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 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
闽南的民居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特色,再加上当地的环境就非常优美,因此形成特色鲜明、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体。有些人对闽南民居特点非常感兴趣,想了解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
闽南的民居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特色,再加上当地的环境就非常优美,因此形成特色鲜明、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体。有些人对闽南民居特点非常感兴趣,想了解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这时可以看看以下的内容,了解各种闽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特色的建筑,包括土楼、番仔楼等等。
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
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
1、土楼,方圆错落、大型居民结构的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 房屋 。福建土楼是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也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2、蚵壳厝,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式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的一种建筑形式。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外,还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因为非常坚固,而沿用至今。
3、番仔楼,中国古代的烽火台、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纽约的沃尔华斯大厦,这些世界鼎鼎有名的建筑,都微缩在了一栋楼里,你见过吗?在福建的福建漳州绍安县城里的天然楼,就融入了这些元素。“天然楼”建于1930年, 建筑面积 600多平方米,是仿 哥特式建筑 ,共四层楼高、17个房间,外形将中国传统风格与欧陆格调融为一体。如今,经历过抗日炮火的天然楼,还依然挺立在那里,墙体没有剥落、裂缝,地板砖完好如初,风采依旧。
以上就是关于闽南民居建筑特点图解,闽南民居有哪些特色建筑的相关介绍,其实闽南民居有多种多样的建筑特色,而且每一种建筑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保存价值特别高。而且闽南民居的特色建筑保留的相当不错,也能充分展示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相当多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
二、泉州有哪些有特色的历史建筑
泉州古城许多建筑的外观形象个性鲜明,很有特点。它造型优美、红砖红瓦、雕梁画栋,富有地方特色。
街道边的建筑色彩以砖红为主,红白搭配反差强烈。让人感受到一种热烈、生活化的情绪色彩 。每条街甚至每条街的每个区段之间,在保留红瓦屋顶红砖墙面花岗岩饰边、燕脊翘檐、骑楼廊柱的闽南建筑风格的时,还充满了好多古色古香韵味却又焕然簇新匠心巧构的“洋味”建筑。
这些建筑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相似。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建筑的砖墙都是用灰砖砌筑,大陆各省的民居也同样用灰砖,惟独福建闽南地区使用红砖建造房屋,红砖民居是福建民居的一大特色。中国民居建筑特色中有“红砖区”与“灰砖区”的区分。泉州是中国“红砖区”文化的中心。
在封建社会里,房屋建筑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红、黄两色自唐代始就成为皇室庙宇专用的色彩;绿、青、蓝等为各级宦官所用;普通民居只能用黑白灰三色。所以,无论你走过平遥、徽州,还是偏远的湘西、大理,在那些用料考究的民居中间,你看见的都是老老实实的用色制度--白墙、黛瓦或灰墙、灰瓦,门窗也少彩绘,都是以木本色为主。
即使是著名的周庄也是“黑瓦白山墙”。 而一到泉州,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无穷无尽的以红砖为主题的墙:白色的墙基,红色的墙体上白色的窗框以及红白镶嵌构成的图案使古民居的外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泉州人称这种砌筑方式为“出砖入石”。
泉州红砖文化的由来,说法很多。泉州人总拿自己的家和皇宫媲美,泉州的建筑也被誉为“宫殿式民居”。甚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泉州府的美女黄惠姑被闽王选为皇后,迁往福州的皇宫居住。可是每逢刮风下雨,皇后就食不知味,夜不能睡。闽王大惑不解,黄皇后解释说:因为娘家的屋子太简陋,经不起台风暴雨的摧折,所以忧心忡忡。闽王听后,当即下诏书恩赐黄皇后"汝母厝皇宫起"。
本意是皇后娘家可以按照皇宫的格局建房。然而由于在泉州本地话中,"你母"和"你府"的发音是相同的,这样,就使得恩赐"皇宫起"的范围由黄皇后娘家一家,扩大到泉州一府。泉州府刚刚领回圣旨,沿海各县便闻风而动,纷纷仿皇宫式样建造房屋。闽王发觉后急忙下令停止,但大多数房屋已经盖好了,只有些乡下地区建造的“皇宫”较晚,屋顶的筒瓦才排了三排,但好歹还有些皇宫的样子。于是“皇宫厝”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甚至某些地方连屋顶仅排三排筒瓦的习俗也遗留至今。
传说归传说,专家学者们给出的答案却是,传统民居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佐证。回望泉州的历史,在封建制度逐渐成熟的唐宋年代,泉州已经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而崛起,数以万计的各国商人涌进泉州,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商品,自然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曾经风靡古罗马的红砖拼贴也趁机登陆泉州。
而有的学者认为红砖从古印度传入。毕竟,在泉州的建筑遗迹中,古罗马、古波斯与古印度的文化要素随处可见。悠久的历史及其海上交通贸易文化的丰厚积淀,形成了泉州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以及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地方建筑风格,泉州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多元文化的历史古城。
其次,泉州按道教阴阳五行学说属火,属红色。泉州地处中国南部,泉州人非常喜好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吉祥、兴旺,可以驱凶辟邪,按道教五行学说“赤为熊熊火燃之色,位居南,象征幸福”,故泉州的“红”又与中国的“五行”说有关系。
这种色调迎合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泉州人崇尚喜庆、吉祥的审美心理,也传达出泉州传统建筑温馨的情调和意趣,给人带来了一种辉煌亮丽的热烈、红火的美感。
三、泉州有哪些建筑或遗迹
1、安平桥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
4、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叫做“万安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
5、清水岩
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始建于北宋,在明代重建过。北宋的神僧普足禅师曾在此修行,见泉水清冽,于是改名建寺。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蓬莱山。
6、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
扩展资料:
泉州,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辖四区、三市、五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确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拥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泉州
四、泉州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泉州泉州东西塔是标志性建筑,矗立在开元寺礼拜法院两侧广场,距离酒店约200米,为八角形,楼高五层楼阁式木结构的石塔。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提倡文字?禅师建造了五层木塔。回去,来回几次破坏和重建,易木砖。嘉熙二年(1238年),易砖当石头,前后10年才完成。塔高48.24米,塔平面走廊,外壁的四个部分,塔,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塔框架结构。中间的塔心柱直贯层是整个塔的支持。八层塔中央支柱角落框架石梁搭,即使在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护斗出中国的拱层托出狭窄的石头梁的跨度。石梁和高粱护理,凿榫接合,塔的心脏和塔壁的应力连结的依赖形成一体,大大提高塔的牢固性。塔壁上雕刻的花岗岩加工,纵横交错的粘接准确计算建筑商小心。坚实的基础,安排在符合力学原理,重量超过万吨的建筑已经看到了700多年的风,霜,雨,巍然不动的坚实塔心。氏8.0级大地震,公元1604年,是不可动摇的,移动的基础。
石塔不仅非常强劲和优雅的风格。塔檐的弧形伸展,燕郊高桥塔凌空飞之势,似乎光。每个层被设置在每个四门和四个在层壁龛和可互换的。通过这种方式,平均分散的重力,和塔的外观可以是更加生动和美丽。在每层楼塔檐角各系铜二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时,都铎声叮咚,甜美可人的。前八名链连接八个翘角与制动顶部,它是宏伟的,紫色的晃动。每一层塔壁刻有16浮雕,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有80个雕像徐凌,如健康。刀细腻,流畅的线条和复杂的。东塔完成了1997年的候选人为全国四大名塔邮票。
西塔名仁寿塔。贞明3年(917年),五代梁,王泉州由福州泛海运木材建造此塔,无量寿塔年初。北至治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被毁,多次重修,前,后,容易木砖,Songshao的假戏第一年的第一年(公元1228年至1237年)自证书”易大师砖当石头,东塔前建几十年。西座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是相同的。只有男人需要的观音和猴行者浮雕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为游客和学者。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中国古老的石结构的建筑瑰宝。的尖顶建筑的大小,形状和技能,你可以把它的精致。它充分体现了在宋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领导者,不仅在中国石塔是第二个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它的鼎盛时期,中世纪的泉州交通的空前的繁荣和社会的象征,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现在,东欧和,塔影雕塑已成为礼品客人城市的最高级领导人的珍贵礼物。因此,我们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的泉州人的骄傲,海外中国和台湾同胞的视觉乡阴影。即使不泉州,人们常常会说:每个人都应该“站如塔躺着像洛阳桥,有形的东西,在他们的心目中塔重量的东西。
五、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是什么?
泉州开元寺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其中东塔在1994年被列为“中国古塔”邮票四图案之一。只要在泉州古城之内,远远望去,都能看见这两座石塔,人们一般称之为“泉州双塔”。
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第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内最有名的是它的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它们高40多米,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
泉州的开元寺始建于唐初的公元686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寺。据说最初叫做莲花寺,因为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于是在自己家的桑园建起这座寺庙。后来又屡次改名,曾经叫过兴教寺、龙兴寺等。现在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修建的,保留着福建传统建筑风格。这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特别是寺内有两座古塔,分别叫做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为东西双塔。这两座石塔均为宋代重建,其中镇国塔高约48米,仁寿塔高约44米,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
六、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是什么?
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是开元寺中的东西塔。
东西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和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
泉州开元寺双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内东西两侧,二塔相距约200米。东侧的叫镇国塔,俗称东塔;西侧的叫仁寿塔,俗称西塔。双塔均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巍峨壮丽,为石塔建筑的珍品。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木塔,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公元1238-1250年)重建,改为石塔。
该塔高48.24米,是一座纯用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全塔造型宏伟壮丽,石雕工艺精湛古朴。
壁上所雕的80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须弥座束腰部嵌有39幅释迦成佛连续故事图像,每幅主题集中,人物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
西塔介绍
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改建为石塔。西塔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西塔第四层东北壁的一尊猴行者的浮雕引起国内外游人、学者的兴趣与关注。这尊猴行者身穿直缀,头戴金箍,项悬数珠,腰挂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手握鬼头刀,右肩背一尊小佛像,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相似,但西塔建造比《西游记》早300年。
因此中国一些学者及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中野美代子都提出“孙悟空出生在福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