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消费者有何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
当前大学生出现消费节奏快、追求时尚、前卫,存在较大差异或超前消费等特点,既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有关下面我作为大四学生给大家讲讲大学生消费行为有哪些特点。
1,消费节奏加快、消费方式快捷。
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对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减少了,对消费品的购买和更新的速度加快。如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个月约支出1000-1500元,最少的也有800元,最高的达到几千元。他们认为,为了追求情感,需要进行物质投入,经常是把握不住适度消费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快捷的交易方式,如今网购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消费方式,网购的省时、快捷、方便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
2、追求时尚和新潮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超消费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最新的调查表明:80%受访学生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名牌产品。追求名牌,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观点,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品质,重名牌,有品位的生活的需求与消费观念。存在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如为了追求一款手机或者换上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
3,攀比心理突出,且消费者(大学生)间差异较大 有些大学生虚荣心很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一件名牌服装,情愿节衣缩食,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个别女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谎称学习费用开支增大,再次向节俭的父母伸手,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虚荣心的膨胀,又极容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最后导致人格上的缺陷。
总之,作为大学生离开父母监督后,要做到理性消费,切莫攀比。
二、目前大学生的旅游心理是什么结合旅游六要素分析?
从大学生出游的限制因素上看,86%的学生都认为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缺少足够的金钱。据调查结果显示,62%的大学生的旅游经费是从日常生活中节省出来的,还有30%的经费是自己做兼职获取或父母给予的。还有70%的学生认为,缺少时间是限制因素;54%的答案是节假日游客多,出游不便;25%的学生觉得自身缺乏经验,担心安全得不到保证。
从旅游“六要素”上看:
1.吃:尤其经济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饮食要求普遍不高。80%的学生出游费用在500~1200元,而他们更愿意把大部分钱花在参观游览和娱乐活动上,对饮食也就仅限于干净、经济、实惠这些基本要求。
2.住:在回答“对住宿条件的选择”时,有48%的学生倾向于中档宾馆,他们觉得和平时住的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增加旅游开支;有44%的学生选择低档旅店,在他们看来,能满足住的基本需求就行了,,尽量节省开支。
3.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出游方式上,90%的学生都选择和朋友或恋人相伴出行;只有8%的学生选择和家人相伴。在出游形式上,64%的学生倾向于自助游;20%的学生参加班级团队组织的旅游。另外,还有部分学生选择旅行社全包价或半包价旅游。
4.游',娱:调查结果显示,名胜古迹是大学生出游的首选(占63%)。而倾向于海滨沙滩的占到39%,喜欢游览园林景区的占到34%,对游乐场的喜爱者占到27%,森林探险和农家乡村加起来只有11%的人偏爱。
6.购:在被问到“旅游中最注重哪些环节的消费”时,有41%的学生选择了购物这一环节。现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外出旅游有购物的习惯,他们喜欢买当地的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或给自己留作纪念。
三、作为大学生出游可能有哪些动机
旅游动机是促使人们离开居住地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人们的社会性需要以及
好奇心是产生旅游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可以说是客观条件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客观
条件人们的旅游行为最终也不会发生。一般而言促使旅游动机产生的主、客观条
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动机产生的时间条件
旅游是人们消磨闲暇的一种方式充裕的闲暇时间为旅游提供了时间保证。为
此假若没有闲暇就无所谓旅游动机的产生时间条件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基本条
件。
<2旅游动机产生的经济条件
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且是奢侈品和精神消费品的消费>满足其要有可任意支配
的收入。收入水平的高低是旅游消费的经济基础它不仅决定着旅游动机能否产生
同时还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
<3旅游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以及社会时尚等旅游
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对旅游动机有
着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诱发旅游动机的产生只有当整个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相当发达时才有足够的实力来建设旅游设施开发旅游资源从而提高旅游的
综合吸引力诱发人们旅游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比较丰富经济支付能力增强时人们才会产生旅游动机。
<4个人条件———旅游欲望的强弱
个人的旅游欲望是旅游动机的诱发性因素没有旅游的欲望也不可能产生外出
旅游的动机。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在人们的享受
与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时它对许多人产生了吸引力促使人们产生外出旅游的愿望
四、论述旅游服务市场消费者行为的特征
旅游业作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服务性产业之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已经成为旅游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而旅游也成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首选。如何抓住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动机及其特征,对于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这便是本文选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特殊的旅游动机、特征及偏好等,对中国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对国内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旅游消费行为;旅游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数据统计,有46.5%的大学生在节假日和同学或者朋友外出旅游,12.3%同学在寒假和家人一起旅游。然而,由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经济等特点,使其旅游消费行为呈现出和其它群体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其特点,进而对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五、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培养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应注意帮助大学生调整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的途径: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行为有关的消费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教育;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引导路径
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对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估评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过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消费心理描述消费者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消费行为反映消费者外部的行为举止,是外显的。同时,消费心理又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支配着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根据消费心理可以推断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则是满足消费心理需要和实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过程,反映消费心理的状态和活动过程,根据消费行为可以分析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支配着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又反映了消费心理。
在研究消费心理的过程中必然要研究消费行为,而研究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也必须分析消费心理,所以合称为消费心理和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项目
1、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包括餐饮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费用是大学生必须支出,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如买书、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项的支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网、休闲消费
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购买电脑、手机、上网卡消费;再就是是服装、生活用品消费。
3、人情、恋爱消费
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学各种聚餐、生日礼物、恋爱消费等支出。
4、考证费用、投资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1、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消费成为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如人际交往消费、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多样性。
2、大学生消费的具有主导性与合理性
主导性是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合理性是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
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追求自我价值,思维敏捷、灵活,见多识广。追求个性化生活,显显示自我个性。这种消费心理与行为更多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网络上消费。如大学生网购,新颖的购物环境和购买方式可以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的消费,充分地表现自我。
4、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理智
从众、攀比和对追求品牌时尚也都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体现。许多大学生只为了享受或时尚,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对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的追求与满足,作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目标。
5、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水平高,个别学生极高。处在贫困线的同学还在为生活学习费用伤脑筋,出现消费两极化。
大学生在地区、家庭、家庭结构、性别、年级不同存在消费差异。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就是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男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女生则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在服装、穿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
6、不平衡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四、产生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备可塑性。因此,社会风气或学校环境都使他们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 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现。网络与媒体的多样性与弊端;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享受主义 炫富、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消费心理滋生。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教育,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园消费环境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费等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问题。
3、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自身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消费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对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不够。
4、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消费的主体,大学生消费中的问题,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思维能力不足与性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费的主要原因。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误导时无抵御能力。从而出现攀比性、从众性、享乐性等非理性的消费心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建议
1、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风尚,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会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正确消费心理与行为。
2、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关的消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
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消费心理危害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心理,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