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消费成绩单来了!出游人数超疫前 哪些新趋势需关注?

转眼间,“五一”小长假已过,作为就地过年后首个长达5天的假期,“五一”小长假在促消费方面被寄予厚望。

从文旅部及各地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五一”消费明显复苏。

5月5日晚,文旅部发布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已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同时,“五一”假期共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0%。

此外,北京市商务局发布数据显示,假日期间,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45.6亿元,同比增长10.1%,较2019年增长4.2%。

“五一”全国景区交易额同比涨200% 游客更看重品质出行

不少“五一”期间出行的小伙伴已经在“抢票”以及各 旅游 景区的人流量上感受到了民众的出行热情。

消费数据也表现不错。5月5日,支付宝平台发布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景区交易额较2020年同期上涨200%,酒店住宿等行业增长翻倍,甚至远超2019年同期,强势反弹。

同时,“五一”期间的消费也呈现新趋势,比如支付宝数据表明,“小镇青年”成为“五一”假期拉动消费新动力,三四五线出游消费人次占比6成。并且,这一届“小镇青年”花钱更注重消费品质和文化生活享受。相较2020年同期,三四线人群对博物馆、剧本杀、线下演出、密室等搜索均有大幅增长,其中,演出搜索量上涨超22倍、博物馆搜索量上涨近18倍。

文旅部也表示,“五一”期间,游客出行更加看重休闲度假类品质出行,私密化、定制化、小型化成为主流,高星级酒店房源备受游客青睐,长沙、西安、杭州、成都等热门网红城市酒店的特色房型一房难求。

全国 旅游 监管服务平台监测数据也显示,“五一”团队游团均人数为14.67人,较2019年减少25%,小团游趋势明显。

分城市来看,“五一”期间,北京市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45.6亿元,同比增长10.1%,较2019年增长4.2%。北京市监测的西单商场、燕莎奥莱、贵友大厦和菜百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0.9%、86%、81.8%和80.5%。

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172家商贸企业共实现销售(营业)额18.5亿元,同比增长36.8%。

杭州市商务局据全市40793家样本企业监测统计,“五一”期间(4月30日至5月4日),累计实现销售(营业)额20.01亿元,同比增长22.7%,比2019年增长17.4%。

海口海关统计数据也显示,5月1日至3日,离岛免税购物金额为4.85亿元,购物人次达6.5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15%、140%。日均免税销售额约1.62亿元,相较2019年“五一”假期增长299%。

票房方面,猫眼电影统计显示,截至5月5日24时,“五一档”总票房合计达16.72亿元,成为“史上最强五一档”,对比来看,疫情前的2018年、2019年同期票房分别为10.06亿元和15.27亿元。

旅游 收入仍在恢复中 新技术和 旅游 业正加速融合

可以发现,北京、杭州等热点城市监测的企业“五一”期间销售额已经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球疫情蔓延之下,海南离岛免税购物迎来“黄金”期,日均免税销售额也较疫情前大幅上涨;电影市场延续春节档的强劲表现,也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备受冲击的 旅游 业目前还处于恢复期,出游人数按可比口径已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但 旅游 收入按可比口径仅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贝壳 财经 记者表示,“五一”假期的 旅游 消费数据符合市场预期,出行人数已经比疫情前要高了, 旅游 收入按可比口径也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而清明假期时, 旅游 收入仅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对比来看,备受疫情冲击的 旅游 市场已经在回暖。

付一夫进一步表示,另外,官方虽然并未公布消费数据,但从大面上来看,很多景区一票难求,酒店预订、高铁、航班的数据都非常不错。同时,“五一”期间的消费市场还出现了不少新趋势,比如以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田园游、乡村游、民俗游,以及马术、水上桨板等新 时尚 运动;基于数字基础的VR主题乐园、云 旅游 等,背后反映的是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新技术和 旅游 业正进一步加速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新兴 旅游 消费业态不断“破圈”,人们的消费方式、理念也在升级。与之对应的是,各地为了满足民众的 旅游 消费升级诉求,也在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 旅游 资源、特色文旅活动,从而促进消费。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文旅场景越来越丰富,生态越来越完善,我国的文旅消费行业正在迈向一个新阶段。

二、跨年酒店爆单出租率或达100%,旅游消费业大复苏了?

我认为现在的旅游业并没有大复苏,只是节假日期间的一个小高峰而已。在新冠疫情肆虐以来,旅行业、住宿业、餐饮业等行业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很多旅行社和餐饮公司都在这次疫情中破产清算,退出了市场。然而,现在的疫情并没有结束,国内外又出现了第二波疫情,这次的疫情更加来势汹汹,蕴藏着无数的风险。

现在,欧洲和我国上海都出现了变异的病毒,这意味着病毒出现了升级,而我们还没有跟的上病毒的脚步。虽然现在已经有疫苗出现在市场,但是我们无法确认对这种新型变异病毒是否有效。另外,现在国内外的疫情都没有得到一个完全的控制,国外的患病人数还在不断的增长。因此,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是完全脱轨的一个状态,还是几乎没有人会选择去国外旅游,旅行旅游消费也不能算是复苏。

即便疫情可以得到控制,疫苗可以有效地为人们防止病毒,人们的消费信心依然很低。这次病毒不只影响了我们那两个月的生活,更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十分漫长的影响。我认为经济衰退等情况会在之后慢慢地体现出来,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消费信心越来越少,很多人害怕病毒和卷土重来,都不会选择外出旅游。

另外,受这次疫情的影响,很多家庭省吃俭用、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无法保障,生活条件出现了下降。一年只有十二个月,我们有两个月的时间没有拿到工资,在一些特殊行业甚至有人出现失业、好几个月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储蓄不足,每天又有必须要开销的花费。自然是没有过多的钱去拿出来旅游,因此我认为旅游消费业复苏尚需时间。

三、国内旅游市场迈入复苏进程 7月订单增势迅猛

7月13日,在线旅行平台携程发布《2022年暑期 旅游 市场趋势报告》。报告显示,尽管疫情仍有零星散点暴发,但在科学防疫措施精准落实以及各类促消费举措的推动下,国内 旅游 市场迈入复苏进程。截至7月12日,近半个月通过携程预订暑期 旅游 产品的订单总量环比上涨超过九倍,增势迅猛。

航空方面,根据民航局公布的暑运初期数据,7月4日至10日,客运航班量环比增长12.1%,与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旅客运输量环比增长13.8%。携程旗下FlightAI市场洞察平台也显示,目前暑运搜索指数已追平2019年,但仍不及2021年。报告预计,机票购票热潮将出现在7月15日至8月4日。

酒店方面,截至目前,2022年暑期酒店市场搜索热度恢复至2021年及2019年同期七成以上,市场复苏在望。随着疫情防控的科学化、精准化,中长途 旅游 住宿需求在暑期集中爆发,出行半径及周期明显拉长。报告预测,跨省酒店订单比例将提高至50%以上;而连住两天及以上订单比例将占20%。

暑期 旅游 市场预期向好

利好政策持续出台,提振 旅游 行业复苏信心。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该消息一经发出,立刻引发 旅游 业界热议。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趋稳向好的标志,将对 旅游 市场复苏振兴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摘星”消息发布后,相关网站平台 旅游 产品搜索量暴增。数据显示,携程多个热门旅行目的地搜索量增长超300%;同程旅行酒店搜索量较前日同一时段上涨220%;去哪儿机票搜索量在30分钟内上升60%。

在全国通信行程卡“摘星”的前一天,国务院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防控方案针对病毒变异株特点,因时因势对风险人员隔离管理、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疫情监测等方面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政策和措施层面同向而行、有效统合,对暑期 旅游 旺季行情形成推动。

山西证券表示,疫情好转叠加政策红利,为 旅游 业恢复注入强心剂。国内长线游迎来回暖,逐渐成为暑期出游市场的主导。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各地文旅部门陆续推出暑期 旅游 活动和优惠措施,预计今年暑期 旅游 将迎来一个较好的市场预期。

旅游 酒店概念股

年内普涨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A股中 旅游 及酒店板块个股共计25只。受益于行业复苏预期, 旅游 酒店板块今年内表现强势,上述个股年内普涨,君亭酒店股价已翻倍,西域 旅游 、金陵饭店涨幅超50%。4月27日大盘触底反弹以来,23股累计涨幅超过10%,仅首旅酒店下跌0.73%。西域 旅游 涨幅最高,最新股价翻倍,丽江股份大涨超40%,另有华天酒店、君亭酒店、峨眉山A等涨逾25%。

从机构一致预测数据看,2021年盈利且有3家以上机构预测的公司共有10家。中青旅2022年机构预测净利润有望实现863.39%的高增长,公司是国内综合 旅游 龙头,拥有乌镇、古北水镇两大优质景区,资源基础优势明显且发展成熟,系国内 旅游 领域优质稀缺标的。首旅酒店、锦江酒店、金陵饭店机构预测今年业绩翻倍。免税龙头中国中免在去年96.54亿元净利润基础上,机构预测今年有望实现6.12%同比增长。

截至7月14日,有6只概念股已预告半年报业绩,均为同比下降。长白山净利润预计小幅下滑4.25%,九华 旅游 、张家界、丽江股份、首旅酒店预计出现较大幅度亏损。锦江酒店表示,上半年因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复,休闲游及商务差旅消费需求均受到限制,短期内对公司酒店运营造成影响,预计上半年将亏损1.1亿元~1.5亿元。

旅游 酒店概念股年内涨跌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