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源镇的历史文化

桃源镇历史文化悠久,钟灵敏秀,人杰地灵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于境内广福村。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曾在境内仙南、西亭一带大兴土木建造行宫、开掘隐藏战船的港湾72条;东汉时期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的杰出辞赋家忌早已蜚声华夏文坛;元朝兵部侍郎戴敬本曾弃职隐居于此,留下了”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名聊,桃源镇也因此而命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桃源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国民党吴江县政府、县党部,中共浙西北特委、中共上海特科、中共浙江省吴兴县地下县委机关、新四军军部政工组织等都相继设立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抗日事件,昭示了桃源儿女拳拳爱国之心和高度民族气节。

二、桃源的民情风俗

宗教方面,县内以信仰道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居多。桃花源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道教圣地之一,被道家称作三十六洞天里的“白马玄光之天”。明洪武初年,一支新疆维吾尔族、回族人在县内落籍,伊斯兰教随之传入。枫树乡建有清真寺。桃源的地方戏剧独具特色。武陵戏是深受桃源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县里有专业的戏剧团。1979年该剧团作为山东省唯一被选拔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的县级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发霉的钞票》获全国演出二等奖和剧本创作奖。为了后继有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拨专款成立了小演员班,使该剧团焕发出勃勃生机。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桃源傩戏在民间仍广为流传并保留着原始的特色。2000年在桃源召开了国际傩戏研讨会,2002年还举行了全县傩戏会演。三阳港镇被誉为傩戏之乡。民间流行舞龙、舞狮、尤以节日为盛。九溪乡一带流行的板龙灯,由木托组成,一人一节,一般长数十节,最长近百节,舞起来颇有气势。同时,县内有三棒鼓、渔鼓、老丝弦等民间曲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桃源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离县城不远的采菱城是春秋晚期的遗址,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桃花源不仅是风景名胜,也是文化古迹,遗有唐代以来众多大诗人如孟浩然、刘禹锡、李白等碑刻诗文及古建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阁三塔”、星子宫、马援石室等古迹遍布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