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二必修5语文第三课边城中的民俗风情及其突出的民俗民风特点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
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的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彩。
文化内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
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二、赏析边城的民俗美,急需。
《边城》(节选)中民俗风习的描绘不仅富有浓郁的湘西地方情调,还推动节选部分情节的发展,真实鲜活地体现着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取材于湘川黔交界的边地小城茶峒,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触叙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散文化的叙事语言,生活化的人物对话,世外桃源般的边地美景,古朴淳厚的民风,寄寓作者“爱”与“美”理想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使得小说灵气四溢,美丽动人,宛如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 《边城》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边城》(节选)对湘西的民俗风习的细致描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读过《边城》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描写的各种湘西风俗所吸引:端午节穿新衣、喝雄黄酒、看龙舟竞赛和赛后水中捉鸭子,中秋节青年男女对歌传情,新年锣鼓喧阗、舞狮子龙灯、燃烟花爆竹,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热闹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绚丽神奇的风俗画面,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给《边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将文中边地民俗的描绘仅仅理解成是为了展示湘西的民族、地域情调,而忽略了民俗自身蕴含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三、边城中所呈现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边城》中所呈现的民俗风情有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婚嫁民俗。
1、饮食民俗
沈从文在《边城》中提到翠翠喜欢用蒜苗泡在米汤里做酸蒜苗;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尖角粽子,就连结婚用的礼品中也少不了一坛酒、一盒糍粑。由这些可见,湘西人喜欢吃糯食、酸辣食品、鱼类,喜欢喝甜酒、烧酒。
2、服饰民俗
沈从文在《边城》中主要描写了中年妇人喜穿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做事时在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她们平日里孵一窠小鸡,养两只猪也是为了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其他回来。
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逢上过节出门,总在脸上涂上两饼红色,穿上不甚称身的新衣,脚下穿一双尖尖头新油过的皮钉鞋,遇上家里稍有钱的,手上还会戴上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
3、建筑民俗
边城人家的住房文中描写到吊脚楼建筑,边城多雨水,气候湿润,而边城里面多山,所以建房子时总会出现余地有限,这样修建吊脚楼既能够省地还能够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外形也很美观,所以很受边城人们的喜爱。
4、交通民俗
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茶峒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5、婚姻民俗
在《边城》中翠翠与老二的爱情是从歌开始的。湘西男女喜爱的是通过带有民族特色的以歌为媒,也就是走马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