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方向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了解过中央建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国务院意见是科学制定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战略依据。

知道吴文学吗?他说过:旅游业要在农民增收、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服务业、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等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明确要求“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这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抢抓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加速推进我国旅游业在大众旅游新阶段又好又快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促进文化繁荣、人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这是“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本人还是建议您参考下旅游局就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答记者问,里面阐述了很多问题及战略目标导向。

山西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之我见-佛爷山文化旅游发展

按照规划,山西省将建好传统景区,开发好新兴景区,加快“空白点”布局。落实国家太行山 旅游 发展规划,聚焦打造一批中华文化标志体系。

依托佛爷山优越的区位条件、壮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构建以 旅游 产业为纽带的关联型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力争在全国实现经济 社会 和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

佛爷山风景区内,东面有辽寨河,西面有张马河,常年流水潺潺。山顶有一清泉,水质甘冽,清澈透明,景区空气清新,没有污染,主峰佛爷山,西面有娘娘岭,南面有七座仙女峰,北有五龙山,东有尖山。从主峰向四面眺望,山连着山,峰连着峰,在秋高气爽的晴朗日子,登上佛爷山可以看日出,滚动的火球从峦峰间突突升起,蔚为壮观。 此处是翼城境内,除舜王坪之外的又一处集避暑、度假、 旅游 为一体的 旅游 胜地。

众 旅游 时代到来,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产业现代化成为新趋势。总体要求: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严守佛爷山生态保护红线,统筹 旅游 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加强跨区域资源保护和综合治理,构建 旅游 业绿色发展机制。

二全域统筹,协调发展。

立足佛爷山 旅游 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 旅游 产品,优化 旅游 要素配置,推出跨区域 旅游 线路,共同培育区域 旅游 品牌。

三区域协同,开放发展。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 旅游 和特色产业,将乡村 旅游 、休闲农业、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和 历史 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相结合,推进佛爷山一带经济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之我见——佛爷山文化旅游发展" img_height="779" img_width="1169" data-src="//imgq8.q578.com/ef/0428/60c1ce041b0eef6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之我见——佛爷山文化旅游发展" img_height="779" img_width="1169" data-src="//imgq8.q578.com/ef/0428/d449b7df41e09ac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出炉

文化和 旅游 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永新介绍,“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是全面推进“一个工程、七大体系”,包括实施 社会 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 旅游 业体系、完善现代文化和 旅游 市场体系等。规划提出了一批设施投资、平台建设、项目扶持等方面的重点工程,有利于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将对规划实施起到有力的牵引带动作用。

文化和 旅游 部资源开发司司长单钢新介绍,“十四五”期间,将不断完善现代 旅游 业体系,不断发挥 旅游 业在服务国民经济 社会 发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大众 旅游 ,积极发展智慧 旅游 ,大力发展红色 旅游 ,丰富优质 旅游 供给,丰富完善 旅游 公共设施,提升 旅游 服务质量,统筹推进国内 旅游 和入出境 旅游 发展等。

文化和 旅游 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耿军表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于近期正式向 社会 发布。其中,“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健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 科技 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包括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等。

政策解读|“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进一步加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纲领性规划,为今后非遗的传承发展指出明确路径。

一、主要内容

《规划》明确了“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并通过8个专栏对相关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1. 关于研究

非遗蕴含了中华文化传统内涵的深度阐释,《规划》明确指出了关于非遗保护的保存方法、保护路径,以及非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主要措施包括建立高质量非遗研究基地、设定一些针对性非遗研究课题等,并从物质和精神等层面加大对传承人的支持,调动非遗传承人传承非遗的积极性,推动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的系统化、生活化。

2. 关于传播

《规划》指出了四条路径:

一是广泛开展展示展览活动,这其中重要的落地措施就是兴建各级非遗馆,增加非遗展示场所和活动场地的数量。

二是促进非遗新媒体的发展,主要是支持各类媒体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全面深入参与非遗传播,号召非遗保护传承人群拥抱新媒体,扩大非遗保护的“朋友圈”。

三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让旅游业成为传播非遗的平台,旅游业为非遗提供可观收益反哺保护,而非遗也为旅游带来更扎实的文化内涵。

四是普及教育,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时代教育有机融合,促进非遗中文化基因的普及应用。

3. 关于保护

非遗保护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非遗项目保护,二是传承人认定管理,三是区域性整体保护。

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人认定管理都是传统手段,主要是在既有框架下的完善。比较特别的是新提出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概念,就是采取融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整体保护的方式。在此框架下,目标保护区域逐步发展为结合空间文化的具体而独特的社区、村镇、街道。因城市化进程、社会转型、社区改造等而受到影响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则通过“非遗在社区”工作,使其在特定社区得到整体性保护,并在城市化中融入生产、生活。

4. 关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规划》的又一大亮点,其中“融入重大国家战略”是核心。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一是在国家战略重点区域中形成非遗保护的协同机制,二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规划》着重提到了三个地区的协调发展,包括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以及边境地区,并分别制定了专栏6、7、8。

二、词频分析

我们使用程序对《规划》进行分词,并统计了关键词出现的次数。

重点关键词解读:

“保护”出现109次,包括工艺、文化、传承人、成果等多方面保护。

“建设”出现52次,主要体现是建设各级非遗展览活动场地。

“传承人”出现35次,人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

“黄河流域”出现11次,以区域经济发展为载体与非遗联动发展,黄河流域是其中提到最多的,此外还有“大运河”与“边境地区”等。

总结:《规划》具有谋划非遗未来发展的总体性和方向性,提出了“区域性整体保护”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全新理念,在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方面与人民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构建社区、村落、传承人与区域共同体,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关联体,推动形成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

THE END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化和旅游部针对多个领域分别制定了相关的专项规划, 知识工场 Knowledge Work 将逐一解读,敬请持续关注,欢迎交流。文化和旅游部制定的相关规划包括: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

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

创造红色旅游新模式

这一次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具有红色主题内容的灯光秀展示了科技发展变迁,讴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畅想未来科技进步为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带来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红色旅游的模式。

一方面,近几年我国景观照明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从2017年市场规模796.1亿元增长至2019年市场规模为1244.0亿元,前瞻初步估计我国2020年景观照明市场规模约为1505.2亿元。

另一方面,我国的红色旅游规模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形成。全国红色旅游已经形成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景区综合收入高于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2019年我国红色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848亿元,同比增长29%。

去哪儿平台上2020年红色旅游人均消费达到1287元,根据文旅部数据,2020年红色旅游规模突破1亿人次,前瞻估计202年我国红色旅游经济贡献突破1万亿。

红色旅游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越发的年轻化。“90后”、“00后”占比将近30%。这两个年龄段的消费者切身的体验到我国逐步强大的过程,具有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文化自信程度。同时影视剧对于红色旅游景区热度的带动也十分明显。电视剧《觉醒时代》播出之后,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热度飙升,在驴妈妈平台搜索量同比增长了400%。

目前我国的红色旅游景点通过演绎、文创、沉浸式体验圈粉无数。其中,红色影视基地、红色实景演出等多样化景点备受游客热捧。如《延安颂》、《井冈山》、《红色娘子军》等节目推出多年,常演不衰。文创环节则搭乘高颜值、极具创意的“网红”属性的产品供不应求。例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文创产品突破100款,“望志路106号”冰箱贴和U盘等爆款文创。

光影秀与红色旅游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发展红了旅游景区的浸润式体验的方式。除了在城市标志性建筑进行光影形势,还有可以将光影与红色目的地和景区的体验类项目相结合,借助新颖的沉浸式剧本体验,以红色文化遗址为场景,用挑战赛的形式让大家寓教于乐,充分感受当地的红色文化,圈粉无数。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