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林傩舞是怎样的?

桂林傩舞,是当地民间艺术的明珠,俗称“桂林跳神”。

过去桂林乡村盛行跳神。乡民或在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举行“还大愿”时,或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都要跳神,“还大愿’’民俗活动和庆中秋民俗活动,为桂林傩舞提供了孕育和发展的舞台。这些民俗活动围绕着“跳神”而展开、而呼应,将神与大自然搏斗、与鬼邪搏斗的气概立体地展现出来。所以,一到活动期间,乡民们喜欢看跳神,参与民俗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桂林傩舞的艺术熏陶,对傩舞怀有深厚的感情。

“还大愿”活动是桂林乡间三年一度的祈福祓邪、祈子求吉的风俗活动。过去时至农历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桂林乡村“还大愿”都有跳神的,所以每年十月乡乡均能听见鼓声箫声。

还大愿活动期间,村里村外热闹非常。村子专门有几亩公田, 其收获为“还大愿”跳神活动所专用,如聚餐和支付跳神“鬼师”的报酬等。跳神前两天,“鬼师”要摘柚子叶、竹叶烧水沐浴。到案桌敬香的人,也要用柚子叶水洗手解秽。前来看跳神的人们还要打醋坛,以驱邪去祟,充满原始神秘的宗教气氛。跳神的“鬼师”一般都是普通农民。在三天三夜的跳神活动中,要把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一一跳遍,才能了却心愿。三十六神的内容,熔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一炉,将开天盘古王、广福王、鲁班等神的业绩,通过舞蹈和贺神歌表现出来。动作和歌词源于生活,非常写实。如《贺盘古王歌》唱道;

一神去了一神当,先王盘古出岭来。

天皇地皇人皇降,三皇五帝定太阳。

但唱打开天地日,又无日月暗昏昏。

先王头发化草木,连心十指化石山。

将那两眼化日月,目照山河夜太平。

两耳将来化卦子,鼻孔将来定阴阳。

一口牙齿化星头,骨肉将来化泥尘。

大肠化为五湖海,小肠化为五岭脉。

盘王一身都化尽,一身化尽留英名。

酬你台上来奉请,先王盘王降来临。

整首贺神歌叙述了盘古王的业绩,把盘古王献身天地的精神刻划得淋漓尽致。唱贺神歌时,场上一人领,众人和,虔诚而又热烈。这些神都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用歌舞表示对神崇拜的同时,也是歌颂劳动人民自己。男子汉说这些神是真正的男人,他们有能耐,能开山创天地,能巧夺天工成为历代师表,他们的精神能鼓舞我们战胜困难。女人们则喜欢看《纺织娘》,她们说纺织娘那捏针捻线的姿式活脱脱一个巧媳妇模样。

看“跳神”的日子里,村上凡在这三年中生下了男孩子的人家,都要挑上甜酒到观看场所,送给大家喝,让众人分享他们添丁的喜悦。孩子们则在空坪上做游戏,手拉手儿边唱边舞:“卖龙卖龙车车,还龙还龙愿愿,买个猪头还大愿,大愿不吃猪头肉,买个狗仔来看屋。”童稚之声活跃了“跳神”的气氛,也使大人们从中寻回了自己童年的记忆。

庆中秋民俗活动主要是祭祀武则天,以表达村民庆中秋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农历八月十五一到,人们便从祖屋请出武则天的座像,然后抬着座像在村子周游,每到一户,都唱《唐朝国母帝娘》,歌唱罢,户主往座像供香,待每户拜过后,便把座像放回祖屋。跳神,先跳“功曹”点兵,后跳“开山”请客.

二、广西有哪些民族民间音乐舞蹈?

广西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要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重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的三大优势:一是发挥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绚丽多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各展风采;文化古迹如铜鼓、花山崖壁画、灵渠、真武阁、风雨桥、鼓楼等闻名中外。此外,广西边境文化、旅游文化特色浓郁,凭祥友谊关、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和边寨风情文化,都展现了广西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抓好这些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广西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基础。二是发挥民族文化艺术品牌优势。广西多年来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旅游文化节、北海珍珠文化节、柳州奇石文化节以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刘三姐歌圩"等,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这些品牌活动和工程建设,使之成为西部大开发广西文化建设的大型重点项目,以此提高广西文化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发挥民族地方戏剧精品优势。广西具有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等。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广西民族戏剧和地方剧种的特色优势,实施民族文化精品战略,积极组织剧作家、艺术家深入实践,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