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州节日风俗有哪些

兰州节日风俗有“小年”祭灶、腊月二十八蒸馍馍、大年三十祭祖、正月里不动针线、明明亮亮守岁等。

1、“小年”祭灶:每当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兰州人都要“祭灶”,并且烙饼来吃。

2、腊月二十八蒸馍馍:各家各户都会准备好做红枣馅或者蜜枣馅的馍馍,又或者准备好红豆馅的馒头。按照老人们的说法,从这一天开始,就要为过年的主食做好准备。

3、大年三十祭祖:祭祖也是过年风俗中最不能忽略的一项,祭祖不仅仅是对祖先的一个祭祀,更重要的是表达后辈对长辈的尊敬。

4、正月里不动针线:一般老兰州人会在腊月里把家里的衣服拿出来,看看有没有扣子要补,提前把针线活做好,避免正月里动针线。

5、明明亮亮守岁:守岁时开灯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的生活都亮亮堂堂。

二、甘肃兰州,有哪些独特的端午民俗呢?

端午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甘肃兰州在端午节的时候会在门上插上艾草、柳条或者沙枣花,还会用艾叶熬水来洗澡,饮食上会酿制甜醅子。这些都是兰州地区传统的端午习俗。

在端午节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很多地方都会在这个节日里祈求自己身体健康,不生病。插杨柳艾草是兰州地区特殊的端午习俗,艾草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可以驱除蚊蝇、净化空气。同时,在中医上,艾草还可以作为药来祛湿寒,所以插艾草就寓意着健康平安。也有人用艾草来熬水洗澡,洗了以后身上就不会招蚊虫。除了插杨柳艾草以外,还会喝雄黄酒、洒雄黄水。由于雄黄可以解毒杀虫消毒,所以喝雄黄酒也是为了杀菌防病。

在过去的兰州,由于不生产糯米粽叶,也没有机会从外地运进来这些材料,所以端午的时候不会自己包粽子,而是制作当地的特产甜醅子。甜醅子是用小麦做成的,一般在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会开始酿制甜醅子。甜醅子吃起来醇香甘甜,酿好以后的甜醅子还会赠予亲朋好友品尝。这种习俗源于我国古代的时候用米酒来祭祀,不仅寄予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还是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兰州的这些以外,还有很多地区也有特殊的风俗习惯。比如在南方地区,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赛龙舟活动,这一项活动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同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吃粽子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端午习俗,传说人们为了不让汨罗江里的鱼损害屈原的身体,人们就把竹筒装上米扔进江中,慢慢的就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三、兰州的特色

兰州特点有以下几个:

兰州特点之一。兰州,简称“兰”,是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华东、华中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兰州特点之二。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

兰州特点之三。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有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截至2015年,兰州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

四、兰州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诞生,婴儿出生后必记生辰,旋即向娘家报喜,择吉日看月子。“看月子”就是月内选择吉日,娘家人带上营养食品或衣物等来看望姑娘和婴儿。婴儿一出生,月房门侧挂一筛子,上夹红纸,或在门帘上贴红纸、缝红布,1 个月内禁忌生人进出,这叫“忌门”。婴儿出生第3 天要洗浴,称“洗三”。满月时剃头,剃下的头发攒成小球妥善收藏。周岁时在幼儿面前放置书籍、笔、砚等物,让幼儿任意拿取,以预测未来的职业。满月、百日、周岁时, 邻舍都携薄礼恭贺,主人设席款待。

如果孩子常生病,或是爱哭闹,有闯姓的习俗,即天不亮要抱上孩子,提上茶水、馍馍到十字路口等待来人给孩子取名。给孩子取名者,吃喝后再将纽扣留下给孩于,有些孩子还将取名者拜成干爹或干妈,终生相认。如果闯姓时碰不见人,碰见什么就叫什么。如狗娃、牛牛、石头等。另外,也有向家神、方神、菩萨等神佛许愿保佑孩子的。男孩留发限期不剃,取名叫娘娘保、家神保等。到一定的年龄再杀羊献神佛、剃头,以示还愿。

·贺寿·

根据十二生肖将13 岁、25 岁、37 岁、49 岁、61 岁..依次定为寿期。49 岁以前不称“寿”,叫“本年”,贺寿叫“接本年”。姑娘订婚未嫁时,每至本年,未婚夫要为姑娘接本年,出嫁后由娘家人接本年。男子一般从37 岁开始由至亲晚辈来接本年。61 岁开始称“寿”。不论男女,每到寿期,亲友、邻居都来祝寿。年龄愈大,祝寿形式愈隆重。祝寿者献寿桃(桃形馍)、寿幛、寿联,亲友送布料、衣物,或金钱、佳肴。主人设酒宴招待。祝寿时主宾为上,陪客以左为正,右边为副。寿者披红上座,晚辈磕头拜寿。堂上设香案、摆寿桃、燃寿烛。

·盖房·

打庄盖房或盘槽设灶要事先选吉地,择吉日。竣工后,冬至前择吉日要“谢土”,即请阴阳道士判符、梦纸、诵经通说。 打庄安财门(庄院门)盖上房最讲究。立木上梁要选吉日良辰,亲友村邻帮工并挂红,贴喜联、放炮贺喜,主人设宴款待。安门立木都要在中梁上凿一小洞,内装五谷、金银珠玉,外包一块红布,俗叫“包梁红”。上梁时木匠在梁上来回走,口说吉语,然后撒下准备好的核桃、水果、面豆、大枣等食品,任众人争抢,表示财门或新房建成后,财路广通,子孙满堂。新灶盘好后要吃鸡,取其“吉利”之意。 建筑材料,木材用松木、白杨,忌讳用柳木、桦木。砌墙用土坯、草拌泥。60 年代以后改用石灰、水泥、砖瓦等。 给老人做棺材,有如盖房一样,也很讲究。一般年龄上60 岁,有条件者必准备棺材,俗称“寿材”。寿材完工后,亲邻放炮披红,贴喜联祝贺。已出嫁的姑娘在恭喜时,要往棺村里撒上核桃、面豆等食品,用新条帚扫一下,向外扔出食品,任人去抢。这种仪式俗称“扫材”。 迁居异地,居住新宅新房,亲友邻里都要贺喜,俗称“安房”。主人选吉日设宴待客。贺喜者赠喜联、喜幛、书画、镜框等物,放鞭炮祝贺。

·禁 忌·

旧时,兰州村村建庙宇,家家供神龛,有事先问神卜卦。逢天旱不雨和灾疾,必到神前祈祷或请僧道设坛诵经。平素生活中有很多禁忌:忌讳出嫁的姑娘死在娘家;重病或坐月子期间禁忌生人人室;客人来访刚出门,忌扫地、泼茶水;正月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更忌动刀、动扫帚和向外泼水;正月里忌剃头,认为对舅父不利;身死在异地者,尸体或棺柩不能进家院;非正常死亡者,不能入葬祖坟;空棺材进院,要棺尾在前,棺头在后倒着进。 擀面杖要在做棺材时一块儿做,如果是从外面买来的,不准从财门里入,要隔墙扔进去。

五、兰州的人情风俗是怎样的?

兰州人热情好客,有“客一主二” 之说。客人来家, 先问候欢迎,拿掸子帮客人掸去尘土,让客人先进门。夏日外面热房内凉,先不忙让客人进屋,先问候客人家老人安否,庄稼丰歉,路途所见,等客人汗落后才进屋,防客人受凉感冒。客人进门后先让座后倒茶。家里来客人时,切忌训斥或打骂孩子。客人在家或起身离家时不要扫地,客人走时要送至门外。

给客斟茶敬酒时,必须双手端平,添水时不可倒满,讲究“茶浅酒满”、“茶七酒八”,以免烫伤客人或洒落茶水。若茶水满溢,会被认为是做事没有分寸。

待客时分宾主,排座次,客西主东;弄清客人饮食禁忌,以客为主。

宴客时,主人习惯讲几句客套话,以示礼貌,如:茶饭不好,请随意等。饭后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松腰带,不可当着客人的面舔碗。若在酒馆饭店请客,宴客未毕不可报菜价。入高档酒店,穿着要讲究,不能穿汗衫趿拖鞋、衣冠不正。

自家过日子可节俭一些,但客人来了要尽力招呼好。俗语“过日子要仔细,待客要分明”。

用餐

年长者及尊者居上位,菜上齐后,居上位者动筷后,大家方可开吃。适时进退,客不走主不安。就餐时忌谈不洁不雅之物,忌在饭桌上训斥孩子,忌在饭桌上当众擤鼻子。

尊重民族习惯,进清真餐厅,不得携带腊肉等犯忌食品,不得在清真餐厅饮酒抽烟。客人中有穆斯林者,即使有一人,也要多数服从少数到清真餐厅聚餐。

不可用筷子敲击锅、碗、瓢、盆,这是乞丐行为。用餐时嘴巴不可发出大的声响。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来覆去地抄, 专拣自己喜欢的菜吃,也不要大筷头夹菜。吃菜时,在盘子中靠近自己的侧面夹,不要在顶部直接夹,这叫“恶虎掏心”;食物掉在餐桌上, 要拣起送入口中或放入自己盘内;用餐中,须将筷子平放在碗、盘上,不可竖插在碗内饭食上,此举意为倒头饭、丧主饭、献饭,犯忌;倒水舀饭时,向内侧翻倒,不可向外翻倒。油炸面食时爆锅,被视为家事不顺的征兆,故而事先要捏一小面人(称“油博士”或“油炸鬼”) 炸熟或将生面人“骑” 在锅边上,以镇邪避爆;喜庆之日,忌打碎杯、碟、碗、盏,万一失手,要说“岁岁(碎碎)平安”之类的吉语,趋吉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