习太极拳。

目前“陈式太极”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著名文化品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河南的拜祖大典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姓氏宗亲祖 根的重要发源地,保留着大量祖祭文化遗址。如商丘的火神台、周口淮阳的太昊陵、新郑的 黄帝故里等。每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着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前来这里祭 拜。千秋一寸心聚合华人力“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 吾向往。 ”

仰韶文化是河南民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着淡淡苹果清香的仰韶酒不知道勾起了 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仰韶酒色泽晶亮、入口柔顺、绵厚醇香。让纯粹九粮精华、手工酿制 的透明液体流过舌尖、滑过喉咙、温暖肺腑的同时,点燃你身心的喜悦与感动。而它深厚的 历史积淀、纯正的传统工艺、温润的富贵底蕴正是河南的民俗文化的象征。

3、民间戏剧

河南地方戏剧种类 繁多,有锣戏、 卷戏、 梆子戏等,遍及全省各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每个村子就有自己的 剧团,农闲时在村子的空场地搭起简陋的戏台,全村人过节一样热闹个三五天。

主要剧种有豫 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四平调、怀梆、宛梆、大弦戏、道情等。

这些剧种富有地方色彩, 不论是剧情内容、唱词念白、行韵甩腔均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泥土的芳香会渗透在每一个 细节。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主要剧种之一,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 晰、行腔酣畅淋漓,大开大阖,音乐丰富多彩,表演风格朴实,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观众人数 在全国所有剧种中为最多。

除了这些剧种外,河南还有丰富的曲艺形式,河南坠子、 大调曲子、 河洛大鼓、三弦书等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

4、河南民间工艺

品种类也比较多,其中主要有古朴典雅的开封汴绣、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 带有豫西风情的稚巧的民间剪纸、带有豫北风情的浚县泥塑和泥猴张,以及李天华剪纸艺术 等。

开封的汴绣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和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 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 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具有色彩古朴典雅、绣工精致细腻等特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 悠久、风格独特,是全国著名的年画之一。带有豫西风情的民间剪纸粗犷豪放、质朴夸张 , 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风格。浚县的泥塑和泥猴张造型古朴、色彩艳丽、惟妙惟肖。李天华剪 纸艺术在中国的剪影艺术上独树一帜,他的剪影风格劲秀、清朗、潇洒。

5、庙会

最富盛名的有太昊陵庙会和中岳庙会。

中岳庙会源于古代统治 者对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 易场所。

中岳庙会会期长达 10 天,人数最多每天达 20 万人次。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 的习俗,如“拴娃娃” 、拜干爹、摸铁人等。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 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 “吉祥物” ,如各种长命锁、 玉如意、 宝剑、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正月十三河南宝丰还要举行闻名远近的 “马街书会” ,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 的艺人便负鼓携琴云集马街。

6、河南的小吃

中原以面食为主。面条、馒头、窝头、饺子等,面条就有 多种做法,捞面条、汤面条、浆面条、炒面、焖面、蒸面、烩面、拉面、刀削面等。

享誉省内外的开封小吃夜市里的风味饮食琳琅满目,味道各异,既有松软味美的灌汤包,也有老年人 爱吃的黄闷鱼和油茶,还有年轻人喜欢喝的杏仁茶和冰糖红梨等而地处豫西的九朝古都洛阳 的小吃同样有名,有余香满口的浆面条。 带有豫东风情的枣山年馍外表精致,味道可口。

省会郑州的烩面汤香味美,口感劲道。全国知名品牌有道口烧鸡、开封灌汤包、武陟油茶、鲁山 揽锅菜等,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洛阳水席,相传洛阳水席起始于唐朝,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一 般是逢大事招待宾朋才用。

7、土特产

有“芝麻之乡”驻马店的小磨香油享誉海内外。豫西西峡 县的猕猴桃纯天然、 无污染,清香汁多,被誉为 “果中之王” 省会郑州的新郑大枣个大、 肉厚、 汁多、味甜,驰名中外。

8、河南民间舞蹈

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其中包括狮子舞、龙灯舞、旱船舞、小车 舞、高跷舞、大头和尚、对花鼓、二鬼扳跌等。这些民间传统舞蹈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是 民俗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

8、河南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洛阳的牡丹、开封的菊花、郑州 的荷花在不同的季节里装点着中原。

自唐以来,洛阳牡丹便有了“甲天下”的美誉。北宋时 期就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观花习俗。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竞相 开放,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总的来说, 我们中原大地有名扬天下的嵩山少林功夫、 温县太极武术、 濮阳和周口杂技; 有豫西社火、灵宝皮影、开封盘鼓等民间艺术;

二、大理的人文风情

大理是一个人文风情非常浓厚的地区,我个人认为大致有这几点:

其一,大理地区以白族为主,白族是个人文风情非常深厚的民族,如大理的“风花雪月”,就被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下关风天天刮得人发晕;上关花可能是子虚乌有,反正现在是看不到了;苍山雪也很少见,至少三月份就很难看到了;洱海月还行,但一年也就是旱季满月的那几天好看。但大理人乐此不疲,津津乐道,可见人文风情之深。

其二,白族是个非常喜欢过节日的民族,一年大约有半年在过节。他们自己的节日就已经很多了,有许多你想不到的节日,如葛根节(就是卖葛根,一种中药材)、开秧门(开始插稻秧)、关秧门(稻秧插完了)等等,而且其它民族的节日他们也过,并且比别人过得更热闹,如火把节原是彝族的节日、春节原是汉族的节日,但大理人一样过得热火朝天。

其三,大理的苍山洱海风景一般,远没黄山、三峡等壮观,但苍山洱海间的人文景观很多,如大理古城(南诏和大理国的都城)、三月街(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之说)、崇圣寺(据说大理国有九个皇帝在此出家,全国仅此一家)、蝴蝶泉(现在蝴蝶少了,但传说还在)、将军洞(祭祀唐朝进攻大理的将军李宓)等。

三、中国民族民俗、风情、人文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荐骨、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的地区还要加羊心、羊肝、直肠和羊肚。制法是将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锅,水温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开,并经常翻动。肠、肚、心、肝和燎好的羊头另锅煮烂。另配调料。开宴时将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巴朝外,羊头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时主人要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先动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须煮羊胸脯肉给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别。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亲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一一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四、台湾有什么最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1、皮影戏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

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

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2、台湾小吃

台湾饮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风味小吃云集的夜市是台湾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

常见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鸡排、臭豆腐、盐酥鸡、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线、甜不辣、卤肉饭、肉圆、担仔面、牛肉面、小笼包等。 凤梨酥、牛轧糖等台湾特产的烘焙美食是知名的伴手礼。

3、孔子诞辰祭典

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两季举行,后改在每年农历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教师节。台湾全岛共建有十二座孔庙,最大的一座是位于台北圆山动物园西面的"台北孔子庙"。

祭孔大典这天,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不仅学校的师生都要参加,各级的政府官员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师重教。

4、中元节普渡祭典

农历的7月15日,俗称"中元节",又名"盂兰节"、"鬼节",是民间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个极重要的节日。

在这个大节日中,台湾农村家家户户要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阴间鬼魂,企望"普渡"众生与亡灵。

在台湾,最普遍的传说是:每年农历7月1日凌晨,地府开鬼门,让所有在阴间受苦难的鬼魂,能回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后世子孙,阳间的人们统一在7月15日,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让鬼魂享宴一番。到7月30日,假期结束,这些鬼魂重返阴间。

5、饮茶

茶是台湾民众的传统饮品。台湾全境皆产茶,名茶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等。茶艺形式主要是功夫茶。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新的发展,代表性茶饮珍珠奶茶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