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的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哪些
潢川传统文化
潢川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潢川民间舞蹈“火淋子”和民间音乐“十八番”已被批准为省
皮影子戏
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会唱民歌会跳民间舞蹈的人几乎每个村民组都有。逢年过节,家有喜事都会听到看到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但是会唱民歌和会跳民间舞蹈的艺人大都四十岁以上,亟待发展新生力量传承下去。而象山歌、夯歌、秧歌、车水歌现在基本上无人演唱了。[42]
潢川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嗨子戏”和“皮影子戏”是潢川人民最喜爱的戏曲。潢川皮影戏已经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城乡还活跃着十几支嗨子戏和皮影戏的演出队,但是受经济和其他文艺形式的影响,前景也不是十分乐观。[42]
光州大鼓和光州渔鼓
光州大鼓又称光州大鼓书、说书,是潢川县的汉族说唱艺术。演唱者一手击鼓,一手击钢镰,有说有唱历史悠久,大鼓的鼻祖弟子传到光山就叫光山大鼓。大鼓艺人全靠说和唱表述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素有“单凭一张嘴吸上千百人”之说。光山大鼓艺人自编自唱新书《王二嫂赶集》、《肖志叔翻身》,但总的还是以说古书为主。[43]
光州渔鼓,这种流行于光州(今潢川)古老的曲艺品种,渔鼓扇纸人戏,亦名“提丝人子”,是配合渔鼓而表演的曲艺形式,由二人表演,一人坐唱敲击渔鼓筒板,另一人操纵纸人,手持扇子,边表演边演唱。主要曲目为《韩湘子度林英》。[43]
光州灯会
光州(现潢川县))系豫南重镇,是豫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逢节日,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仅就光州灯会玩灯而论,其数目之多,花样之美,技艺之精,令人赞不绝口,几乎达到家家张灯,户户结彩。有一种大型“台阁灯”,只是在光州方能见到,外省、市、县、乡从未目睹,也未耳闻。[44]
光州十景
1982年7月在原文庙遗址发现《光州十景》石刻一块,
光州十景石刻
由县文化馆收藏。宽88厘米,长30厘米,厚12厘米,为青石雕刻。书写工整,刀工秀丽。光州十景即弋山西峙、淮水东环、七里清泉、五龙乔阜、萧山故庙、霸王荒台、伯伦石冢、春申遗宅、聚仙邃阁、文笔层峦。每景有七律诗1首。诗为光州训导何兆渤据志书所载名胜的咏景之作。“十景”多洇沉不彰,但尚可诗中见画,窥见当时光州名胜古景的概貌。
潢川方言
潢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丰富。潢川方言形象恢谐,通俗易懂。潢川话,实际上是江淮音韵加上南方方言。潢川人讲话借助鼻腔共鸣,音的位置靠前而偏高,没有翘舌音,但有儿话音,听起来像唱歌一样,乖、巧、趣、柔加上“短平快”是潢川话的显著特点。其实潢川话就是豫南地区的“吴侬软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一代已有些方言词汇已弃之不用了。[42]
信阳潢川有什么特产
潢川贡面,历史上称"光州贡面"。此面系清油兑水盐合细面粉,经过拌、揉、发酵、盘条、上架、拉扯、凉晒、截切等十多道工序制成。 据《光州志》载:唐代、潢川已生产挂面,当时"风销华夏,夺魁九州",被人们称为"光州魁面"。传说,到宋朝时,光州州官令工人将这种面去其头尾,取其中间,匀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长度,用红绿纸卷成园筒形,每筒半斤,作为礼品进献给宫廷,宋仁宗食后,大赞:"美哉,光州贡面"!从此光州精制的筒装挂面,以"贡面"之称闻名于世。 潢川挂面有近千年的历史,生产精制的筒装贡面已有七百年左右,因此制作场坊遍及城乡,所产之面,畅销省内外。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贡面生产蓬勃发展,而且质量越来越好。现在的潢川贡面,条细如丝,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洁如银,包装美观,携带方便,宜于保藏,便于食用。下锅就熟,久不粘汤。清水下,爽利可口;兑汤下,香甜味美。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所产数万斤,尚供不应求。 潢川贡面已收入《中国名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