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沂有哪些特色小吃

1,捆香蹄

一种捆香蹄肉类制品它是以剔除中间主骨,保留蹄皮及趾骨的新鲜猪蹄为主原料,在其内包裹有腌制的猪精肉及熟皮丝相混合的馅料,经卤煮、杀菌得成品。

2,邵店板栗

板栗是新沂市邵店镇沭河村名特产品,是全国板栗重点产区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邵店镇被称为“中国板栗第一镇”。

3,窑湾云片桂花糕

云片桂花糕又名云片糕、桂片、雪片糕,其名称是由片薄、色白的特点而来的。其特点质地滋润细软,口感绵软,由糯米粉、桂花、青红丝、绵白糖等制作而成,原料都要挑选上品。

4,巴山面酱

新沂巴山面酱不仅可以作为一道开胃小菜,用大葱等沾着吃,还是制作炒菜的配料,比如在烧制回锅时,在炒肉的过程中加入面酱爆炒,味道极佳。

5,新沂水蜜桃

新沂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是我国最适宜栽培桃树的地区之一。该市建成了以踢球山区、马陵山区和徐塘林场等为主的3大水蜜桃产区,新沂水蜜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沂

二、新沂的文化

新沂文化底蕴深厚,孔子、文天祥、史可法、康熙皇帝、徐霞客等,都曾在此驻足留连,留下传世名篇。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多次下榻于此,留下了“第一江山”的赞誉。蒲松龄在此成就了《聊斋志异》中的《三仙》神话。清朝宰相刘墉,在这里挥毫题写“读书煮春茶”的佳句。 新沂历史悠久,一万年前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活跃于沂、沭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人类的一支,在新沂境内的北沟镇何山头进行打制石器工具和进行狩猎活动。5000多年前,著名的花厅古文化就在这里发祥,这里是汶口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交流融汇的重要区域。东周时期,这里是钟吾子爵封地,名为“钟吾国”。秦时建司吾、建陵两县。东汉时复为司吾县。南北朝时废司吾县地入宿豫县。唐代宗元年(762年)易名为宿迁县。806年后属河南道徐州彭城郡。

新沂地处苏北鲁南,沂河、沭河冲积平原之上,由于古人类的居住和迁徙,新沂便成了人类文化交相互达的地方。境内分布着景色各异、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在苏北是独一无二的。

1952年发现的花厅古文化遗址,在新沂境内的马陵山西麓,据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占地三十万平方米。其保护范围南到花厅村,北至徐庄,西至吴山头,东至北沟圈子。中国最早的人殉现象在这里发现。从出土的珍贵文物研究表明,有良诸文化相同的神徽。证明在新沂居住的人类约在五千至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经南京博物院四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现象和遗物,为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研究长江和黄河下游地区原始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了一批十分重要的资料,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思考。花厅墓地,被学者誉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1995年,花厅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花厅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二千多年来,沂沭流域堪称儒林之邦。地方志云:“秦始皇以雄威之姿,挟强秦之众,吞六国而一四海,项氏奋起,一蹴而亡之,其雄强刚猛之慨前古未尝有也。自是之后,渐染于诗书礼乐。”从宋代始,文天祥、米芾、邢侗、彭时、李东阳、董其昌、乾隆皇帝、袁枚、刘墉、李光地、蒲松龄等都曾到此寻幽探胜,驻足流连,留下名篇。 新沂方言属中原官话徐淮片区,和普通话比较接近,语法出入也较少,但词汇有较大的区别。 依新沂内部本身而言,语音有明显的差别。即新沂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带有地方特色的词汇。

根据语音来划分,新沂方言实际可以划分为三个区:

1.包括新安镇在内的四分之三的镇,这里是代表性的新沂方言,将普通话中的阳平音发成阴平音,将普通话中的阴平音再降低;

2.西北地区:包括合沟镇与草桥镇的铁路以北地区,将sh+u音发成f音;

3.南部地区:主要包括邵店镇、新店镇、以及马陵山镇、棋盘镇的南部,将声母f和h的发音颠倒。 崇信尚德、开放和谐、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新沂精神。

“崇信尚德”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认同和回归,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开放和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城市所理应具有的海纳百川的博大和包容。“求实创新”是城市精神最本质的核心和灵魂。“跨越争先”则体现了一种精神风范和目标追求。

三、新沂风俗民情200字左右

地处钟吾古国的新沂,过春节有自己的特色风俗。

 (1)祭灶。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时要祭灶神。有势有钱的财主人家祭灶做得热热闹闹;但有的穷人实在是太穷了,就磕个头念几句歌谣了事。妇人家这样念的:”灶老爷,灶老娘,今晚祭灶没有糖。小孩他爹不在家,咱磕个响头免了罢!”新沂还有一首《祭灶歌》最为传颂:年年都有二十四,月月都有二十三,俺送灶老爷去上天。散言碎语少说,五谷杂粮多带。回来时,马尾巴上捎两个小孩来!

 (2)扫屋。除夕到来之前,扫罢庭院再收拾房屋。顺序是先扫过道房、厨房、厢房,主屋却要放到最后扫。等全家人吃好年夜饭后都去休息了,才让家庭主妇打扫。扫好后扁担放门旁,初一来拜年的人要从扁担上跨进跨出,这样会使家里进元宝和进财富。

 (3)拾金子。村里人白天下地和上街的都背着个粪篓子捡粪,或在村庄周围和挖河工地旁的沟坎里捡野粪。连初一早上也坚持,这就叫做“拾金子”。

 (4)点狼烟。年三十早上,新沂人把一些垃圾和碎草料树叶往火堆里扔,称为“”点狼烟”。这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抗北方“鞑子”的行为,以后形成了一种习俗。

 (5)擀糖。传说“年”是一种猛兽,春节来临时就频频伤人。人们就放鞭炮和敲打锣鼓吓退它们。可有些又馋又胆大的“”年”吓不跑。于是人们把山芋煮熟加上大麦芽捣碎,加水拌和好后再把挤出的甜汗熬制成糖稀。拿花生、黄豆、芝麻、面粉擀各种各样又甜又粘牙的糖放在里。“年”来了就光顾着吃这好吃的糖块,并且嘴巴也粘得很,也就没法再去吃小娃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