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街书会——千年盛会不散的书场

马街原名马渡店,位于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一过,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一路而来,在应河河畔宽阔的旷野上,以地作台,以天为幕,摆起书摊,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古唱今。尤其以正月十三为其高潮,是会的正日。故又称“正月十三马街书会”或“十三马街书会”。书会期间,方圆百里,每年都有数十万人身着新装,喜气洋洋赶来,尽情享受着说书带来的乐趣,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犹如惠风细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听书人的灵魂。河南坠子、大调曲子、道情、琴书等数十个曲种的艺人跨省跃县来到这里,尽情挥洒跳荡的音符。有人称这里: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更有诗曰:“鼓子声声走雷喧,琴声悠悠流细涓。大调坠子传神韵,唱醉听客马街前。”

关于马街书会的渊源,正史里没有记载,传说却多达10余种。而以“悼师说”即各地艺人为悼念正月十三仙逝、德高望重的马街三弦艺人马德平而每年前来演出聚会的说法最为通行。应河火神庙正月十三,在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召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如此庞大规模的书会,千百年来,每年这一天,神奇地集结少则数万,多则十数万众的民间集会,以说唱文艺为主体,以说书艺人为核心,广涉区域多达五、六个省分,甚至影响到全国及海外,实属罕见。它的起源不仅有“十说”,更有马紫晨的“道情艺人”抗金和唐朝火神庙派道人洛阳汇演之说。

史书记载中,有唐朝皇帝对道教乐曲的重视和喜爱。道调不仅是宫廷乐曲,也是全国各地道观庙祠的普遍乐曲。应河火神庙原名通仙观,不但敬火神,同时也奉侍老子圣象,属于皇家祠庙,在此教练出《乐歌十章》奉献给唐朝皇帝,收到唐玄宗奖赏与封赐,是历代火神庙道士及说书艺人们的自豪和荣耀。

从多种说法中,发现马街书会与道教、道情有着隐隐约约的联系,马街书会的形成与发展,并深得广大民众之心,与道教不无关联,那时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崇圣拜祖思想意识和传统习俗,无论有庙无庙、有神无神,说书艺人们都能以崇敬的心态,年年前来朝拜这块神奇的艺术圣地。

马街书会作国家级非遗项目,涉及多项民俗活动,有祭火神、对戏、拜师收徒、艺人接街主、亮书、写书、书状元评选、唱愿书等。每年正月初七,就开始了火神祭拜,之后就是对戏、艺人接待等,“亮书”是指艺人在集会上说唱表演,展示才能;观众约请艺人到自家演出,则称为“写书”。附近的人们前来马街书会,除了看热闹,主要是到会上“写书”。人们到处游转听唱,仔细品评,遇到自己中意的唱家,就和演出者讨价还价,一经谈妥价钱,就把艺人接走。按照惯例,演艺水平高、书价卖得最高的艺人,被称为当年的“书状元”。艺人成为“书状元”后往往会闻名遐迩。前来“写书”的观众目的很多,有的是祈福庆贺,有的是酬神“还愿”,更有的是娶亲嫁女、孩子考上学、牲口生了小仔、生意赚了钱等等,都要以“写书”来庆贺。

马街书会除了进行曲艺贸易,还有物资交易、跑马耍猴、放风筝、踢毽子以及烧香还愿等,各种民间民俗事象融汇一处,像海一样展现着无限的民俗事象。

2022年,因为疫情,马街书会改为线上举办,从1月10日(农历辛丑年腊月初八)开始,在抖音、快手、微博、哔哩哔哩(B站)、微信视频号、“云上宝丰”等网络平台,陆续投放非遗 美食 、拜年视频、艺人亮书、拜师收徒、祭火神、对戏、历届国家级非遗曲艺展演精品回放、第四届传统长篇大书擂台赛、第十七届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展示了马街书会期间的年俗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的过年氛围,使全国观众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感受了浓厚的家乡年味,勾起了文化的乡愁。

“说书状元”古已有之,清代以来,每年马街书会书状元披红戴花,“榜眼”披红不戴花,“探花”奖弦子一把。自1980年马街书会重启书状元评选活动以来,42年间先后评出说书状元34位,没有评榜眼和探花,其中有的是一人多次荣获状元,今年马街书会书状元改为线上评选后,传承了这项古老的民俗,增设了“榜眼”“探花”的荣誉。

马街书会之所以传承千年,生生不息,根本动力在于世世代代曲艺人的坚守,在于马街这块热土的哺育。

马街书会这一独特的曲艺民俗奇观,以她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同时随着马街书会景区成为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多少艺人期待的千年盛会将变成不散的书场。

二、马街书会的曲艺流派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隶属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马街书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

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这就是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俗谓“十三马街会”,是全国民间曲艺艺人的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宝丰县城南10华里以外的马街村举行。这天,来自河南各地及山东、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成百上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马街。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艺人都从四面八方来到了会场。他们一二结伴,三五为组,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扎起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

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三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届时来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

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中国北方有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汉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三、什么是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

“中国十大民俗”之一

传承700年历史的马街书会,发源于豫西伏牛山脉下的一个小集镇--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都会汇聚于此,说书会友、弹唱献艺,素有“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看万卷书”的美称。

据资料介绍,清朝末年,当地规定凡到会艺人都要向火神庙进一枚铜钱作香火钱。书会结束时,人们清理铜钱,共收得铜钱两串七,证明这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位。近年来,马街书会盛况空前,书摊多达七八百个,说书艺人在千人以上。

马街书会网

四、马街书会的介绍

马街书会是一种汉族民间曲艺盛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