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休的特产是什么
介休的特产是什么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北、东北部分别与汾阳市、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介休的特产,欢迎大家阅读。
一、绵黄芪
“黄芪之出绵上者,其片折之柔如棉,故谓之绵黄芪。”
“产绵上者良,故名绵芪。”
在中国的很多药典和笔记中,绵山的黄芪都是黄芪中的上品。
黄芪这种中药材是“补气诸药之王”,在非常多的中成药、验方中只要涉及到补气的药方,可以没有人参,但必然会有黄芪、而品质最好的黄芪就是出产在我们介休绵山一带的“绵芪”、“绵黄芪”。
你要不知道该做什么,享誉中药药典中的“绵芪”难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吗?
二、三七、党参
介休有一座绵山,一座狐岐山,一座银锭山,这三座大山都是聚宝盆。今天工业化介休时代的人可能只知道烧焦炭、贩煤,对不起,你没文化能怪谁?你想赚快钱又没赶上好时候是活该!
但是,介休就是有出产这么好的三七,这么好的党参,你不知道,但是著名的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却知道。
曾国荃在山西当巡抚的时候,修编《山西通志》其中的物产篇,以极高的评判标准对山西各地的物产进行了筛选,对最佳物产进行了编辑,其中介休的三七、党参榜上有名!
你可以说我没见过世面,那几根破草当宝贝,但是你不能说曾国荃这位朝廷的封疆大吏没见过世面吧?
介休三七、党参,我都告诉你这是好东西了,你要想不到该怎么办,那你就不能怪介休了!
三、古法和香
这是个有技术含量的介休特产,从康熙年间开始,介休就有了出产香的记载,到光绪年间洪山香房共有一百四十家,最多达到二百家,形成了造香、贩香、贴牌生产、专制包装、跑经济等一个完整的造香产业链,兴盛了一百多年,市场从东北三省、陕西甘肃,两湖、江浙,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
介休洪山的古法和香,是中国和香北派的典范,我最近写了一本书正在校对,书名《介休洪山古法和香文化漫谈》,一百多页的小书,写的我把自己都感动了。其实是洪山古香房的那些先辈把我感动了,真牛逼的手艺!
你说你不会造香?那还不简单?卖香你总会吧?卖香也不会,那不好意思,没本事造香,也没本事卖香,那你是真没本事,别怪介休没有给你留下好物产。
四、洪山陶瓷和琉璃
洪山真是个好地方,古名狐岐山,《山海经》、《水经注》上说“狐岐之山,胜水出焉。”
洪山的陶瓷和琉璃,那是美轮美奂的代名词。
别的我就不说,洪山陶瓷是集定窑、耀州窑之大成,堪称自成一派。2014年到2015年,一个黑釉油滴小茶碗在淘宝上可以卖到200块钱一个,就那还经常断货。古董贩子排队等着洪山陶瓷出窑,就为了洪山陶瓷那宋辽金三代的玩意儿。
卖不了黄芪、三七、党参,卖不了古法和香,卖陶瓷你总行吧?这东西利润也不小,你要连这个也觉得不会卖,唉,那我就实在是没说的了,只能给你再推荐点儿别的了。我老人家也是在是个雷锋式的好青年,这么苦口婆心!
五、绵小米
绵小米是我给起的名字,很多介休老人都知道介休最好的小米不亚于沁州黄,这就是口传的“兴地小米”。但是实际上南槐志的农民说他们村的小米更好,然后长寿村的农民也说他们村的小米最好。
其实大家都不要争,一座巍峨神奇的绵山,养育了太多优质的物产,这些村儿都是因为有绵山的庇护,所以才能出产这样优质的小米。前几天淘宝“乡甜农场”的负责人来介休,就在介休看中了介休的小米,啧啧,你看看人家一个外地人跑到介休来都能看中介休的小米,都敢运作介休的小米,捣腾了三十多年焦炭、煤炭的介休人却说“介休有啥特产?介休有狗屁特产!”好让人觉得脸红!咱们能不能有点实干主义的精神,别老是怨天尤人好不好?
唉,看到这儿好多人说,你说的全TM是农产品,那得有人种才能卖啊!没人种我咋卖?
好吧,你要真脑子转不过弯而来,我就给你说点儿不需要种的介休特产。
六、八大碗
“八大碗”相传是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在介休收服尉迟恭、大战宋金刚旗开得胜之后,李世民同志犒赏三军的时候发明的。跟着“八大碗”一起发明的还有一段大名鼎鼎的“秦王破阵乐”,瞅一瞅,看一看,介休的特产真丰富,不仅有吃的,还有音乐,呵呵,当然了“秦王破阵乐”要外卖还是有点儿难度的,不过对于脑瓜子活泛的亲也未必就是不可能从中赚钱的。
“八大碗”这种套餐食品介休现在就有人做,卖不了地里产的,锅灶上出的东西总可以吧?就算有个天气渐暖的因素,但是人能让尿憋死了,那可就真是笑话了。
七、汉槐酒、咸亨涌黄酒
汉槐酒传说是介休原来有一家酒馆,就在一棵老汉槐旁开设,自家酿造的酒,色泽青黄,类似于有点竹叶青的意思,入口甘冽。这种酒据说在介休卖了几百年,建国以后才绝迹的。介休历代县志的物产篇中都会记载这种酒。好好看看这段简单的记载,商机就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
再说说咸亨涌的黄酒吧!
咸亨涌是义安的一个老字号的黄酒酒坊,当年阎老板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念叨咸亨涌的黄酒怎么怎么的好喝。后来有介休的老先生就说,现在代县大名鼎鼎的黄酒,其实就是学了咸亨涌的配方才让黄酒落户代县的。说着说着,我又给懒人说出一点商机来。
什么?你没看到商机?我勒个去,那你丫也太懒了吧,商机唉——,我要一句话给你说明白了那就太没技术含量了吧,何况我这样说其实已经跟一句话说明白一样了吧?
后边儿的说点儿略有技术含量的物产吧,其实多动动脑筋,理解一下这句话,你就知道那些你不能想明白的物产,其实很容易搞定。法国有个流行大师说过一句话:“时尚就是把过去的时尚元素重新整合。”
好好体会这句话,想明白了你会受用一生的。
八、绿牡丹
我数了数,介休历史上栽种过的名花有三十三种之多,其中最最最有名,最最最传奇的就是“绿牡丹”。当年我跟着阎老板屁股后面混的时候,见过老先生们整理的一堆文献里面说:介休独产绿牡丹,唐时武则天收天下牡丹于洛阳,特遣官于介休移绿牡丹数珠藏于洛阳。
看过老先生们这段记载,我一直以为“绿牡丹”是一个传说。去年的时候去洛阳牡丹节看牡丹,我就跟导游开玩笑,你们这儿又绿牡丹吗?
结果导游妹妹跟我说啊,有啊,您好了不起,居然知道绿牡丹这种奇异的品种。
我勒个去,后来我就真见到了,绿牡丹!真的是绿牡丹!这就是一千多年前武则天那老娘们儿从我们介休移走的绿牡丹!
现在这种品种属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品种,有现成的种子。我就想啊,一千多年前绿牡丹能在介休独长,它是属于介休这块土地的,一千年后它要是回归上天曾经赐给它的故土,那它得开成什么样?
这玩意儿对于我这种只能玩儿转笔杆子的人来说,技术难度亚历山大啊,但是对于祖祖辈辈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伯伯们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度太大的事儿吧?
九、义棠铁器
请注意,铁器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具之一。但是能够作为物产记载进《山西通志》这样的府志里面的铁器,那就说明义棠的铁器在清朝的时候是真的很有名,就跟大同的铜火锅一样有名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这时候很多80、90后可能就要蒙圈了,哈哈哈,谁让你丫不会做饭,对厨房知识知道的有限呢?
随着工业化的快餐文化的发展,我们的很多生活用具都变成了铝的、不锈钢的、合金的等等金属的。但是,很多营养学专家就说,这种铝的、合金的东西长期使用是对健康不好的,比如说把,南方现在很多的酱油就专门要添加锌,为嘛呢?因为他们的锅碗瓢盆之类的炊具都是铝的、不锈钢的,营养学家说,要用铁锅、铁瓢,不然会缺锌,要不就是在酱油里面添加锌。这就好像很多营养学家建议人们把炒勺、笊篱之类的炊具换成铜的一样,可以在日常的做饭过程中为膳食适当的补充微量元素铜的摄入。
不知道你有没有从中看到义棠铁器这个金字招牌的前途在哪里。我们再多说点有逼格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雅文化”在不断的渗入到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中,于是人们过去拿功夫茶具喝茶的讲究上又叠加了一个用铁茶壶煮水、煮普洱茶的玩儿法。于是乎,我爷爷的爷爷手里用的那样事儿的铁壶,变矮,变小了,变的有花纹了,变的讲究器形了,于是价格也猛涨起来,现在的一把精致铁壶,能卖我爷爷的爷爷那样的五十把铁壶。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价值啊!
十、布、丝绢
县志上记载宋安村、段屯一带出产布匹、丝绢。没错,这种江南一带的特产,在介休就是这么被当成物产记录进来的。
我要说的重点不是我们应不应该搞纺织业,重点是请你注意,粗产品的价值是不如加工品的价格的。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既然我们有这样的文化背景,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搞点儿小资情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和介休的布、丝绢文化结合起来?我前面引述了“时尚就是把过去的时尚元素重新组合”。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有些商机就是给那些动手能力强的人准备的。我前几天在某宝上买了个夏天装钱、卡、手机的手包,棉麻的,就是钱包一样的款式,唯独是扣子是个铜的,上面有个“福”字纹,168元啊!为了一个中国风在手,168个人民币我就咋给了江苏人!
介休的动手能人们,你们开发一个这样的包包,我给你们168个人民币多好啊,肉烂在锅里啊!
;
二、介休的风俗有哪些?
介休人不用早餐,一天只吃两顿饭。民谚有云:“晌午金皇后,后晌一六九”——— 金皇后和一六九是玉米和高粱的品种——— 就是说,晌午饭吃玉米面窝头,后晌饭吃红面剔尖。不过,这只是旧时人们的企盼。当地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高粱,人们大多把高粱加点黄豆磨碎,吃红面窝头。直到解放后,大面积种植玉米,才每天晌午吃上了金皇后! 旧时没有电灯照明,后晌饭一准在掌灯之前。吃罢后晌饭要到次日中午,间隔时间过长。过去的生存条件,不可能有丰盈的饭食,体力消耗需要补充,所以,下地的、上学的,都要携带点干粮。上世纪50年代倡导一日三餐,也只限于机关、学校,从那时起,城镇街头有了早餐摊点。不过,当地人大多是买个烧饼,带到班上垫补一下。直到如今,许多人家依旧早晨不开火;农家子弟在寄宿学校读书,下了早操直接进教室而不去食堂,他们已习惯了。只不过现时小食品充斥于市,方便多了。三样调和
介休人吃面食,离不开三样调和:盐、醋、麻角子。
味是一把盐。过去,人们生活清苦,捞上一碗面,菜肴简单,格外寡淡,只好加点盐。现在人们生活大大改观,有各种各样的菜肴,还是要调点盐,习惯了!说老醯儿嗜醋如命,一点儿也不夸张。每年深秋,几乎家家要用芥菜做一缸酸菜,可用来拌面。酸味不是醋香,还是要调一勺醋。
介休人称辣为麻,麻角子就是辣椒面。许多人家有专备的铁制器具,形如捣蒜钵钵,个头稍大。把干红辣椒上火烘焙至酥脆,研成粉末备用。介休人吃辣椒不亚于湖南人、四川人,一碗白面条简直要“染”成红色。
笔者没有虚说。各位去绵山游玩,需在介休用餐,无论进小饭铺,还是大酒家,餐桌上肯定摆着这三样调和。四盘菜
平时家中来客,须四盘菜招待才能显示热情和隆重。这四盘菜可丰可俭,却也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冬天待客,夹一盘芥辣丝,把猪头肉切成薄片,满盘覆盖。如果日子过得紧巴,来一盘虾酱炒豆腐,也算动了荤腥。这是旧话。如今待客,哪怕是吃顿便饭也是盘盘碟碟,不再为拼凑四盘菜而费心。
三、介休市美食
介休市美食有龙须面、贯馅糖、油花花、银条菜、砂子饼等。
1、龙须面:龙须面是因其细而出名,在介休这里对于龙须面的制作方式可谓是造诣颇深,手法、选料、制作过程等都是要点核心。它采用当地优质的面粉制作而成,在当地对于这种龙须面的吃法也颇为讲究,其配料营养丰富,红白绿的色彩搭配十分诱人。
2、贯馅糖:介休灌馅糖是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的特产。“贯馅糖”又称“灌馅糖”,介休贯馅糖是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名食品,是糠粞、清红丝,核桃仁、绵白糖、桂花、玫瑰、芝麻作成的。介休贯馅糖是介休“八珍”中的一珍,用料考究,鲜香可口,脆硬有度,甜而不腻,尤其是外面的那层芝麻,咬上一口便唇齿留香。这是一款很适合送人的小吃,或者放在家里当作零食也是不错,它营养丰富,还能润肺化痰,补脑养肾呢,是老少男女都喜欢的一款零食。
3、油花花:油花花是我们介休特有的迎新年习俗,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做一些用于招待客人。做油花花的面主要是白面,加入滚熟的麻油,为的是炸出来香脆;融入白糖、蜂蜜,为的是味道香甜;再打入几颗鸡蛋,为的是吃起来香酥。面需和得软硬适中,表面抹一层油,盖严,置于温暖处饧(醒)半个钟头。用擀面杖擀成条条形状,对折,切成手掌宽的块块;在对折的小块上,均匀地切六刀或八刀;然后将对折的两端沾捏在一起,平放在案板上,左一扭、右一扭,上四环、下四环,一朵面花便魔术般地出现了,然后就可以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
4、银条菜:古诗云:“春雨涟霡霂余,玉楼人喜午晴初。清清白白银条菜,玉版冰壶总不如”。诗中所指的银条菜。为蔬菜中罕见的珍品,而且只有介休一地出产,被誉为介休县“八珍”之一。银条菜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而直立,叶呈披针形,花小为淡红色。其根茎长30多厘米,竹筷粗细,茎空心而有节,色白。人们常在每年开春后,蔬菜青黄不接时食用银条菜。拌食凉菜或是和猪肉同烹,都不失其独特风味,此菜色白如玉,脆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对便秘、肠胃炎等病症有明显疗效。
5、砂子饼:砂子饼亦名疤饼。这种疤饼,直径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饼既薄而且脆,饼脸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饼”之称。烙制疤饼时,先将面粉、食油、鸡蛋、盐、五香粉等原料和起,用擀面杖擀成又圆又薄的饼坯,把平底鏊置于火上加热,再把大小不一的河中捡来的卵石洗净,放在平底缝里,等卵石烧到极热以后,把饼坯放在烧热的石子上用文火烤熟即成。这种饼的原料配比,可按食用需要而定,但食油不可多放,以免影响存放。如果喜欢甜食,可加糖去盐制成精疤饼。
四、山西介休有什么特产
1、介休陈醋
清初顺治年间,介休出了一位“醋仙”,名叫王来福,他在清徐城关开办了一个“美和居”醋坊,又在白醋的基础上增加了熏醋工艺,大胆地改革、创新,“冬捞冰,夏伏晒”,终于创出了山西“老陈醋”名牌,使老陈醋一举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
2、介休担担面、旦旦面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山西介休人,介休担担面是每个人心中的最爱,香辣而不腻,不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会想起那熟悉的味道。虽然现在有塑封装的担担面,但是味道不如早餐摊的好,所以各位看官,想尝尝介休正宗担担面(旦旦面)来介休吧,早餐摊都有,加颗鸡蛋,多放点辣椒味道会更美味。
3、龙须面
龙须面为传统面食,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是一种又细又长、形似龙须的面条,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有吃龙须面之俗。今已为居民普通食品,常年食用。是山西介休的特产。
4、洪山陶瓷
陶瓷业是介休洪山村的传统产品行业。洪山古有“陶村”之称。据史载,洪山瓷窑始建于唐贞元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源神泉水和洪山陶土为洪山陶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资条件。
特别是到了宋代,陶瓷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得到国内外的赞誉。如黑釉瓷,不但见火不炸,而且有黑如墨、亮如镜、质如玉、声如馨的美誉。
5、咸亨通黄酒
咸亨涌黄酒,产于山西省介休县,清朝咸丰年间始创,咸亨涌黄酒酒色黄味醇,酒度适中,余香爽口,独具风味,常烫热开饮,其味更佳。
五、介休美食有哪些?
介休美食有:龙须面、贯馅糖、油花花、银条菜、砂子饼等。
1、龙须面
龙须面是因其细而出名,在介休这里对于龙须面的制作方式可谓是造诣颇深,手法,选料,制作过程等都是要点核心。它采用的当地优质的面粉制作而成,在当地对于这种龙须面的吃饭也颇为讲究,其配料营养丰富,红白绿的色彩搭配十分诱人。
2、贯馅糖
介休灌馅糖是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的特产。“贯馅糖”又称“灌馅糖”,介休贯馅糖是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名食品,是糠粞、清红丝,核桃仁、绵白糖、桂花、玫瑰、芝麻作成的。
3、油花花
油花花是介休特有的迎新年习俗,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做一些用于招待客人。做油花花的面主要是白面,加入滚熟的麻油,为的是炸出来香脆。
4、银条菜
银条菜为蔬菜中罕见的珍品,而且只有介休一地出产,被誉为介休县“八珍”之一。银条菜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而直立,叶呈披针形,花小为淡红色。
5、砂子饼
砂子饼亦名疤饼。这种疤饼,直径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饼既薄而且脆,饼脸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饼”之称。
六、介休市民风民俗有什么?
介休人不用早餐,一天只吃两顿饭。民谚有云:“晌午金皇后,后晌一六九”——— 金皇后和一六九是玉米和高粱的品种——— 就是说,晌午饭吃玉米面窝头,后晌饭吃红面剔尖。
介休人称辣为麻,麻角子就是辣椒面。许多人家有专备的铁制器具,形如捣蒜钵钵,个头稍大。把干红辣椒上火烘焙至酥脆,研成粉末备用。介休人吃辣椒不亚于湖南人、四川人,一碗白面条简直要“染”成红色。
孝义的风俗习惯有:
1、孝义皮影、木偶戏的特色。皮影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戏,或影戏。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它以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受民众的喜爱。
2、皮腔
孝义皮腔与孝义皮影的产生与发展相依相伴,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孝义吹腔”。孝义皮腔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皮腔因其演出时以白纸糊窗借光显影,被当地人习称为纸窗腔。皮腔的唱腔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其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艺人称其为“垛板”。皮腔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上下句结构多为吹奏乐(包括小唢呐、笙及呼胡)和打击乐(包括亮锣、二捂眼、马锣、饶钱、木头等)两大类。孝义皮腔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色彩浓郁,古朴清新,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
3、碗碗腔
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孝义又是山西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孝义人爱看戏,也爱唱戏,从事戏曲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戏不成班”之说。
在孝义戏曲中,最有名流行最广的是孝义的碗碗腔。孝义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