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有哪些

(一)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及创业奖补政策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发展产业和创业的分别给予奖补,每户不超过2000元封顶。

(1)新发展楠竹、雷竹、油茶、茶叶,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规模达到2亩以上的,楠竹按500元/亩奖补,雷竹按800元/亩奖补,油茶按600元/亩奖补,茶叶按1000元/亩奖补,花卉、水果按300元/亩奖补.每户不超过2000元。对达到乡村振兴奖补标准的贫困户在享受乡村振兴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2万元奖励。

(2)新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按照其实际投入不少于6000元以上的,每户给予2000元奖补。

(3)新发展畜禽养殖业的:养牛达到1头或养羊5只以上,每户奖补2000元;发展鸡、鸭、鹅等家禽达到50羽以上的,按照每只10元奖补,每户不超过2000元;养猪达到2头及以上的,每户奖补2000元。

(4)新发展水产养殖业达到2亩以上的,按照每亩500元奖补,每户不超过2000元。

(5)新养蜂达到10箱以上,按照每箱40元奖补,每户不超过2000元。

(6)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单一品种面积达到3亩以上,按照每亩200元奖补,每户不超过2000元。

(7)创业奖补:2020年新发展农家乐、农家超市、发展电商网点产业的,正常经营半年以上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的,每户2000元奖补。

(8)特殊情况实行一户一策、一事一议给予奖补。

(二)市场主体扶贫政策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采取土地流转、牲畜托养、推进技术、新产品推广、农产品加工、运输、产业合作联盟、农产品销售对接、吸纳贫困户入股、实施订单农业带动贫困户创业和吸纳贫困人员就业等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连接机制。种植业规模达到100亩以上(其他产业规模按实际情况确定)稳定带动贫困户5人以上且每人每年增收达到1万元以上的,每吸纳一人按2000元计发补贴给新型经营主体,每个新型经营主体不超过5万元。并开展扶贫新型经营主体突出贡献奖的评选活动,通过综合考评来进行评比,评选前10名的每个新型主体奖励5万元。

脱贫政策:

一、脱贫建档立卡人员也是属于贫困户可以继续享受扶贫政策。享受的政策和未脱贫户基本一样,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扶贫管理中的动态管理标志。2、脱贫后要有巩固升级阶段,需要政策继续帮助,直到达到稳定脱贫状态,达到小康水平。三、脱贫后因病.因学.因残.因事故等也可以做返贫回退,但要重新按照贫困户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识别。《“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一是产业发展脱贫,主要包括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提出了13项产业扶贫工程或具体措施; 二是转移就业脱贫,主要从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和促进转移就业等方面,提出了6项就业扶贫行动; 三是易地搬迁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四是教育扶贫,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措施,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逐步消除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是健康扶贫,主要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六是生态保护扶贫,主要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11项重大生态扶贫工程和4项生态保护补偿方式,使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脱贫;

扶贫政策有哪些项目

1、产业发展脱贫,主要包括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提出了13项产业扶贫工程或具体措施;

2、转移就业脱贫,主要从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和促进转移就业等方面,提出了6项就业扶贫行动;

3、易地搬迁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4、教育扶贫,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措施,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逐步消除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5、健康扶贫,主要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6、生态保护扶贫,主要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11项重大生态扶贫工程和4项生态保护补偿方式,使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脱贫;

7、兜底保障,主要从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障、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保障兜底措施,通过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脱贫问题;

8、社会扶贫,主要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军队帮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和要求。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特色产业脱贫政策包括( )

特色产业脱贫政策包括扶持贫困人口参与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央企、民企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资金。

产业扶贫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1-1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扶贫政策有哪些

扶贫政策有:

1、产业扶贫;

2、就业创业扶贫;

3、健康扶贫;

4、教育扶贫;

5、危房改造扶贫;

6、残疾人扶贫。

扶贫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

2、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3、把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八十五条

国家扶持贫困地区改善经济发展条件,帮助进行经济开发。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关于扶持贫困地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并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组织贫困地区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合理使用扶贫资金,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引导贫困地区的农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扶贫开发应当坚持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