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心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如“先入为主”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3、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如题中的“爱屋及乌“

4、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总结一下;

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光环效应。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成为光环效应。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一个特点形成了或好或坏的印象后,他就会更倾向于据此推断其他方面的特征。而一个人身上的这种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外扩散到全身,掩盖了其他特点。其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会感到惊讶。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感觉这个他平时在银幕或者媒体上表现平时很好的呀,怎么会这样?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只是“月晕”的光环,明星的其他地人格我们是不知道的。

此外,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这样的道理,人们对爱人的爱慕,放大了对方的优点,而包容了了对方的缺点。以至于认对方在各个方面都是好的,美丽的。

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区别。

首因效应,主要是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而晕轮效应是在与对方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对方的某些突出的特点,而进行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

从时间上说,“首因效应”在前,“晕轮效应”在后。“晕轮效应”作用时间比“首因效应”要长,它可以持续到人际交往的全过程。

三、晕轮效应的来历 内容 启示

最早提出晕轮效应的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 桑代克 大概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吧 之后也有其他人相继验证了这个概念

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叫做月晕或晕轮

至于来历么 也是他通过研究发现的 心理学的大多数概念都是调查研究得来的

晕轮效应就是人在对他人的认识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就会以此为依据推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简单的说 比如生活中有些人容易以貌取人或者因为喜欢哪个明星的歌啊什么的就觉得他哪都好

启示 于己不能以偏概全 看待事物要全面 于他人要留给别人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