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广西这一带的特色民居是什么,它的特点又是什么

广西特色民居是:吊脚楼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二、广西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一、地理

(一)地形概况

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

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二)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广西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

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杂。

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

盆地中部被广西弧形山脉分割,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

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4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

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

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总面积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广西总面积15.9%。

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

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错综,占广西总面积10.3%,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总面积26.9%。

广西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二类。

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中河流沿岸,较大平原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

其中浔江平原最大,面积达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

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

(三)河流众多

广西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

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度有3.4万公里,河网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

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

珠江水系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全长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广东入南海。

长江水系分布处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3.5%,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要河段有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

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

经越南入北部湾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0.6%。

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433条,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独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海岸、岛屿

广西南部濒临属于南海的北部湾。

大陆海岸东起合浦县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岛屿岸线46l公里。

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

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

广西近海滩涂广大,面积达1005平方公里。

0—20米浅海广阔,面积达6488平方公里。

整个北部湾的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东起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至广西,西迄越南。

湾内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过90米。

广西沿海有697个岛屿,总面积约66.9平方公里。

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约24.7平方公里。

二、气候

广西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

按全国地形分类,广西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

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

(一)气候温暖,热量丰富

广西北部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热量丰富。

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

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

全区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22.0℃以上,涠洲岛高达23.1℃。

桂林市东北部以及海拔较高的乐业、南丹、金秀年平均气温低于18.0℃,其中乐业、资源只有16.5℃。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

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

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

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

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日照适中,冬少夏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与邻省比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

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

北海市及田阳、上思在1800小时以上,以涠洲岛最多,全年达2219小时。

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乐业、凌云、那坡、马山等地不足1500小时,金秀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只有1169小时。

其余地区在1500~1800小时之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秋季多于春季。

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355~69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时数只有186~380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4%~17%。

三、广西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1、位置境域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南方沿海,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

接邻省区:广东、湖南、贵州、云南,与海南隔海相望。

接邻国家:越南,国境线全长约800多公里;海岸线长度:约1500公里。陆地区域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比例:2.5%,在全国各省区市国土总面积中排名第9位。

2、地形地貌

广西处于被称为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两广丘陵的西部,南边朝向北部湾。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因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盆地状,素有“广西盆地”之称。位于自治区东南部的贵港市拥有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

3、气候环境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北以贺州——东兰一线为界,此界以北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全区大部地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丰沛,干湿分明,季节变化不明显,日照适中,冬少夏多。

4、水文特征

广西的岩溶地貌较为发育,地表水与地下水能相互转化,数量比较稳定。但由于河流主要以雨量补给类型为主,各地降水分布不均,另外,出入境、入海水量比例不协调,加上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干旱、暴雨洪涝气象等灾害较为常见。

因此广西境内的水资源总量并不稳定。境内河川有规律的汛期,并集中了河川径流量的70%-80%,其中资水、湘江、贺江等桂东北河川汛期在3-8月,浔江、右江等桂西南河川汛期在5-10月,红水河、柳江、左江、郁江、黔江、西江等桂中诸河汛期多在4-9月。

5、植物环境

广西发现野生植物288科1717属8562种,数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3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37种,珍贵植物主要有金花茶、银杉、桫椤、擎天树等。广西南临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溺谷多且面积广阔,天然港湾众多,沿海可开发的大小港口21个,滩涂面积约10万公顷,其中有面积占全国40%的红树林,总面积5654平方千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西

四、广西传统建筑民居特色

一个地方的建筑文化能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不论是在哪里,地方建筑都是因地制宜,材料和结构与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广西拥有着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文化。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 广西文化 去探秘广西的民居特色吧。

干栏

壮、瑶、侗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又称麻栏,意为楼居。《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

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主要分布于龙胜、三江、融水、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

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这类干栏主要是分布在河池地区。

三合院

广西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吊脚楼

侗族楼式住宅。起源早。晋代张华《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吊脚楼是巢居的一种。特点是屋柱分主柱和副柱。主柱落地,承受重力。副柱从第二层塔式而上,附挂于主柱,承受拉力,不落地。各层悬空附挂于主柱的塔式副柱,俗称“吊脚”,故名。

工艺特点是相应榫口对准,直穿斜套,衔接大小不同的木柱,桁条。檐分四面,上宽下窄,为塔式逐层而上。各楼层用木板开槽密镶,隔间为房。建筑的优点:古朴典雅,能充分利用空间。通风采光均佳。防潮湿。家人起居多在上层,楼下多为安放石碓、饲养家畜、家禽和放杂物等。最底一层,一般只有排柱,放空不围。

禾廊

农民晾干农作物的场地。又称“禾晾”。主要流行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一般以两条直径70厘米,长4米左右的圆木,对称凿10余孔直立为柱,用桁条横串柱孔。顶端两侧各40厘米成人字形的树皮为盖以遮雨。将收获的农作物扎束跨挂于桁条上,让其自然干燥。

这种晾干方法,起始于将农作物悬挂于住宅四周屋檐或树枝之下。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多,逐步形成了“禾廊”。“禾廊”多见于日照短的山区的塘、溪、小河边。其优点为结构简单,耗费低廉,特别实用。

七门房

门开七面的一种农家传统住宅。七门,即大门,中门,后门和大、中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中、后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其优点:关闭中门即成两套两房一厅,互无影响的两单元住宅,便于父子、兄弟分居。畅开中门,即为四房两厅的单元房间。这种住宅一般为木或砖(土砖、土冲墙)结构。

船家

水上居民“以船为宅”的一种住宅。分一、二或三、四层,每层面积不等。由于广西河道纵横,四通八达,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以船为宅。优点是不必买地建屋,集全家生产、生活为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