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特色饰品

1,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是一种木雕工艺品手法,产于大理州剑川县,始于公元十世纪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后,逐步形成了独特精湛的技艺。

2,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3,茶雕

茶雕,是一种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唯一原料,通过雕刻纯钢模具,使用模具将普洱茶压制成具有各种造型风格的茶雕作品,根据其艺术含量可归类到艺术品和工艺品中。

4,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5,斑铜

斑铜(西关铜艺),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起源于云南青铜器,最早在明代就已见行于世。 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斑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铜走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扎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剑川木雕

二、求丽江特色配饰和服饰的介绍

丽江的少数民族比较多,在这主要介绍纳西族。披星戴月的纳西妇女是丽江古城的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她们健壮爽朗、热情质朴,以勤劳能干著称,就像她们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个刺绣圆盘所象征的一样,肩担日月,背负星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她们日夜操劳,几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

纳西族是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披星戴月”衣。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背披披肓。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古时,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了。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

首饰一般都是银器!!!

三、云南手工艺品,哪些民族的有特色?

云南民族织锦手工艺品,以傣族锦、景颇族锦、壮族锦最为著名,这个种类特多,人身上需要的都有云南地方的手工艺品出名的也很多 比如腾冲玉、大理石的各种用品等

四、昆明有什么特色首饰

昆明的特色首饰是银饰,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矿产宝库的美誉,名特产数不胜数,其中,尤以中药材、烟叶、珠宝、最为有名,主要有:三七、八宝米、西畴清香木水烟筒、茶叶、活血圣药、血竭、大理石工艺品、腾冲玉器、小粒咖啡、“透心绿”、炒豆、天麻、虫草、丽江人参、松茸、雪莲花、藏红花、云南白药。

更多关于昆明有什么特色首饰,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五、云南承诺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云南哪些商品最畅销呢?

一、云南承诺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情况介绍

云南文化旅游厅厅长郑重承诺,在云南购物30天都可以额无理由退货。这一承诺代表着云南人开放、好客心怀!云南人将以最大热情欢迎来自四面八方客人!

二、云南哪些商品最畅销

我认为云南最畅销商品就是玉、普洱茶、鲜花饼、豆花米线等。

三、我去云南旅游经历

去年时候,我和老年大学的学生们一起到云南旅游,这次旅行非常快乐,去云南才不到一千元。由于云南离着缅甸比较近,我们就到了一家玉器店里,只见这个店里玉器琳琅满目,光泽很滑润。

这里客服也很热情,他们给我们介绍着玉品种,根本没有强买强卖,我买了一个玉手镯,这个玉镯子在这里买才三百多元,现在戴着还是那么圆润,我这次去云南值得了。

我感觉我去了一次云南没有像网上报道那样,强买强卖,还宰客,我感觉吃、住、行、买、购都很愉快。

这次,云南省文化旅游厅厅长承诺了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我感觉去云南更加放心了,我还会去云南,还要进行一次浪漫旅行。

四、介绍云南玉特点

一般大家说的云南玉石其实都是缅甸玉石--翡翠,只是云南最靠近缅甸,所以最先的翡翠一般都是经过云南流通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所以很多人把缅甸玉石习惯认为是云南玉石了。云南鱼特点:种好、水好、色高,老种老绿,但色偏沉暗不阳艳,多裂烂,硬度大;麻猛弯石,呈结晶皮壳、糙手,常有雾,皮壳细腻均匀,皮壳粗则地子粗,且色多偏蓝,蓝中夹白等。

总之,我认为云南玉因为价格实惠、品质好,很受消费者青睐,是最畅销产品。

六、云南特色是什么?

云南特色:

1.滇剧:

滇剧是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是戏曲剧种。滇剧包括丝弦、襄阳、胡琴等3种声腔和部分杂调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剧种。

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和一些杂调,都来源于省外传人的戏曲声腔:丝弦源于秦腔,胡琴源于由腔演变成的徽调,襄阳源于楚调(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剧),三种声腔,传人 云南后,结合云南的方言语音和风土人情、民间音乐,发生了变 化,逐步形成了滇剧的三大声腔。此外,滇剧的昆头子、昆倒板之类,同昆腔有关,而平板、架桥、人参调、安庆调等,则同吹腔(又名石牌腔)有渊源关系。这些声腔在云南戏剧舞台上融汇之时,就是滇剧形成之日。

2.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 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姚安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灯革新最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

3东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4.贝叶经:

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5.沧源崖画: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岩画。分布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省、曼帕、丁来、吴良等10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约距今3000年。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红色颜料绘成。颜料可能是用动物血调和赤铁矿粉制作的。崖画主要是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及娱神等宗教活动的场面。还有战争凯旋图,上绘干栏式房屋建筑及手持兵器、驱赶猪羊胜利而归的人们。所画粗犷古朴,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扩展资料: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有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国境线长4060千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参考资料: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