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色呢???

客观的说,银川人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悠闲不能说太幸福,但是总能体会到别的城市没有的快乐。如果比起一线二线城市,银川确实是落后。但不能否决银川所具有的现代化。想必听说过“大银川”,这是宏观上的规划。银川人依旧保持他们所具有的生活习性,邻里和睦,自在自由。或者说是政策的优照,宁夏都没有外省某一方面的压力,关注的事情便有所不同。这里回族和汉族交杂居住,普通话和宁夏话难以分清。很容易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关系,尚以保存。银川小吃很多,各地都有,走近某一街道,可以随意选择招牌下的美味。时尚,也是银川的一大特点。至少走出宁夏的人都有如此感慨,银川人的生活质量比较高。当然,银川物价不能说低,听说是除了放假,银川物价还略胜上海一筹。

宁夏历史文化总括范文

向你推荐李东东写的《宁夏赋》

宁夏,祖国西北腹地,民族自治区域。地小物博而山河壮美,回汉共处其风情迥异。历史悠远,沐千载风雨;文化蕴藉,有雄才济济。

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塞北江南,得益黄河赐予。秦皇一统,设郡北地①,斥兵屯垦,兴修水利;汉武两巡,大举移民,引黄相济,成于汉渠。安史乱中,玄宗迁蜀,太子李亨,灵武登基。更有党项英杰元昊,羁縻西北诸部,立国谓西夏,定都兴庆府②。夏之国土,凡两万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元昊以降十代,并雄宋辽金,几近二百年。大宋征夏,虽遣良将名臣,然以多败少,终未奏凯。至蒙古铁骑横扫,元灭西夏,夏地安宁,遂称宁夏。

今我宁夏,虎踞龙蟠。北有贺兰,南有六盘。长忆岳武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怀激烈③;仰止毛泽东,提雄师攀越六盘峰巅,天高云淡。塞下秋来风景异,宁夏自古征战地。长城万里长,宁夏逾千里。沿边设九镇,两镇在夏地。其关其堡其塞其障,记前人征战惨烈辉煌,书今日考古旅游华章。西吉将台堡,当年红军长征会师地,今朝游人寻访红色旅;银川镇北堡,昔日明将戍边屯兵营,今为遐迩闻名影视城。

今我宁夏,塞北江南。北原染绿,南山雄险。天下黄河富宁夏,祖先遗泽两千年。西北大漠孤烟,春风不度;宁夏草肥水美,稻香果甜。前辈黄河车水,白马拉缰④,后人高峡筑坝,临波徜徉。最叹银川平原,独拥大湖千顷,西有贺兰屏障,东赖黄河滋养。阡陌纵横间,白杨参天;河湖湿地中,芦苇成荡。宁夏有五宝,红黄蓝白黑。红为枸杞子,黄为甘草药,蓝为贺兰石,白为滩羊皮,黑为太西煤。近年深度开发,大作增值文章,生态环保产业,思之前途无量。

今我宁夏,地灵人杰。前有俊彦,后有栋梁。廿世纪,抗日英烈抛颅洒血拯民族危亡;新千年,市场卫士肝脑涂地护家园安康⑤。建设者,前仆后继五十春秋,赢来塞上锦天绣地;文化人,各领风骚诗文书画,高歌时代华彩乐章。宁夏虽小不自小,小而要办大文化。君可见,西夏文化神秘,黄河文明古老,回乡风情浓郁,移民观念开放。前有《牧马人》扬鞭奋蹄,后有“三棵树”植根沃壤。君可见,塞北代有才人出,风流不让东南方。戏剧才戴梅花冠,文学又摘鲁迅奖。更有大篷车下乡送戏十八载,襟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今我宁夏,奋起登攀。富民兴邦,志存高远。宁夏有其志,建设大银川。上承古人,不废千年夏都盛名;下惠子孙,更筑现代高原湖城。宁夏有其志,改变西海固。西海固世代苍凉农家不舍故土,新思路城市战略拉动乡村致富。放眼宁夏从头越,放眼宁夏路正长。君可见清真寺泱泱数千,风格别样;君可见商住楼拔地而起,遍布城乡。君可闻回乡花儿百年,蜂飞蝶舞;君可闻汉地秦腔千载,激越高亢。宁夏远处江湖心怀庙堂,宁夏偏居内陆眼观八方。深化改革,觉今是而昨非;扩大开放,知来者之可追。更历春秋五度,西部崛起,宁夏腾飞。(李东东)

①秦朝在今宁夏南部设北地郡。

②兴庆府,即今银川市。

③岳飞为抒发平定边患壮志而作《满江红》,使贺兰山名扬天下。

④汉武帝时在今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黄河转弯处兴修的一种水利工程,类似四川都江堰。

⑤宁夏灵武市工商管理干部胡学勤,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今年6月在与贩运土炼油的不法分子斗争中,壮烈牺牲。(载2002.9.21《人民日报》)

附言:

2002年秋,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东东以在宁夏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创作了《宁夏赋》。文章咏赞宁夏悠远的历史、美丽的山河、神秘的文化、独特的风情,抒发今日宁夏人创业的激情,寄托宁夏人对辉煌未来的憧憬,才思飞扬,笔力雄健。文章问世,有力促进了宁夏对外宣传,提高了宁夏的美誉度。宁夏书画名家曾杏绯、胡介文、田兵等也纷纷以此为题,或泼墨、或书写,抒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2006-5-7 20:33 回复

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新石器时代的塞上文化

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新石器时代的塞上文化

随着岁月的慢慢流逝,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学会了用新的磨制方法制造生产工具和部分生活用具,还发明了烧制陶器的技术。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是两项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明,它们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即考古学上所称为的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境内活动的史前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是距今八千到七千年前,延续年代为四千到三千年。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顺次经历了两个先后发展的社会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生产关系逐渐走向瓦解,人类社会就随之进入奴隶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宁夏境内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数量很多,它们主要归类为三大类型:一是南部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二是黄河沿岸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遗存;三是南部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

“马家窑文化”。它是一种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的母系社会时期文化遗存,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固原县和隆德县等地的“马家窑文化”存在的年代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历时达千年之久。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当时的人们能制造外表绘有精致美丽花纹的具有多种用途的不同陶器,如瓶、罐和盆等,这种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风格。隆德县凤岭出土的彩陶瓶装饰纹图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很有艺术想象力。其制作方法也较新颖,先在陶器表面涂一层橙黄色陶衣,尔后用赤铁矿或氧化锰做的颜料精心描绘出动植物图案。再将陶胚装窑并用摄氏一千度左右的高温焙烧,其表面涂绘的赤铁矿或氧化锰颜料就会还原成为黑色或红色彩图,使陶器变为历数千年而不脱落颜色的彩陶。这一成就突出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烧窑与制陶技术。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原始居民们还不会凿井取水。他们在河流两岸的高地上建造起简单住房,在阳光充足的原野上翻耕土地,种植粮食。他们用石 、石斧等工具劳动,这些工具都通体磨制得十分精巧,刃部锐利,有利于种植谷物。狩猎仍然是当时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一个补充手段。凤岭出土的石器中就有一件磨制的石矛头,长十余厘米,形状如同现在的梭标,顶尖和两侧均十分锋利,是狩猎的良好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丰富多彩。在凤岭出土的文物中还有束发用的装饰品骨簪、玉簪等,其中一件骨簪卡达十厘米,上端略大,器身修长,通体光滑,显示出较高的制作工艺。

“细石器文化”是在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它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在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的一些地区也存在此类文化。产生此类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这些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多草原和沙漠,自然条件不宜于发展原始农业,因而史前人类主要从事于游猎和畜牧业。

“细石器文化”遗存在宁夏被发现的地点是散布于沿黄河两岸的地带内,例如中卫、中宁、青铜峡、贺兰、陶乐等地。这种文化最富有特色的标志是,各种制作精致、器形不同的细小石器,其制作技术的精巧令今日的考古学家们也瞠目咋舌。陶乐县高仁镇出土了两种箭头。一种是用燧石做成,凹底三角形,仅高一点五厘米,两面均用间接压剥法加工,锋尖锐利。另一种为长边三角形,底端两侧各有一个凹槽,可以嵌入箭杆。还有锋利的石叶,能装入骨柄或木柄的槽中当作小刀刃使用。这些细小石器显然是人们从事狩猎活动时所用的好武器。另外也出土了一些石磨盘、磨棒和石斧等工具,它们是用来研磨草籽或谷物的,表明采集活动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文化的居民建造的房屋也很有特点,如贺兰县暖泉遗址的房屋是个单间,浅地穴式,略成方形,边长三米左右不等。朝东有一狭长门道。正对门道的房址中心设有一个取暖、照明和烧烤食物用的圆形“火膛”,“火膛”的后壁旁放一个保存火种的红色夹砂圆底罐,还有一副磨盘和磨棒。从形式看,这个遗址和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遗址房迹相似,它说明宁夏“细石器文化”时期从事畜牧的居民很早便和中原地区从事农业的居民有着交流往来。在中卫县发现的十多处细石器文化遗址内均有大量彩陶出现,其制造陶器的方法很接近农业居民的方式,反映出畜牧居民和农业居民之间的技术交流是很广泛的。

“齐家文化”是我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人类史前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宁夏分布的地区较广,在今固原、隆德、西吉和海原等县都有发现,是农业居民的一种原始文化,其开始年代为距今四千年前左右,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

在“齐家文化”时期,史前居民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有的地方的居民遗址分布得很密集,几乎和现在的村落一样。那时居民的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是生活用具中却已出现了少量的红铜制品,这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特征。在农业生产中,居民们经常使用的仍然是石斧,不过它们的磨制比以前更加精致,更加适合于挖掘和砍伐树木。一些遗址中还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收割谷物的磨制石刀,也有的石刀背面有圆穿孔,便于人们携带和使用。陶器的制作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出现了用转速较慢的陶轮来制造的陶器。陶器的焙烧工艺中还出现了焙烧后期密封窑口的技术,它能通过改变烧窑后期的窑内气温达到调节陶器色调的目的,这种技术对中国瓷器独特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陶器的种类也更加多种多样,以罐来说,就以双大耳罐为“齐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宁夏南部地区出土的双耳罐、单把鬲等陶器,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一些陶器相当近似,这表明两地的原始居民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西吉县兴隆出土了一件陶鬲,它的上部似罐,下部有三个叉开的袋形空心足,即可以使陶鬲放置稳定牢固,又可以增加容积和增大与火接触的面积,造型美观且科学适用,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很有特色的一种陶器。

固原县河川等地的半地穴式“齐家文化”房屋遗址也表现出来很鲜明的特色。有一种前后两室,中间用过道相连的套间房子,适于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居住。有的房子地面铺有一层光滑而坚硬的“白灰”,既光洁又可防潮。在房屋周围还发现有各种窖穴,一些窖穴的底部和四壁用红胶泥涂抹打光,以防止储藏窖内的粮食受潮而霉烂,这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

“齐家文化”居民的社会组织是以父系为血缘纽带的,同一父系氏族的成员,死后往往埋葬在同一氏族的公共墓地里。固原和西吉县等地发掘的齐家文化墓葬的随葬品已经有明显的数量和质量的悬殊。固原县店河一地同时发掘了五座墓葬,其中一座出土了随葬陶器三十六件和数百枚饰珠及嵌绿松石的坠饰,而另一座则只随葬了石斧、石 和粗陶罐各一件,这表明同一氏族成员生前占有的生活用品的多寡已有很大不同,反映出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现象已经发生。原始社会就在这种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中逐渐趋向瓦解,奴隶制也就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

宁夏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简称宁,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编辑本段宁夏概况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 宁夏,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 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宁夏是宇宙面积最大的省区,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 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 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在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划分上,宁夏位于中部重点开发区的西缘或西部待开发区的东缘,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矿产开发区的组成部分,

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地段,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