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锁四大连锁主题乐园
【品橙 旅游 】随着人们 旅游 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持续高涨,主题公园作为一种集 旅游 、 娱乐 、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 旅游 场所,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休闲 娱乐 需求和选择,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欢迎。本文将围绕我国四大连锁主题公园主要财务数据表现和核心品牌发展情况进行解读。
2018年,包括中国上海迪士尼乐园在内的全球十大主题公园集团,旅客总量突破了5亿人次大关,成为有史以来最高位。随着2015年我国政府出台主题公园投资解禁政策的实施,主题公园热度再起,2018年,我国市场主体公园零售突破400亿元,进入黄金时期。
华侨城A(000069.SZ)、华强方特(834793.OC)、宋城演艺(300144.SZ)和海昌海洋(2255.HK)四大连锁主题公园经过几十年的砥砺前进,目前在经营主题公园品牌方面已形成独有的特色,各领一方。
1.华侨城A:内地“文化+ 旅游 ”主题乐园行业龙头
华侨城A作为华侨城集团旗下 旅游 及房地产板块的上市公司,诞生于1997 年,并在深交所主板上市。2009 年,华侨城A向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非公开发行4.86亿股,购买华侨城集团所持有的12家公司股权,华侨城集团内的 旅游 、地产及相关业务,通过华侨城 A 实现了整体上市。
华侨城A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地 探索 与升级,目前以 旅游 综合、房地产为主营业务,开创了包括 旅游 演艺、文化产业集群等多产品体系,匠心独运,创造性地提出“文化+ 旅游 +城镇化”、“ 旅游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2018年,华侨城A实现营业收入481.42亿,同比增长13.7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5.89亿元,同比增长22.52%;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华侨城A实现营业收入176.54亿元,同比增长19.9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10亿元,同比增长39.52%,可以看出,华侨城A上半年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均实现了较好的增长。
其中,华侨城A2018年 旅游 综合收入达到196.57亿元,同比增长6.08%;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华侨城A实现 旅游 综合收入57.25亿元,同比增长22.46%。
华侨城A不仅是国内最早创立主题 旅游 公园的佼佼者,而且还是世界一流的主题公园运营商、领先的文化 娱乐 服务提供商,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影响力都处于行业龙头的位置。
主题公园主要分单主题游乐场及大型综合多主题游乐场两类:
其中,以欢乐谷为代表的主题公园的实力排在全国前列,“欢乐谷”品牌也成为我国主题公园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华侨城A更是凭借欢乐谷品牌独占鳌头。截至目前为止,华侨城A已在深圳、天津、成都、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七大城市开设欢乐谷乐园。此外,南京欢乐谷预计在2020年完工,西安欢乐谷正在启动中。
自1998年深圳欢乐谷开业以来,欢乐谷品牌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在园区设计、设备采购、园区管理及更新维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华侨城A正筹划转变主题公园的管理模式,把重资产向轻资产方向转变。
2.华强方特:“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鳌头
华强方特是一家以文化内容产品(特种电影及数字动漫)和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为主营业务的大型文化企业,通过实施文化与 科技 融合的战略,形成了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特种电影、主题演艺、动漫产品、影视出品、文化衍生品、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为主要内容和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
2018年,华强方特实现营业收入43.38亿,同比增长12.5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8亿元,同比增长5.48%;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41亿元,同比增长26.1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5亿元,同比增长15.02%。
华强方特作为国内文化 科技 主题乐园创意设计、制造、出口的大型企业,已建成“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方特东方神画”、“方特水上乐园”、“方特东盟神话”等5大主题乐园。截至2019年5月底,已建成23座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拟建设及建设中主题公园有21个。此外,华强方特还将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输出到伊朗、乌克兰等国家,开创了中国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走出去”的先河。
截至2018年低,华强方特实现游客接待量4207万人,同比增长9.3%,成为全球第5大主题乐园,排名仅次于华侨城集团。
2019年,华强方特将全新推出四座主题乐园,分别是长沙东方神画、荆州东方神画、嘉峪关丝路神画和邯郸国色春秋。其中,嘉峪关丝路神画和邯郸国色春秋分别以丝绸之路文化特色和中国成语文化特色为背景进行区域定制化打造,是华强方特继2018年南宁方特东盟神画开业后为市场呈现的另两大定制化作品。
在未来三年,华强方特将继续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高新 科技 为手段,创意设计和打造更具中国文化特色、更具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
3.宋城演艺:主题公园+ 旅游 演艺龙头
宋城演艺作为中国演艺第一股,全球主题公园集团十强企业,主营业务为主题公园和文化演艺的投资、开发、经营,现已建成和在建杭州、三亚、丽江、九寨、桂林、张家界、西安、上海、龙泉山、澳大利亚等数十大 旅游 区、三十大主题公园、上百台千古及演艺秀,并拥有中国演艺谷等数十个文化 娱乐 项目。
经过二十年匠心,宋城演艺形成了“品牌+编创能力+整合营销”的核心壁垒。
2018年,宋城演艺实现营业收入32.11亿元,同比增长6.2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87亿元,同比增长20.57%;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7亿元,同比增长6.2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5亿元,同比增长18.03%。可以看出,宋城演艺2019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虽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减缓。
其中,千古情作为宋城演艺独立打造的项目,至今已有20多年的 历史 。
1997年千古情首次出演;
2011年5月,宋城演艺与泰安 旅游 经济开发区管委员会签订《泰山宋城项目合作协议》,将在建设的主题公园中演出《泰山千古情》、《武夷山千古情》,“千古情”表演系列产品渐具雏形;
2012年2月,正式推出新一台大型4D室内实景演出,《吴越千古情》成为宋城演艺“千古情”系列的首个复制项目;
2013年9月,三亚千古情正式开园营业,是“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深度融合经营模式在一线 旅游 目的地城市对外投资的第一个项目;
2014年3月,丽江千古情正式开园营运,建设了茶马古城、艳遇谷、殉情谷、那措寨、冒险谷五大公园,打造了以《丽江千古情》、《惊天烈焰》等为代表的十大演艺“秀,2014年成为千古情系列百花齐放的一年;
2014年5月,九寨千古情正式开园运营;
2015年5月,借势“海上丝路”战略,设立了福州千古情;
2015年9月,联手打造“漓江千古情”,打造龙泉山景区进军周边游, 旅游 演艺业务开始向全国扩张;
2016年4月,宋城演艺与张家界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建设《张家界千古情》 旅游 文化主题公园;
2017年4月,宋城演艺与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签订了《“西安千古情景区”项目合作协议》,建设《西安千古情》,演艺版图再度扩张;
2017年11月,宋城演艺及旗下全资子公司霍城宋城与宋城·黄帝千古情景区项目签署《合作协议书》。
“千古情”依据其独特的经营战略,经过20多年的打拼,如今已成为宋城演艺的核心品牌之一,在主题公园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其地位日益凸显。
4.海昌海洋:“海洋+”海洋主题公园领先者
海昌海洋是一家中国领先的主题公园及配套商用物业开发及营运商,其主题公园是通过园内游乐项目以及主题公园周边的配套商用物业所提供的配套服务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海洋主题公园、休闲、餐饮和购物体验,在动物繁殖保育、海洋主题公园开发及营运方面已有20多年的经验,连续数十年入围全球十大主题公园营运商。
相比华侨城A、华强方特、宋城演艺,海昌海洋公园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特别是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
2018年,海昌海洋实现营业收入17.93亿元,同比增长5.06%,净利润为0.40亿元,同比下降85.86%;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海昌海洋营业收入为10.88亿元,同比增长64.78%,净利润亏顺了0.93亿元,同比下降213.97%,可以看出,海昌海洋2019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实现了加速增长,净利润出现了大幅度地下降。
在主题公园方面,海昌已在大连、青岛、天津、烟台、武汉、成都、重庆、上海及三亚经营了十个项目和七个特色的海洋主题公园、一座冒险主题游乐园、一座沉浸式海洋文娱综合体及一座水世界。此外,在郑州有一个在建的海洋主题公园项目。
可以看出,海昌海洋主题公园在不断成熟、创新和超越。与此同时,也可见我国海洋世界未来的开发空间巨大。
综上述可知,我国主题公园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主题公园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但不得不承认,和世界水平如迪士尼成熟的盈利模式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目前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趋势来看,各企业将通过再投资和扩大规模以维持亦或提高游客量。但是,随着国际品牌和运营商陆续进入,主题公园数量将不断地增加,市场竞争也将随之加剧。
当然,我国主题公园的扩张并不是无休止的。2018年,我国出台《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从丰富文化内涵、提高 科技 含量、壮大市场主体三方面给出转型升级、质量提升的方向。
可以预见的是,政策变化作为主题公园建设的风向标,随着类似上述主题公园方面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主题公园未来将朝着规范主题公园产业、促进和发展主题公园领域制度创新的方向发展。(品橙 旅游 Acanding)
二、马牧青:文旅融合、沉浸旅游与夜经济(马牧青)
摘要
从现代 旅游 发展来看,当下 旅游 已从观光过渡到观光与休闲并重时代,而休闲 旅游 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没有文化内涵和主题,也就谈不上精神感知和体悟。
图片
陈璠:“十四五”规划提到了要以 旅游 促进文化传播。各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例如博物馆、民俗节庆活动、文化展演等层出不穷。那么在您看来,“文化”和“ 旅游 ”产业应该采用哪些有效方式进行融合?有人说文旅融合应该从 旅游 和渠道两方面下功夫,您是否同意?在您看来,哪些品牌可以从文旅融合中受益?
马牧青:关于文旅融合,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融合?从 旅游 产生和发展 历史 看, 旅游 本来就是携带文化与精神的一种活动,正所谓“文化是 旅游 的灵魂, 旅游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 旅游 者,文化层面的精神需求是 旅游 的根本动因,一次难忘的 旅游 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
在中国,最早开启游学之旅的孔子曾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 旅游 审美观。其“乐山乐水”的自然之游蕴含着一种文化层面上的精神情愫,而“听乐观礼”则堪比一场文化 旅游 盛典。同为山东人的刘勰则提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朴素 旅游 观,也说明 旅游 就是一种文化精神活动。
从现代 旅游 发展来看,当下 旅游 已从观光过渡到观光与休闲并重时代,而休闲 旅游 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没有文化内涵和主题,也就谈不上精神感知和体悟。
基于此,文化和 旅游 需要融合, 旅游 不仅是一项游乐活动,更是一项文化活动,过去说 旅游 就是玩,是一种异地生活体验,但在研学、休闲、度假、康养大背景下,已演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这就是 旅游 者的终极诉求。
既如此, 旅游 市场在哪里?文旅融合的方向、路径和方法就在哪里。文化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旅游 则是体验生活,归于生活。基于这个判断,文旅融合的结合点在于生活,方向、方法和路径也一定是趋于生活。如果问,文化和 旅游 采用哪些有效方式进行融合?我只能说,生活化是文旅融合的基本原则。
至于有人说文旅融合应该从 旅游 和渠道两方面下功夫,我不太理解这个渠道是什么意思?如果硬说 旅游 渠道,不妨把 旅游 产品分作两类:一类是文化 旅游 产品,偏重于有文化的 历史 和生活,这类是真正的 旅游 产品,只不过融入了特定文化主题,如带有景区文化特色的主题博物馆、主题演艺、主题民宿、民俗活动等;另一类是 旅游 文化产品,偏重于有 历史 和生活的文化,如景区所在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主题乐园、 历史 文化街区以及节庆活动等。
以上产品或业态本来就是一种市场自发形态,在文旅融合背景和市场下会更具优势,从中受益。
陈璠:随着智慧 旅游 发展驶入快车道,沉浸式 旅游 、数字化体验产品越来越多,不仅让 旅游 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也切实提升了人们的出游体验。有业内人士表示,文旅融合要求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 旅游 目的地,对此您是否赞同?在如今“智慧 旅游 ”大行其道的当下,目前有哪些成功的、依靠智慧与 科技 手段进行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马牧青:沉浸式 旅游 、数字化体验产品必须契合并强化 旅游 景区、 旅游 区的文化主题,而不能为演艺而演艺,否则就会成为没有灵魂、没有特色的大众化产品,在哪座城市都可以有,也就不成其为文化 旅游 产品。
沉浸式 旅游 、数字化体验产品确实活化并增强了文化 旅游 产品的主题内涵、个性特色、以及产品的形象性、生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极大地丰富了现代 旅游 文化产品,“ 旅游 +文化+ 科技 ”,看起来极具想象空间和市场发展前景,文化和 科技 已然成为文化 旅游 发展的两翼。
至于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 旅游 目的地,就有点夸大其词了,就连包含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所有产品或项目的城市都不可能成为一个 旅游 目的地,其中一个单体项目何来目的地之说?
沉浸式 旅游 、数字化体验产品本身就是智慧 旅游 、文旅融合手段,当下不少景区、城市都在搞类似地产品,有的看上去很华丽、很热闹,但大都不知所云,昙花一现,繁华过后便烟消云散了。如果非要找出几个较好的案例,演艺类的“印象”“又见”“只有”“千古情”应该算是较为成熟、且有市场认知与影响力的老字号了,它们起步较早,也在不断尝试沉浸式、数字化技术。拈花湾的“禅行”也算一个,有了沉浸式效果,但数字化技术还需迭代。最近河南的两台节目,春晚《唐宫夜宴》和王潮歌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爆红全网,是极为成功的案例。
《唐宫夜宴》为什么火?因为节目中的人物、风物活色生香、活脱脱真的一样,因为不仅有艺术审美,更兼具生活气息。俏皮、可爱的小姐姐们好像从古画里走出来一样,还有惟妙惟肖的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等,华美典雅,贴近 历史 里的生活,拉近了观者的视野。《唐宫夜宴》堪为一次“ 历史 +艺术+创意+ 科技 ”的完美融合和饕餮盛宴,对于文旅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陈璠:“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了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比如京津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当地文化和 旅游 品牌必然应该落实这些战略。那么在您看来, 旅游 品牌应该如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注意做好哪些方面?区域协调发展免不了打造跨省合作项目,那么各省的 旅游 从业者应该如何合作,取长补短?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案例可以推荐?
马牧青:谈文化和 旅游 品牌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这与京津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类的国家战略似有不同。譬如:京津冀区域 旅游 由于区域相近,资源必然近于雷同,且 旅游 市场消费群体趋于一致,如何做出非同质、特色化、互补性、联动强的产品?
譬如:大别山南北的湖北黄冈、安徽六安、河南信阳在共用一个资源,太行山脉东南部的晋南、豫北和冀西也在争抢同质化资源,单纯河南云台山, 旅游 区内多沟少“台”,与晋城的上云台景区其实是一体的,但两家矛盾重重,想联合打造,共享资源、客源与交通,谈何容易?这样的反面案例很多,合作案例几乎没有。
最近提出的长城、长征、黄河、大运河文化 旅游 带,每一条都横跨国多个省市,打造这样的文化带,不仅需要交通连接,更需要主题的统一、文化的脉动、产品的互补,更有不同行政区域的协调互动问题。
更关键的是,这是一条丰富的“带”,是可以向左右辐射的,而非一条单调的主题“线”,从市场层面讲,“线”几乎是不成立的,只是专项消费群体,停留在课题研究和政治层面。
作为“带”,在辐射区域内,就可以形成区域性互补性产品集群,这样打造是有市场价值、有带动性、有现实意义的,否则,如果只是关顾“线”,几乎就是一个虚无的、形式的、毫无市场价值的概念,到头来,可能只有政治层面的意义。
陈璠:近年来,我国 旅游 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乡村 旅游 、红色 旅游 、度假休闲、研学 旅游 、 体育 旅游 、中医药 健康 旅游 、邮轮 旅游 、冰雪 旅游 等一系列 旅游 新业态。您认为这是否能够看作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在 旅游 业中的体现?“夜经济”等新的经济业态近两年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提倡,能为 旅游 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哪些趋势?跨境 旅游 回流说明了 旅游 业将在未来出现哪些新的发展动向?
马牧青:乡村 旅游 、红色 旅游 、度假休闲、研学 旅游 、 体育 旅游 、中医药 健康 旅游 、邮轮 旅游 、冰雪 旅游 等一系列 旅游 新业态的出现是市场逐渐发育、催动、发展的结果,也是近几十年 旅游 适应国内经济发展与消费需求的不断迭代而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似与大循环战略无关,不过倒是符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市场发展状况。
况且,从 旅游 角度讲,近几年出入境 旅游 是逆差,所谓国内国际双循环,对于我国当下 旅游 业几乎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连逆差几乎也不存在了,哪来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夜经济”是一个较为泛化的概念,“夜 旅游 经济”才是一个妥帖的说法。“夜 旅游 ”是休闲度假 旅游 的标配产品,也是 旅游 区二消产品的主要空间载体,没有“夜 旅游 ”,就莫谈休闲 旅游 ,更不要谈 旅游 城市和全域 旅游 。
有一点需要分清,单纯的灯火表演不是夜经济的全部,代替不了夜经济,更代表不了夜 旅游 经济,既不是 旅游 全要素,也产生不了较大、较持续的消费。灯光秀太过浮华,“暗夜”已成为一个 旅游 产品,光污染已成为城市挥之不去的阴影,灯光未必持久,围绕城市休闲的功能化产品才是它的全部。而隐藏在灯光秀之后的吃、住、行、游、购、娱才是夜 旅游 经济的全部。
夜经济起码与三个元素有关:一是城市,它是城市生活的另一面,“白+黑”才是一座城市的全部;二是休闲,它是繁忙工作的另一面,会休闲才会工作,夜间是白日紧张工作的调节器;三是年轻人,年轻人是城市夜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也一定是夜经济的主要消费者。
眼下正值暑期,跨省 旅游 也许会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但对于跨境 旅游 回流,还没有看到任何迹象。当然从长远角度看,出入境游迟早要恢复的。对于疫情,无论是从“生命为大”的传统文化看,还是从国家“人民至上”的宗旨看,不同于西方文化,完全的出入境开放肯定要延缓一段时间。
三、文旅项目中“沉浸式”打造及运营
导 语
沉浸式体验火爆的背后,实则是消费需求的改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普遍提高,消费需求渐趋多元,不少人已不再满足于置身事外,更加注重文旅活动的新鲜感、体验感、互动性,体验经济应运而生。长远来看,沉浸式体验项目仍有迭代升级的空间,尤其要在加强故事情节设计、优化体验上下功夫,力求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旅游服务。
近年来,“沉浸式”包罗万象,成为热词。通过文化IP的挖掘,加上AR、VR、MR等科技应用,再加上虚实结合的空间营造,打造出沉浸式环境,让人体验到感官的震撼和思维的认同。其中,作为事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文旅业与新业态结合紧密。放眼国内,“沉浸式体验”几乎覆盖文旅新兴消费的所用领域,正成为文旅产业的“下一个风口”。
沉浸式农文旅园区需要具备的五大要素
目前,沉浸式文旅项目繁多,比如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农业园区、景区,充分体现了文化+科技的魅力;沉浸式主题公园、沉浸式体验馆/密室、沉浸式灯光秀等,完美放大了旅游+科技的娱乐效果,尤其是沉浸式夜游产品,因其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极具“身临其境”般互动和娱乐体验,深得游客宠爱。
01
“沉浸式”在文旅场景的七种应用
1、沉浸式博物馆
新冠疫情加速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以历史文化、古迹资源为依托的“文旅1.0”,迅速向以科技为驱动的“文旅2.0”转型。眼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新技术展示历史文化,如全息投影、互动投影、虚拟现实、三维立体等,给参观者营造一种视听觉上的全新体验。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案例,将重塑大型沉浸式古代场景,让观众回溯千年的历史;设计“知识展示+密室逃脱”的互动体验,让观众在游戏的乐趣中获得个性化的文化教育体验;打造360°多媒体循环剧场,让观众在多维的空间中全面感知文化生命力。使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和娱乐体验达到最佳融合。
360度沉浸式多媒体剧场
在沉浸式古代场景复原方面,将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中,创造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空间。
舟楫模型展览展示空间,通过互动屏、AR增强现实等多媒体交互技术展现古代舟楫的卓越风姿,打造“活起来”的展示空间。
沙飞船多媒体
体验空间,重塑大型古代舟楫,还原古代城市特色场景,打造虚实结合的古代大型沉浸式体验剧场。独创“三维版画”数字媒体语言,通过多视角的递进体验,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
“画”文化主题区
“诗“文化主题区
在360°多媒体循环剧场上,以“循环时空”作为设计理念,创造移步换景的流动参观体验。以一艘船作为环幕媒体的视觉焦点,连接历史时间与展厅空间,通过循环环幕、循环造景、循环故事的方式串联起“水、运、诗、画”四个文化主题。
故宫《清明上河图3.0》
在故宫的186万件文物中,《清明上河图》有着不可替代的国宝级地位,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中国历史画作。为了“让文物活起来”,2018年凤凰卫视与故宫博物院打造了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
这一展演挖掘长卷原作的艺术神韵、文化内涵与历史风貌,融合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以及各种艺术形态,实现观众与作品的多层次交互沉浸体验,让人们在新颖的感受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绘画史中,那些因年代久远难以直观感知的历史信息与艺术精华,在《清明上河图3.0》的多媒体长卷展厅变得“触手可及”。观众可以通过高清动态的长卷世界,研究舟船楼宇的精妙结构,看清每个宋代先辈的细微表情,感受当时汴京的先进与发达。
孙羊店沉浸剧场
《清明上河图3.0》展演也独创性地呈现了北宋的人文生活图景,孙羊店沉浸剧场首次将北宋的气息、光影、乐曲……在360度的全息立体空间中还原,窗外有流动的街市风物,宋人茶余饭后的闲谈吟唱环绕耳畔。
虹桥球幕影院:观众“穿过虹桥”
球幕的影片将会转为夜景
漫步过充满惊喜的春天雨巷后,观众还可以在4D动感的虹桥球幕影院 “坐”上一条大船,任河水划过脚下,柳枝拂面,感受汴河的繁忙,两岸的绮丽。
2、沉浸式艺术展
沉浸式艺术展是随着科技进步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为“沉浸”,指艺术家在特定空间内,采用声、光、电等元素,为观众营造一个有别于现实的场景,从而使观众在获得感官体验的同时与作品产生互动,进而引发共鸣。
韩国ARTE MUSEUM
ARTE MUSEUM是韩国规模最大的沉浸式新媒体艺术体验馆。整个艺术展览占地4600平方米,最高高度达10米,通过声音和视觉的混合,为观展人带来10多个全新的丰富多彩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该艺术展所有作品围绕“超越时空的自然”为主题而创作,以不同自然空间和内容为素材,以此致敬地球的大自然。展览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感性的声音、优雅的香味提供了完美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其中,展区中的“花园(GARDEN)”将首次展览至2021年6月,以济州岛的自然和西方美术史为素材,进行约30分钟的沉浸式媒体艺术表演。
在BEACH(海滩)作品中,由海浪的物性和水声填满的完整的大海上,进入某一个在海边体验过的奥妙思维的空间。通过镜子和媒体,创造出无限扩张的海边,呈现完美的大海。
在WATERFALL(瀑布),感受宏伟的瀑布流动的超现实环境,数条瀑布从8米高处飞流直下。通过14角镜将人与声、光、影、空间完美结合,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景观。
3、沉浸式餐厅
如今,餐饮业模式日渐成熟,伴随而来的同质化现象愈加明显。对年轻消费者而言,模式化的餐饮已不适合他们的口味,沉浸式餐厅或许就是突破口。沉浸式餐厅主要通过借鉴影视、艺术、科学,技术和设计领域的元素,创造出戏剧性的感官体验。
日本SAGAYA牛肉餐厅
该餐厅是Teamlab的新艺术装置,沉浸式空间内仅容纳八位客人,提供最适宜的体验氛围。餐厅在传达日本口味的同时,也可享受幻真幻假的艺术环境,像是踏上了一场美食的奇妙之旅。
投影投射在空间的每一面墙壁和餐桌上,投影的物体大小和形状会受到餐盘的影响。当将碗碟放在桌子上时,碗碟所包含的风景画面就会散发到桌面和四周。
不仅如此,投影图像还会受到就餐者行为的影响。当用餐者移动盘子位置时,“水流”也会相应的改变方向。
设计师表示该餐厅的主题是“释放世界,连接世界”,例如,画在陶器上的鸟会从盘中释放出来,并栖息在已经从另一盘中释放出来的树的树枝上。
Teamlab创造了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反映日本不断变化的季节。因此,投影也受用餐者的行为影响。如果你保持不动,一只小鸟可能会落在你手上。你突然移动,它会被吓得飞走。
4、沉浸式主题公园
在主题公园领域,沉浸式概念相对深入和普及。主题公园运营商通过不断挖掘丰富的IP资源,丰富沉浸式体验的内容,融合VR/AR等技术,营造虚拟的沉浸世界。
法国狂人国主题乐园
法国狂人国主题乐园前身创立于1977年,以一场演艺秀起家,并不断发展今,成为拥有17个表演项目、4个古代村庄、22家主题餐厅和5家主题酒店的大型沉浸式主题乐园。
法国狂人国主题乐园主要通过丰富且优质的演艺项目和凸显主题文化元素的场景营造文化沉浸感。在演艺活动方面,将法国的历史人文和民间故事等元素融入到演艺项目中,同时将多元化舞台技术、新科技元素植入。整体演艺项目互动感强、参与感强。
其中,La Cinéscénie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夜间表演。整场表演长达1小时40分钟,采用真人表演、烟花秀、灯光秀、3D投影、无人机等相结合的形式,将表演从海陆空多角度立体呈现。
在场景感营造方面,主题乐园贯彻“游客将忘记二十一世纪”这一核心设计理念,在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打造出多个具有不同时代氛围的村落,建筑、餐厅与酒店凸显文化情调。
5、沉浸式景区
近来,越来越多的知名景区推出的演艺项目几乎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标签:宁波老外滩历史街区上演了18场“沉浸式”表演、浙江建德推出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江清月近人》……“沉浸”正在成为旅游演艺项目满足观众体验的共同策略。
《夜上黄鹤楼》光影演艺
去年国庆假期,武汉城市地标黄鹤楼正式开放夜间体验。《夜上黄鹤楼》行浸式光影演艺以“光影+演艺”的“沉浸式”故事演绎的形式亮相。运用激光投影、激光互动、前景纱屏、演员影像互动、3D动画灯、高压水雾等多项光影创新技术,实现光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夜幕下的黄鹤楼,曾让无数文人骚客触景生情、以景抒怀、借景言志。如今,作为武汉地标,黄鹤楼又添新的科技元素。
《夜上黄鹤楼》以黄鹤楼公园为载体,围绕特有的历史文化,采用声、光、电、舞、美、化结合的手法,通过高科技光影技术,打造“夜武汉”新的地标。
不同于传统夜游或演艺的模式,《夜上黄鹤楼》采用“光影+演艺”的方式,打造出辛氏沽酒、崔李题诗、岳飞点兵、仙子起舞以及黄鹤楼变迁等沉浸式故事场景。
游客既可深入体验黄鹤楼文化,在多个场景中拍照“打卡”,也可登楼赏月或纵览长江灯光秀,从全新的视角体验“大江、大湖、大武汉”的雄奇隽美。
6、沉浸式文旅综合体
目前,不少文旅综合体的休闲娱乐业态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而随着VR、AR、虚拟投影等高科技元素的出现,室内有关沉浸式体验的主题娱乐馆纷纷被引入以吸引90后、00后年轻消费者及以家庭为单位的客群。
主题场馆:上海惊魂密境
上海惊魂密境是一个多元化沉浸式剧情体验主题娱乐场馆,同时是亚洲首家也是全球第10家惊魂密境景点,由惊魂密境英国原班团队和中国创意专家团队为上海城市联袂打造。
不同于“密室”或者“鬼屋”这类恐怖类场馆,惊魂密境主打“奇趣惊魂”的剧情体验,通过紧张生动的剧情演绎及滑稽风趣的游客互动打造出适合不同年龄段游玩的娱乐体验。
上海惊魂密境场馆历时四年打造完成,场馆以老上海为核心时代背景,在主题造景、剧情和角色设置、互动体验上都带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整段惊魂密境旅程在一条贯穿的剧情主线下发展,游客可以在这个主线下进入到不同时代的老上海传说与故事中。
7、沉浸式文旅小镇
国内众多文旅小镇景色幽美,但缺少文化内核。文旅小镇需要做的是玩家和消费者进入到情境中能够真正被感染,忘记自己本来的身份去体验每个小镇带来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情景衬托,而更多是以沉浸式的故事线为主打,让所有的消费者能够更深层次体验。
建业电影小镇《一路有戏》
2019年12月31日及2020年元旦,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推出“一路有戏·喷空狂欢节”活动,此次活动除电影小镇经典夜游节目《一路有戏》重新开演外,还以老传统换新颜的奇思构想,对传统文化喷空、戏曲加以“改良”。
园区处处皆舞台,当家花旦环绕身侧,喷空大师演绎绝活,为广大游客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互动式演出体验。
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是中原首家电影情境文化旅游小镇,作为中原地区知名的沉浸式电影潮玩地,小镇通过“演、玩、吃、住、购”创新运营模式,培育新型业态,推出全方位的文旅体验,让人们在旅游中受到电影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熏陶。目前郑州电影小镇正逐步成长为城市夜经济发展的有力动机和河南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02
如何用新技术推动沉浸式文旅发展
当前,正是沉浸式文旅发展生机勃勃之时,如何把握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新特点、新趋势,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沉浸式文旅产业迈向新高度、实现新突破?
文旅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建议,要注重运用新技术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加强超高清无人机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来丰富虚拟体验内容,把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新技术、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进沉浸式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扩展在城市空间、城市综合体、文化场馆、景区街区等文旅场景的应用,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等新模式联动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满足消费需求。
如何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呢?一是围绕主题或IP进行故事构建,第二提炼IP核心价值并转换为沉浸式体验,第三用感观叠加的沉浸式叙事方法来驱动游客的探索历程,第四应用沉浸技术与智能环境创造出一个超现实的幻境,第五提升商业主题化与消费场景化的运营能力。
“我们做沉浸式新业态,如果最终不能回到体验经济落地这个问题上,那么沉浸式可能是一个浪花,很快就消失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主席代旭直戳当下沉浸式产业痛点。他说,在这些应用的技术里,要围绕听觉、视觉、体感、控制做集成创新。从观众的体验需求角度,抓共情点和知识点、形成社交化和差异化。“怎么把游客的停留时间拉长,怎么用新的业态供给让游客花钱产生消费?只要提高了消费频次、延长停留时间、提高满意度,那么它就有很强的产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