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风俗有哪些?

宁波的风俗有舞狮,赛龙舟等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生日,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宁波人又把这一也称为祭灶夜,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

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宁波的民俗

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队,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

城乡赛龙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举行,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

冬至吃番薯汤果,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宁波有名的三个文化

有:

1、甬剧

甬剧,浙江宁波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声腔属于滩簧。1938年后,这一戏曲剧种正式被人称为“甬剧”或“改良甬剧”。

甬剧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善于表达真实、含蓄的情感。甬剧经历了演清装戏、西装旗袍戏的过程,擅长演现代戏,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

2、姚剧

姚剧,浙江省余姚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姚剧是流行在余姚、慈溪、宁波、舟山、上虞、绍一带的戏曲剧种。它是在民间歌舞“马灯”、“旱船”、“采茶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初为近于说唱的“对子戏”,在余姚一带称作“灯戏”或“灯班”。由于姚剧语言通俗、流利清晰,唱腔近于口语,往往一、二十句唱词顺而歌,一气呵成,运腔自然,犹如鸟语,故有“鹦歌班”之称。

3、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是浙江省宁海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宁海平调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宁波附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宁海平调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

4、四明南词

四明南词俗称“四明文书”、“宁波文书”,是浙江省地方传统曲艺之一。

四明南词是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早期为按生、旦、净、末等分角色演唱,后发展为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词为七字句,传统书目均为长篇,代表曲目有《珍珠塔》、《玉蜻蜓》、《双剪发》等三十余部。

宁波地方民俗

祈盼吉祥话春节

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生日,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宁波人又把这一也称为“祭灶夜”。其实,“祭灶果”是宁波特有的,它是由冻米糖、脚骨糖、红球、白球、麻球、油果等混合而成。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大人就把厨房大灶上神龛里的灶君菩萨请下来,连同一匹“灶马”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然后,马上把“祭灶果”分给孩子们吃。祭灶,按老百姓的说法是要灶君菩萨上天宫后,对玉帝“多说好话”,以求“来年下界降吉祥”。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谢年”。“谢年”是表示宁波人对大自然的年终感恩,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盼。“谢年”也叫“谢年羹饭”。一般人家用五个祭盘。祭盘是红色的圆形木盘,比洗脸盆略小,也浅一些。祭盘上的祭品,中间一盘是一只猪头,称为“利市”,是吉利的意思。办不到猪头的用一刀肋条肉代替。另一盘是一只大公鸡,或者是两只较小的公鸡,但母鸡是不用的。以上两盘是熟食,其余三盘是生料:一盘是两条鲢鱼,象征岁岁有鱼(余);一盘是蚶子,象征对本对利;最后一盘是年糕,象征生活年年高,年糕三四条一排,纵横交错地叠起来。桌前摆放香炉和烛台,还放年糕粉做成的“元宝”。桌的四周放酒杯和筷子。整个桌面摆得满满当当的。

正月初一为春节。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次、次、次”的哑炮,则表示不吉,立即补放一个。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实则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拜年一般是从家里开始,然后是亲属。一般先至亲后远亲,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先拜近亲后拜远亲。说起拜年,宁波人有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十分有趣那就是:“拜岁拜嘴巴,猪油汤团烫下巴”。

火树银花话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

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

上灯夜,宁波人兴吃芦穄汤果。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煌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镇海兴吃“丫头羹”,类似现在的百果羹。据说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镇海后大街有一大户人家,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都出去观灯了,留下丫头们在家。大约是主人们兴致很高,到了半夜还没回家。丫头们又困又饿,主人没回家都不敢上床睡觉,于是丫头们就在厨房里找东西吃。结果东找西翻,倒是找出来不少东西,什么枣子呀、花生呀、银耳呀、莲子呀、还有各式水果……丫头们将这些都一股脑儿放到锅里煮,差不多了,又放入了用过年吃剩的糯米粉搓成的圆子、放入甜酒酿、放入白糖,再打上蛋花,起锅时还撒上了桂花。正当丫头们要品尝时,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回来了,一进门,个个都喊饿了,要点吃的。丫头们马上端上刚煮好的什锦甜羹让主人们享用。吃过后大家都夸这什锦甜羹味道不错,问,叫什么名称?丫头们却对答不上来。老爷说:“那就叫‘丫头羹’吧!”这样,元宵节吃“丫头羹”就慢慢从后大街流传开来。后竞相仿效,遂相沿成习。

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奉为厕姑,宁波人俗叫“屙缸姑娘”。因此,迎祭紫姑也称“请屙缸姑娘”。

缅怀逝者话清明

宁波清明的民俗强调的是,以“感恩故人、催护新生”为主旨,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多归故里上坟。

宁波人认为:上坟,主要是一种精神安慰,不仅仅对生者,也是对逝者的;清明祭祀为的是“慎终追远”。“慎终”就是认真地为父辈或祖辈办丧事;“追远”就是举行祭祀活动,追念有功德的先祖,体现了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宁波人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麻糍要切成菱形。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

龙舟竞渡话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

相传是日为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为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竞相营救屈原。

宁波民俗,是日姑娘们,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色彩的香袋,内塞棉花掺入香粉,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

宁波的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

端午节各家均裹粽子,宁波人的习俗,是裹四角形的碱水粽,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壳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另外,端午宁波民俗还有“端午担”。就是这天女婿多备“端午担”,礼送岳父母家。“端午担”,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说越叫越发,称“吭吭鹅”。

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宁波过端午的另一民俗,就是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是日,用雄黄在婴孩额上写上“王”字(示兽中之王),有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谓“年年端午五月五,剥过粽子做布虎”。与别地稍异者,宁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态各异,尚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

八月十六话中秋

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国皆然,是个大节,唯宁波兴十六日为中秋。

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的来由,有多种版本。其中一种传说是八月十六为越王勾践母亲的生日。现慈城西南有一古城句章,越王勾践母亲当时长居此地。每到八月十六,越王都会陪母亲过生日。过生日的内容不是大摆酒席,莺歌燕舞,而是越王母亲对儿子的过失先进行教诲,之后母子一同赏月。此事一经传开,当地都把八月十六作为聆听母亲教诲,陪长辈赏月的慈孝日子。直至今日,已近两千年了。据《慈溪县志·岁时记》中记载:“越王母以八月十六生,顾四明以十六日为中秋。”

中秋以吃月饼示团圆,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晶月饼别具风味。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子为时新佳肴,俗称“鸭扑芋”。民间有吃“鸭子芋艿”、水拖糕等习俗。

爬山登高话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利用谐音的国家,九九的谐音为“久久”。这样一来,重阳又有了“长久”、“祈求健康长寿”之意。因此,宁波人在重阳节历来要对那些长寿的老人表示尊重与庆贺。

至于重阳节的活动,有一首民谣把重阳节的活动概括得一清二楚:“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吃重阳糕的习俗,有谓糕与高谐音,寓登高意。登高,在山区很容易办到,但在宁波有许多平原地区,无山可攀,吃重阳糕正好满足了平原地区人民登高的心理要求。平原地区的人以及因种种原因无法登高的人,通过糕借用了高的含义,这样吃重阳糕就成了登高的另一种表达。

最后,借人类学家的话结束本文。人类学家早就明确地向我们指出,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的形态;若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决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

宁波的习俗和特产

1、宁波习俗

宁波地处浙江东部,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

八月十六中秋节:中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当时,其任宰相之职,每逢中秋节便回家陪其母过中秋节,有年中秋节因朝中有事,故不能及时赶回,而家中人也深信其会回来过节,等到第二天,即八月十六那天,史浩果然赶了回来,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份孝心,故选择在八月十六过中秋节。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庙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

舞狮: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队,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狮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以表演"抢五灯"为最精彩,即在场地中间、四角各置一盏灯,狂舞狮子在中间嬉打、咬打、抢灯等动作,四周围观群众。

赛龙舟:城乡赛龙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举行,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除举行庙会外,赛龙舟可增加节日娱乐气氛。当比赛开始时,划船人员头高高地昂起,一人站立于龙舟前身敲锣指挥,服装与龙舟同色,一声鞭炮响,龙舟齐发,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甚为热闹,先到终点者为胜。宁波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后山伯为县令,勤政爱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乡。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现宁波西乡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庙。宁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谚语。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冬至吃番薯汤果: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2、宁波特产

①宁波汤圆  

汤圆原名元宵,是宁波著名的汉族小吃之一,也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春节、元宵节节日食俗。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宁波汤团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因而享誉海内外。

旧时候,汤团一般只能在春节期间方能吃到,平时民间很少制作,宁波有一首儿歌这样唱叫“拜岁拜嘴巴,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嘴巴”。与大多数中国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象征家人团圆,也象征生活圆满幸福。一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总爱吃碗汤团以寄托思乡之情。

现在,“宁波汤圆”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名声在外。

②慈城年糕

慈城年糕也是最能体现宁波纯白之美的代表之一。慈城的年糕,至今保留着上千年的生产工艺,柔滑细腻。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已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慈城年糕是由优质粳米制成的糕点,是宁波市传统的名优特产品。

③前童三宝  

前童古镇赫赫有名的前童三宝,指的是老豆腐、空心豆腐和香干,可荤可素,各有各的美味,历史上更曾被作为贡品。

宁波民俗文化有哪些?

象山海鲜、奉化芋艿头、奉化年糕、宁波汤团、奉化水蜜桃、奉化千层饼、奉化尚田草莓、慈溪余姚杨梅、三北豆酥糖、宁波草席、河姆渡茭白

宁波十大名菜:冰糖甲鱼、苔菜拖黄鱼、腐皮包黄鱼、网油包鹅肝、锅烧河鳗、黄鱼海参、宁(甬)式鳝鱼、火踵全鸡、苔菜小方块、雪菜大黄鱼’

宁波十大名点:猪油汤团、龙凤金团、水晶油包、豆沙八宝饭、猪油洋酥块、三丝宴面、鲜肉小笼包子、烧卖、鲜肉馄饨、酒酿圆子等。

都很有名的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第一大湖东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童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的文化是什么

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建于北宋的江南第一楼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始建于汉晋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代表的青瓷文化,是宁波独特的文化。

另外,还有以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他山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及以著名商帮“宁波帮”为代表的儒商文化,还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海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等,构成了内容极为丰富又极具个性的宁波地域文化。

扩展资料:

宁波的浙东文化。

宁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以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全祖望等学术大师为代表的明清浙东学术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浙东学术文化及其所具有的原创性思维、经世致用、博纳兼容、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成就之一,是学术大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全祖望等文化巨匠的思想成果,在明清时期曾对宁波的社会发展起过巨大促进作用,在近现代特别是当代对宁波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

参考资料:凤凰网-传承浙东文化 弘扬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