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的习俗??
距离福州市区30多公里的郊县长乐市,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县级市,这里华侨多、偷渡出国多、外出务工多、本地企业多,但这里还有着前所未见的大规模民俗活动—-游神所游的主神是福州本土保护神—-五福大帝中的一尊。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抬着他们的神走乡串户,进行一系列民俗学上叫“沿门逐疫”的象征仪式,也有更多的人籍此仪式许个愿求神灵帮忙实现梦想,仪式会从早上持续到半夜。
迎神是长乐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具有浓烈的道教色彩。农历正月的初四之后,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如华光大帝、白马王、临水奶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诸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七爷、八爷等竹制的“骨”神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十分热烈。
游神开始之前,有血缘关系的各家通常会将供桌摆在一起,人丁兴旺的家族自然供桌也多,神灵停留的时间也越长。在外国,神的护卫叫天使,在这,神的护卫是衙役模样的小孩这就是主角中的主角,金脸三眼的五福大帝之首。传说五福大帝生前是五个福州籍的落第书生,回乡途中见到瘟神正在给水井下毒,五人不及通知村民,便舍身投井中毒而死,以此警告乡民,乡民发现后感其恩德,便供为五帝(也有叫五瘟神的,大概不好听,福州城内都只有五福大帝庙)。抬神的只有男人,供神的多半是女人,大概是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缘故罢。列队的神灵,以万世不变的神情巡视着它的“疆土”……
住 宅
旧时,长乐民众住宅,多为单层土木结构。一些院落住宅,小的四扇三直(开间),大的六扇五直或八扇七直,四周风火墙;一般中为厅,两侧为房,两边相向为耳坠房;有的前后有厅堂、天井。通常之家则以三间排、六间排加以土墙夹固。零落之家,多以单门独户绕以柴扉作为栖身之所。富裕人家、官员宅第则建大落厝,有六扇五、四扇三、“三落排”等,内除建有游廊、撇榭、厅堂、天井、花厅外,还有“三进”、“七进”的重门深院,如县城关的“司马第”、鹤上岐阳村的“九头马”等群体建筑。有的在厝门前还立有牌坊、石狮等。
长乐旧城区的住宅结构,除中山路(今解放路)的为砖木结构,河下街的为杉木结构,较整齐划一外,其余多属明、清时期的“四扇三”或“六扇五”的单层土木结构加风火墙的格式,土地耗用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民房大多双层,有的四五层,为石木、砖木、砖混凝土等结构。地面铺混凝土,楼顶用钢筋混凝土的已很普遍。80年代后,城镇与农村新建房屋增多。现代住宅设计重视四面有窗户、前面有阳台的格式。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宿舍、商品房大多为套房。底层为杂物间,套房里均设有寝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现代房屋鳞次栉比,较高的达十多层,既美观又节约用地。
长乐的文化
从唐开元二年起,长乐一共出了11名状元、955名进士,为福建省最多状元的之县级城市。并在乡里留下了许许多多世代相传的科举佳话。“凤岗二刘、砥砺德成”,验证了当时治学之孜求;“金枝玉叶世裔、青灯黄卷名家”,映衬着当时文风之蔚然;“父子两进士、兄弟五联芳”,“九官六进士、四世五中丞”则折射出当时人才之鼎盛。
长乐文化积淀深厚,历代文人荟萃,明清有大文学家谢肇淛、梁章钜,近现代有文学家、考古学家郑振铎和文学家冰心等。书画名人辈出,宋代有画龙高手陈容,民国时期有书画家李兆珍、黄葆钺,现代有书画篆刻家陈子奋、潘主兰等。民国后期,长乐办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室、运动场等,组织和开展戏剧、音乐、读书、体育、图书借阅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创办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闽剧团、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广播电视局(站)、人民剧场、电影院、郑和史迹陈列馆等设施。1992年全市18个乡镇均办广播电视站,广播覆盖率达98%,被福州市授予“村村通广播县”称号。1994年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5万多。乡村文艺活跃,1994年全市有乡镇文化站17个,村文化室、青少年之家100多个,益寿园等老人俱乐部200多个,影剧院、礼堂等192座,各类歌舞卡拉OK厅58家。有文学、摄影等群众文化团体8个,省市作家、书画家、音乐家等协会会员62人。
1955~1994年,长乐书画摄影等文艺作品入选国际性展览的有7人次、11件,其中获优秀奖1件、荣誉奖1件;入选全国性展览的有49人次、49件,获三等奖5件,优秀奖8件,佳作奖1件,纪念奖1件,鼓励奖6件;入选省(部)级展览的有281人次、292件,获一等奖2件,二等奖7件,三等奖15件,银奖2件,铜奖1件,优秀奖11件,鼓励奖2件。
从2002年起,长乐建成人民会堂、市博物馆、金源科技大厦、图书文献中心、青少年中心、广电大楼、南山体育公园、吴航书院等数十个富有特色和规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