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二、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

三、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四、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乐谱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参考资料:

中国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度百科-滩头年画

百度百科-江永女书

百度百科-南京云锦

百度百科-西安古乐

百度百科-南音

二、历史城区的景观风貌属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吗

历史城区的景观风貌属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三、如何将历史、文化与景观结合?

文化价值和救援的历史城镇的意义一村(一)历史的村庄,在形式的一个小镇,你需要几百年,和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农村文化需要历史较长时期具有形成。长沙各种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和小道,村庄,池塘,丘陵,寺庙,溪流,小桥,和宽敞的晒谷场上并排等,构成了长沙市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再加上背后包含有形文化价值观和固有的,我们祖先的血液长沙群体得到凝结在精神上陶冶的概念,这些物质形成独具地方特色。这一不断增长的缺乏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沙今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农村背景下长沙,或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或同村的面积空间合并,给静态和动态效果,从而形成融合自然和历史环境紧密结合的自然和文化历史,其值不能测量并用来表示确切的语言和数量。随着日月的推移,这种文化意义的价值会越来越大。上下文是历史的延续。散落在广大农村和城镇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是我们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宝藏,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源头。在农村小城镇,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珍品,让他们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国际社会为保护村镇去关注,作为一个镇的任何历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的历史背景,是人类一切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只负责保护和延续这些背景下,没有自己的权利受损和中断。各组成部分的背景下:传统和独特的建筑,图案块,村庄,见证了历史事件和地点及其他物体的数字,甚至树木,岩石和各种习俗有显着特征等都是运营商的历史背景下,即使你的破城墙遗址,残缺,仍可以通过合理手段,使他们奇迹般的,发出诱人的光彩。无数的经验教训证明,因为人们不懂得珍惜,许多宝贵的文化传统被中断或正在消亡。当农村小城镇建设,尽可能这些应该曾经存在过挖掘历史,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它,以弥补以前的过失或缺陷。他们不仅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一是提供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建设宝贵经验的基础;第二,民族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提供最好的实物标本和历史教科书的目的;第三,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B)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以保护历史景观保护的关键历史文化名镇历史风貌。从20世纪60年代初,保护理论的历史风貌深化写进国际宪章历史的保存保护的内容。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征的保护的建议”的风貌保护是:“保存并在可能情况下修复无论是天然或人工,文化或艺术价值,或构成对自然,农村和的任何部分城市景观和遗址的典型自然环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1987年发布的”保护历史城镇和宪章市区的,“指出了历史街区式保护的内容和大量:外观建筑(3)随着规模,大小,样式,和建筑可怜的材料,颜色和装饰性的描述,“(一)有很多形状的,并解释了城市的街道; 。关系(二)建筑和绿色开放空间,内部和外部的; (d)本镇和周边的城市环境,包括自然和人工之间的关系;城镇和城市的各种角色(5)早已获得,“并指出:”任何威胁的上述特征的威胁,会破坏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真实性。 “保护对象的历史人物是一个特色景观群,这并不一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或文物,但作为一个整体,这一景观的身体,形象已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地区或一个符号文化;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保护文学和历史研究的目标仍然体现的那种场景,以获得当地的文化认同规划,在过去个人的物质不一定是真实的,但采取的景观“修旧。为“,”建立一个新老“,”异地搬迁“等方式为服务创建的氛围。由于保护和不确定性的风格手段,很多人对多样性”的理解过于简单化的风格“,许多。为“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独一无二”,并在一个问题,而不是在“古董”仅进行保存,从而导致“多元化”和“唯一性”的历史风貌保护的实质的损失是: 1,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保持文化的连续性,文化地理学的是植根于文化传承周围的村庄中观察到的情况下,把握和村庄的第一个异象。没有收到任何谁说教的“保持语境”,“风格协调”,但他们的作品是其中丰富的古代工匠包含“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是受同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和结果自然。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和村庄的全面,“原存”,“修”,“重建”和“新”和“老衬新”新老结合,使中国传统的砖造建筑物等景观风格达到了和谐统一。 2,要保持一个受保护的站点的连续性特点场所连续性的特点,风格的保护手段应予保留,作为地方的标志。这可以是对图像的部分景观的最鲜明的特点,如梨镇陶公庙长门,剧院,大殿等,通常称为标志“里程碑”。地标景,通常是占据空间或与背景形成对比的重要地位,重要的是,人们将参照确认,环境保护保留标记已经是一个共识:门楼塔,如风水,村里的树木,城镇这些类是选择的东西乡村景观的海鲜。位点的特征还可以通过整体形状,空间和形式,用于识别特别重要的特定部位的特定标志。如果铜官镇住宅建材厂镇具有三个独特的陶瓷地砖和瓷砖的形状。该网站的特点,也可以作为靖港街上,沩山密印寺,曼市里仁学校及其他文化。不过,这个功能也需要文化空间和形式来表达。随着巍山镇作为一个特别风景秀丽的地方休息间庙门口和庭院密印大厅,给人的感觉是独特的,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的人会听到佛教音乐的典雅古朴的休息,看到僧人修炼流成侧院,在寺庙香火袅袅炊烟,绿树成荫,大厅,入口,画廊庭院广场前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充满了历史之谜和吸引力。 3,为了保持风格的目的的连续性是保护生命,保持和加强居民和他们住在村庄环境之间的情感纽带。南早川日本学者认为,“维持,保护历史环境的保护,保护人类关系的远古时代。”历史悠久的乡村风貌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庭院中民风淳朴,民俗风情,民间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历史地名等的保护。我们不是作为完整保护主义者来完成这个项目,而是要创造一个有创意,有活力和灵活的环境。该活动的任何历史背景会随时间而变化。我们强调生命的延续,希望的历史环境不会成为文物,但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来开发。 (三)精心塑造独特的历史文化名镇,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和村庄的过程中保护的图像,必须增强文化意识和遗产意识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领导,坚持“保护和第一抢救,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精心塑造的自然和历史环境与时代的小镇图像的局部特征,特征线。 1型历史村落的历史名镇的准确定位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根据区域特色的城镇,历史传统,资源,能力和现代城镇地处组状态的城镇,以确定镇的图像的色调。如果曼城是浏阳市东南镇的中心,虽然在商业,煤炭,食品,烟花爆竹等轻工业,旅游服务等,而这些行业在国内的一些方面实力都没有明显的特色和比较优势,相反的,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秋收起义”,在国内几乎是妇女和儿童上。可见,文家市整形立足于革命文化,位于第一城的形象“镇革命老区。”土瓦镇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高品位的风景名胜区,应设在生态旅游城镇的城市性质的聚会境内。 2,科学根据历史村镇规划编制涉及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的表征,你必须未雨绸缪。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的整体形象,必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文化,城镇和村庄的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综合评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整体的角度来看;坚持以功能性调整,主要是加强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分布函数,突出文化功能;抓好农村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优化;保护村庄的自然环境形象设计的基本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系统的保护和最大限度地山做人工环境结合的有机自然环境,努力实现建设一个控制量,开拓余地为子孙后代保留。保持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必须精心设计,井字形。本地知名建筑和环境特征。 3,历史和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是村里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每个村的发展正面临着历史传统,风格和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都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的现代风格的文化和历史特点的问题相结合,不能切断历史和文化。月朗梨,靖港,铜官山历史文化名镇,如规划和建设,既要保护文物和历史位置,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格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化名镇特色的保护,不只是为了保护少数的古迹,几栋建筑,墙的部分,更重要的是保持的格局和现状的整体风格的历史特点,以保持重心成片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悠久的村庄。这些街区或建筑体现了整体环境特征的城镇和村庄的历史风貌的村庄。印证了历史背景。他们是乡村记忆“文件”是农村历史的瑰宝。是最重要的城镇和村庄,以保护建筑。 4,建设公共设施和城镇,村庄和城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倾向而忽略了当前居民的文化需求的网络是显而易见的,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设施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远远没有突出本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必须纳入重要内容,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和历史建筑的协调统一。长沙当地的民俗风情,众多的民间传统节日,如端午节,烟花节,庙会等,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和艺术活动的继承和发展的发展,硬件性能空间及其他基本设施的建设主题公园的民俗文化,民俗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和生态工程的重要性。 5,资金,并确保历史文化名镇和建设纳入政府的保护,各级要加强对历史城镇和村庄的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保证必要的资金。有政府资助,社会,外交三方面的主要来源。随着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更多的是一种双向靠后。六,加强地面文物,历史文化名镇和村庄实施保护措施,除了推荐为历史文化名镇和村庄,而且还新发现294不可移动文物的候选人七个村,其中45的调查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和名人墓132,古建筑(包括桥梁,古道,古井等)71,20近现代重要史迹,其他26。各县(市)区要按照“文物法“:”公告尚未批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予以登记,并由县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公布“。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领导意识和群众,以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和地面,从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保护。登记管辖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清点,将在报章正式宣布,出版了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负责各县市区的市政部门的总结,基于固定为36市属单位报告的数据,和那些谁选择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较高。同时,组织申报工作的历史文化名镇将同时进行。保育工作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保护机制,市文物管理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规定”,县,区主管部门和下移动使用文物部门,管理的单位和个人签订了责任书,保护,该落实保护责任到组,到人。县(市)的历史和文化的提出声明,以保持第一镇的原貌,停止大拆大建,然后制定保护规划。区域内的规划,包括历史人物各点的保护措施和传承,和村里的房子,房屋新开工的风格,街道环境规划改造,逐步实现文化名镇的要求。是否申报成功,这些城镇和村庄的历史风貌已经合理的保护。与旅游,园林旅游规划的其他文物部门,形成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增长点,为建设相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色。

四、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区别?

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索尔,C.O.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定义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以下各项为 “自然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可移动文物是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

3、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指自然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遗产,例如中国的泰山、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