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我国的气候与民居建筑

住房是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为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署、

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而营造的人工环境。有了住房, 人们便

能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独立而安静的环境中,避免了风吹日晒, 洪

水猛兽的袭击,我国民居的分布,建筑设计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联系。

合理的布局与设计,会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心情舒畅; 不合理的布局

与设计,因采光条件、通风性能差,室内阴暗潮湿,使人感到不舒服,

容易生病、心神不宁等。因此、要使我们人类都能安居乐业, 认识民

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气候与座北朝南的传统建筑布局

只要你留心地观察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 门窗

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 这种布局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是南面阳

光充足,便于晒衣采光。二是朝南温暖舒适, 这种布局是由我国特定

的纬度位置与气候特点所决定。

首先,我国地处北半球, 而且绝大部分陆地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

北温带地区。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北界, 由于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

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而, 在北温带地区一年到头太

阳总是偏南,南面是向阳面,凡是座北朝南的房屋阳光充足; 同时气

温较高,冬季较温暖舒服。

其次,我国属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天气酷热之时, 有来

自南面海洋上的习习凉风,即夏季风;冬季、严寒之时, 有来自北方

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即冬季风。在我国北方, 强劲的北方常带来

降温、霜冻等天气。采用座北朝南的建筑布局, 不仅夏季能够通风纳

凉,冬季还能躲避寒流袭击(见图1)

我国北方城市,凡房屋朝北朝西的门,都装“暖阁”(门斗)。

使门口向东向南开,以避免寒风直入室内。 北京四合院也是一种躲避

寒风的好建筑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 院内都有

风平浪静之感。

亚洲、欧洲、非洲各地的民居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东南亚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寒冷的北极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其民居为冰屋;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气候主要是通过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等方面对建筑进行影响。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己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民往往会根据居住的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1、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是气候影响建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住宅室内的日照标准一般是由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来衡量。保障足够或最低的日照时间是对日照要求的最低标准。

中国地处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居住建筑一般总是希望夏季避免日晒,而冬季又能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在我国一般民用住宅设计规范中要求冬至日的满窗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只有日照时间和日照面积都得到保障,才能充分发挥阳光中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由于建筑物的配置、间距或者形状造成日影形状是不同的,对于行列式或组团式的建筑,为了得到充分的日照,南北方向相邻的建筑楼间距不低于日照间距。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房屋多坐北朝南,南半球中高纬地区房屋则多坐南朝北,赤道地区房屋朝向比较杂乱,这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关。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埃及的房屋墙厚窗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光照,提高室内温度。但其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保持室温。

2.2、温度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不同地方气温也不同靠近南北极的地区气候寒冷而靠近赤道的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就有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与房址的选择上。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以起到保温保暖的作用。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 cm,德国38 cm,波兰、立陶宛50cm,俄罗斯则超过63 cm。这也说明了气温越高墙壁越薄;反之墙壁越厚。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2.3、风对建筑的影响

风对环境中的水分平衡、气体交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将建筑物朝向尽量布置在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0的朝向上,使室内得到更多的对流风。但当总体建筑布置呈行列式时,应当避免建筑物正对夏季主导风(即与主导风入射角成00),在多风沙的地区,建筑物朝向要避免面对风沙出现季节的主导风向,宜使建筑物的纵轴平行于风沙季节的主导风向。这样既可以保持室内的卫生条件,又能大面积地减少风沙侵袭。有台风、飓风等灾害天气的地区,房屋多低矮平洼,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受风迎风部分很少,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中国北方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

我国云南大理位于苍山洱海之间,夏季吹西南风,冬春季节吹西风即下关风,下关风风速大,因此这里的房屋座西朝东,成为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一些炎热潮湿的地方,通风降温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问题,这些地区,房屋没有墙。现代建筑比较讲究营造“穿堂风”,用来通风避暑

2.4、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水主要影响到建筑地址的选择以及建筑屋顶的不同处理。因此建造房屋时要避开容易积水、易被水冲刷到的地方,如山谷等地方。因此建筑选址一般都在地势高、易排水的地方,如山脊、山背等。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这样可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中欧和北欧山区的许多中世纪民居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减少冰雪对房屋的破坏,设计成尖顶样式,是因为这里冬季时间漫长,降雪量大。中国云南傣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2.5、湿度对建筑的影响

相对湿度使许多建筑材料受潮后降低其保温性能,这对冷库等建筑更为重要。湿度过高,会明显降低材料的机械强度,产生破坏性变形,有机材料还会腐朽,从而降低质量和耐久性,潮湿材料上容易繁殖霉菌等,一经散布到空气中和物品上,会危害人的健康,促使物品变质。

3、我国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由于纬度、地势和地理条件不同,气候差异悬殊,不同的气候对房屋建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过气候划分为五个区:严寒去、寒冷区、夏热冬冷区、夏热冬暖区、温和区。

3.1、严寒地区

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必须做厚,窗户尽量小,房屋尖顶,坡度陡,家中一般有火炕。

做典型建筑有东北民居和蒙古包。

● 东北民居的样式一般为坐北朝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缺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房屋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 蒙古包的样式一般为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蒙古包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这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对搭得“陡”一些,再把顶毡盖上,雨雪很难侵入。包顶又是圆的,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

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

蒙古包冬暖夏凉。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3.2、寒冷地区

冬季寒冷较长,故需要供暖,传统民居一般为火炕取暖或者其他取暖设备,其次是注重通风和防降雨。

典型建筑有北京四合院和陕北窑洞

● 北京四合院:合采暖、采光、通风、排水四项为一体。

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窗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解除室内暑热。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上支下摘的窗户

四合院内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渗坑的形式,俗称“渗井”、“渗沟”。四合院内一般不设厕所,厕所多设于胡同之中,称“官茅房”。

● 陕北窑洞: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设置高窗采光。

3.3、夏热冬冷区

墙壁较薄,在夏季,这个特点有利于房子散热,虽然在日间房子升温比较快,但是考虑到了夜晚使房间温度尽快降下来,所以设计成这样,日间主要是通过通风来解决温度过高问题。

房子整体朝南,准确说是偏东南向,房间大且布局有穿堂特点,南面设窗,一般有好几个,而且特别大,背面的房间一般在西面和东面设窗。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通风,夏季炎热,墙壁薄,故要靠通风来使得房间的热量散去。

传统民居一般设斜屋顶,盖瓦片;先在的民居多设檐沟或者是天沟外排水。

典型建筑为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

3.4、夏热冬暖区

建筑更加注重散热、防潮,沿海的地区房子一般面朝大海,增强房间通风效果。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典型建筑为高山族民居:主要有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等五类

3.5、温和地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湿夏凉,干湿季节分明,常年有雷暴雨,多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偏大,日照特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此区建筑着重在防雨、防湿和放热方面下功夫,维护结构薄而简单且通透性好,窗户多,房子分地面间有间隔以防湿。

典型建筑为云南傣族的架竹木楼“干栏”建筑,主要为了防雨、防湿和防热以取得较干爽阴凉的居住条件。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是什么?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如下。

东北地区普通民居还是以口袋房、地窨子、马架子等为主。

1、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涵盖了满族人的传统民居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五间,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西侧是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火炕,称为“万字炕”。西炕很窄,严格来讲应称“火墙”,上方为供神供祖之处。墙外,高出房檐的烟囱好似从地面长出来一样。

2、“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的原始居所。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家庭人口而定。坑顶用两根粗木支起“人”字梁,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再培上厚土加以稳固。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门窗一般设在阳面。

3、“马架子”,曾是赫哲、锡伯等族人在地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统居室。

屋脊举架低矮,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土坯砌墙草苦顶,门窗开在南山墙。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也叫“窝棚”。

4、“撮罗子”,是鄂温克族人的居住模式。由于大山林中的鄂温克族人以养鹿、狩猎为生,建房便选取了符合动态的不定式。

条形木板围成墙,五、六个三角形木板撮起尖房顶,外盖树皮或动物皮毛防寒,内搭火塘取暖。房子四周,用栅栏圈养鹿群。高大仓库,除满足自家需求外,也供猎人们借助爬梯提取急用。几个家庭相邻为伴,形成一个聚落,互助、互动。

5、“矮屋”,是由朝鲜半岛移民我国东北境内的朝鲜族人的民居符号。

每栋房子开三至四扇门,每一扇门同时也是一扇窗,每一块地同时也是一铺炕。进屋脱鞋,席地而坐,房子不太高。而房屋低矮既可节省建房原材料,还更益于获得最佳居住保暖效果。居室整洁卫生,体现了朝鲜族人的勤劳和别样的居住智慧。

民居特点:

1、民居样式。

东北地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最典型的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东西排列的三间房。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之间除了放置一些生活杂物外主要用作厨房,一般砌两个大锅灶,烧柴做饭时的烟火经两边屋子里的火炕,化作缕缕炊烟,熟了饭菜也提供了采暖。

2、民居走向。

东北地区民居基本是坐北面南。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东或面西的房子叫厢房。在正房的两端盖出厢房来,形成三合院。再续接一排坐南面北的房子,就围成了一个方形的四合院。

3、民居结构。

东北地区民居的大墙和房顶,是由土坯茅草逐步变为砖瓦木结构的。无论是深山老林、沿江地带、还是平原地区,普通民居的窗户通常比较小日少,窗棂一般用细木条拼成井字格再糊上窗户纸。虽然,后来大多换成玻璃窗,不少人家还要在窗外覆加塑料薄膜用以冬季御寒。

4、民居配套。

普通民居屋门不大,院门不小。院门的形状,看似随心所欲,却也各有千秋。院门口,家家户户还少不了有个“肥水不留外人田”、“外人应急很方便”的茅厕(旱厕)。院子的功能不少,如养家禽、种蔬菜、建粮仓、搭仓库等。

东北“八大怪”曾对民居有精准描述:“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旱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冬天包豆讲鬼怪,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戴”。

“窗户纸糊在外”说的是将两张牛皮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到窗棂上,再均匀地涂抹上豆油,待纸张晾干后就不怕风吹雨淋了。“草皮房子篱笆寨”说的是将一米多高的空心羊草切齐根部,用泥水混合晒干后铺在房盖上防雨雪。再把不成才的小树木劈开做栅栏,形成独门独院。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为了排水,房屋屋顶坡度大。为了防寒,房屋墙体厚、窗小,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从地形特点来看:东北地区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三面环山,中间平原,地势平坦,辽阔的土地使得在建筑房屋上也都体现大气、简约、豪放等特点。

特色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造就)特色建筑,特色建筑是一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文化的传承变迁也会产生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可以说,特色建筑是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如中原地区与蒙古地区因为地理环境的差距而产生土木建筑和蒙古包这样的具有特色的建筑;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土木结构相结合,形式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自己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