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的文化渊源?
在华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承伏羲――女娲之习尚,五千年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与祖辈传承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承载了先民的哲学、美学、民族史学诸多的文化内涵。其中民俗文化更是中华炎黄子孙的精神基础,还是一首颂扬农耕文化的脍炙人口的赞歌。陕西因为其厚重的历史渊源,其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和深厚,集中展现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底蕴,蕴涵着黄土地粗犷豪放的神韵。
陕西的民俗文化在民间有着十分广阔和厚重的群众基础,民间蕴藏着鲜活而丰富的内容。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呼唤着我们民族、民俗文化的腾飞和发展,有众多的民间艺人渴盼这些民族的精华能够走向世界;专家、学者、企业家们也都期待着他们能够一展身手,使这一古老纯朴的民族民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重振雄风,得以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这些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活跃在民间,活跃在基层。陕西民俗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就是要从深闺中把她们请出来,撩起大红的盖头,露出俊俏的脸庞,让她们在当今的舞台上一展风采。使她们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使我们的民俗文化宝贵遗产薪火传承、经久不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 陕西民俗文化艺术节的盛况
由于是陕西省首次举办这样的节日,由于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再加上民间各界的大力响应,其规模之大、形式之新、参与之广,必然将会产生极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她所营造的祥和、欢乐和喜庆的气氛,将是建国五十五年来各类其他的社会文化活动所不可比拟的。这一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将为参与的企业打造绚烂夺目的企业形象,将为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张扬企业品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企业将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一起走出三秦,遍及中国,饮誉世界。
★ 艺术节主题、特性、宗旨、目的、效果
主题:欢乐、文明 、祥和、健康
特性:地域代表性、民族独特性、传统深厚性、群众广泛性
宗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三秦风采、增强企业活力、振奋民族精神
目的:挖掘、保护、展示、发展
效果:繁荣文艺嘉年华 民俗文化展风采
打造品牌走出去 企业形象树起来
★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陕西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文化艺术报社
协办媒体:陕西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西安晚报、西安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等三十多家媒体
支持媒体: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报、新浪网、中国娱浪网、慧聪网、文化艺术报网、天人网络、中国西安在
线、西安网讯、古城热线、陕西省政府信息网。
荣誉顾问:张保庆 (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
杨永茂 (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
马中平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潘连生 (陕西省副省长)
安启元 (原陕西省政协主席)
牟玲生 (原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
董继昌 (原陕西省委副书记)
艺术顾问:李若冰 (陕西省文联主席)
冀玉锁 (原陕西省检察院检察长)
任贤良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局局长)
秦天行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
尹维祖 (陕西省记协主席)
陈忠实 (陕西省作协主席)
孙豹隐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
肖云儒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贺 艺 (陕西省音协主席)
李开方 (陕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方鄂秦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钟明善 (中国书协副主席)
刘文西 (原中国美协副主席)
杨晓阳(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
贾平凹 (西安市文联主席)
赵季平 (中国音协副主席、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
王新民 (西安市出版局局长)
李秋实 (西安市广电局局长)
张书省 (陕西电视台副台长)
邹宗绪 (陕西省美协副主席)
二、陕西特色文化
陕西特色文化
陕西特色文化,我们生活的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对于不同地方的习俗也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的,以下了解陕西特色文化。
陕西特色文化1
陕西历史文化悠久,具体特色文化如下:
1、陕西方言
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语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体语感看,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是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以北除定边外是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方言区以外的地域是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
2、革命圣地
近代的陕西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历史文物遗存相当丰富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陕西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周到唐朝有14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4、历史名城
陕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汉中。
陕西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黄陵、凤翔、乾县、三原、蒲城、华阴、城固、勉县、府谷、神木、佳县。
扩展资料:
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陕西特色文化2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关中皮影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
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2、社火
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3、面花俗称“花花馍”
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
4、宜君农民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唐、宋几个文化发展热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5、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西特色文化3
陕西的风俗有哪些?
陕西的风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华阴老腔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
3、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陕西社火脸谱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5、陕北秧歌
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