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特色美食有哪些
江门美食小吃,舌尖上的江门
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又名广陈皮,为大红柑(学名茶枝柑)的果皮,入药已有700余年历史《本草纲目》载:“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即今新会)采者为胜。”清康熙《本草蓬源》亦…
杜阮大顶凉瓜
杜阮大顶凉瓜
杜阮凉瓜,又名杜阮苦瓜。是江门市乃至省、港、澳地区无人不晓的特色知名农业品牌。其瓜型肥大,形似木瓜,平顶粒粗,别于其它凉瓜的标志迷人官特征,本地人称之为大顶瓜,将其形容为“柿饼蒂,老鼠尾”。据《新会县…
开平马冈鹅
开平马冈鹅
马冈肉鹅是广东省四大名鹅之一。种源于开平市马冈镇,故名“马冈鹅”,开平全市均有分布, 据开平县畜牧志所载,早在1925年由开平县马冈公社翠山大队荣岭村的梁奕德引用高明三洲公鹅与阳江母鹅杂交…
台山鳗鱼
台山鳗鱼
台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鳗养殖条件。近年来,台山鳗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了从饲料生产、物流、养殖、吊水出口到深加工再出口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规模效益显著。 广东省台山市是中国最大的鳗鱼养殖生产基地,也是最…
恩平簕菜
恩平簕菜
恩平簕菜原本是生长在山沟里的一种野菜,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药用养生价值被恩平人搬上了餐桌,并继而发展出了簕菜茶、簕菜沐浴露等多种加工产品,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截至目前,恩平市可利用簕菜资源共3.1万亩…
大花虾蒸杂鱼
大花虾蒸杂鱼
大花虾蒸杂鱼台山市有广东省最狭长的海岸线,海产以丰盛生猛著称。在台山,大小海鲜酒家、食肆、食街数不胜数,各种海鲜宴也各有特色,但殊途同归的是一个“鲜”字,令人回味无穷,因而也吸引了众多食客。海洋捕捞业…
睦洲黄沙蚬
睦洲黄沙蚬
睦洲黄沙蚬黄沙蚬是新会睦洲镇的特产,蚬身大,肉肥嫩,清甜味美,远胜于一般的泥蚬,远近闻名。新会的睦洲镇,地处西江下游,离出海口较近,江面宽阔,水流缓慢。西江支流经睦洲镇之前,水流湍急,把大量的细沙和蚬…
台山鲜蚝宴
台山鲜蚝宴
台山鲜蚝宴蚝对生长环境要求颇高,往往要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才容易繁殖和长肥。水质较淡的地方利于繁殖蚝苗,海河交界处宜于幼蚝的成长,有着较长海岸线的台山就形成了一个个天然蚝场。蚝素有“海底牛奶”的美誉,听…
恩平马铃薯
恩平马铃薯
恩平马铃薯--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恩平是广东省内仅次于惠东县的一流马铃薯生产基地,是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县之一,是国家马铃薯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头顶多项“国字号”荣誉光环;恩平是著…
恩平的婚嫁习俗特别之处是什么啊
江门五邑婚嫁习俗
建国前有早婚习俗,男女十五、十六岁就结婚。男婚女嫁,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婚姻自由。民国2年(1913年)10月,且知事沈秉仁布告;严禁男女自由结婚,认为"灭绝礼义廉耻者,莫甚于自由结婚一事"。婚嫁顺序,是从大到小,先兄姊一套新衣服。在男方,有的还把新裤子挂在新娘房门口或家门口,新娘进门,要从裤子底下钻过。结婚要明媒正娶,"三茶六礼"("三茶"指下茶;"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项仪式),花轿过门,否则,便是"无媒苟合"。如发现男女私通,就认为是伤风败俗,或驱逐出村,或游街示众,或装入猪笼抛落河里淹死。"三茶六礼"礼仪繁杂,到了清末,略有简省,一般采用的,一是"问名",即送"年庚贴",用红纸写上求婚者的出生年、月、日时,交给媒人转给对方,男女双方家长把"年庚贴",交给占卜者排算,看有无相克。然后托亲戚朋友查问对方三代,送"三代贴"。双方都把自己的曾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名字籍贯用红贴写好,俗称"三代贴"调查有没有麻疯病及其它遗传病,调查对方人品才能、经济状况,看是否门当户对。二是"请期",即是送"礼贴"。由男方把婚礼日期用红贴写好,通知女方。女方接"礼贴"后,再回复男方。三是"纳征",即男家派人向女家送聘礼。先由男方把聘礼将"三代贴"送到女方,也叫"做礼"。女方收礼后,又将女方"三代贴"送到男方。四是"亲迎",按双方商定吉期,用花轿迎娶。民国中期,社会上才有男女双方相约会见,俗称"相睇"。一般都由媒人引线,男女双方同意后交换信物,是为定婚。信物多为金戒指、金项链,但穷苦人家,仅是一包"红包"。定婚后,再商定吉期,用车、轿迎娶,正式结婚。建国前的婚礼,男方有"上头"、"迎亲"、"闹新房",婚后"三朝回门"等繁琐礼仪。女方出嫁上轿前有哭唱嫁女歌等习俗,内容多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姊妹互助互爱之情。沦陷期间,有的还在哭唱嫁女歌中控诉日军侵华罪行。结婚后,女子要从一而终,丈夫死后,要"守节",任何情况都不能改嫁。凡改嫁的叫"失节",备受上歧视。相反,有权势、有钱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妻子死后,可以续娶。此外,女了还有"嫁生鸡"、"嫁神主牌"等陋俗。所谓"嫁生鸡",多是华侨在国外谋生,不能回来成婚,由男女双方父母包办,用一只生鸡代替新郎拜天地、祖先,举行婚礼。富裕人家为夭折的儿子娶媳妇,新娘过门后,收个养子,以续后嗣。这种"守生"式婚姻,称为"嫁神主牌"。建国后,上述两种陋习均已废除。提倡婚姻自由,婚礼从俭从简。"花轿迎娶"早在1952年土地改革期间已被废除,新娘过门都是步行或坐单车。摆酒大排筵席的风气也大大减少。进入80年代,婚礼进排场、闹阔气又有所抬头,富裕人家普遍用小汽车迎娶(与有坐摩托车),有的出动10多部小车,形成车队,沿途鸣放鞭炮,结婚摆酒多达100多席。新会市沙田区村民和渔民的婚礼是以船代轿,男女双方谈恋爱用咸水歌对唱,互表倾慕之情。
恩平烧饼与婚嫁习俗
恩平城乡男婚女嫁有一个传统习俗:男方必须向女方送恩平烧饼作为礼饼。这一习俗始于明朝,至今仍颇为盛行。恩平烧饼,俗称“恩平烧”,为恩平特产,以其制作精巧、风味独特而驰名。
恩平烧饼创制于明代,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恩平的一名青年教书先生。他原来凭自己的志向办了一间私塾,让穷家的孩子入学。
后因办学经费接济不上,私塾被迫停办,教书先生为了谋生,只好做烧饼来卖。教书先生以他教书的胆识来创新,做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软饼。这种饼香甜可口,风味独特,放置多日也能保持新鲜,因而十分畅销。
当时的肇庆知府很有经济头脑,他为了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便搞了一个做饼大比赛,要选出精品加以推广。
恩平知县自从吃了教书先生做的饼后,大加赞赏。这次极力推荐教书先生到肇庆府参赛。比赛之日,各路做饼名师使出浑身解数,均想脱颖而出。知府大人出身于做饼世家,要得到他的认可并非易事。当知府大人品尝到恩平烧饼时,越嚼越有味道,竟连吃了三个,赞不绝口:“软滑鲜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腻,好饼�”结果,恩平烧饼一举夺魁。
其实,恩平知县举荐教书先生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要趁机挑个乘龙快婿。教书先生果然不负所望,一举夺魁,成为街知巷闻的名人,知县决定把教书先生选为佳婿。当他把他的打算告诉女儿时,女儿死活不从,她认为做饼的没有出息。后来,教书先生卖烧饼发了财,遂重新开办私塾,让穷家孩子继读读书,一时传为佳话。教书先生除了教书,放学后还卖烧饼,以此积累来维持办学。他得知知县父女都喜欢食他的饼,为表敬意,他每卖出一百斤烧饼就留下一斤,以便日后作为礼饼。后来,知县的千金见教书先生既有知识,又勤劳,又有爱心,终于动了芳心。当礼饼累积到一百斤时,知县的千金便它们领了回去,表示接受了教书先生的爱情。
此后,求婚送烧饼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礼仪,恩平男婚女嫁必以烧饼作为礼饼。当地女子出阁不叫出嫁而叫“领饼”,即表示接受了对方的爱情。时至今天,恩平人问青年姑娘是否出嫁了,不是问:“你嫁了没有?”而是问:“你领了饼没有?”这个有趣的婚嫁习俗就起源于教书先生这个烧饼故事,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恩平烧饼是怎样制作的呢?它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有黄糖和白糖两种,配以冰肉及芝麻;还有一种以豆沙或莲蓉为馅料,这些材料一定要精细加工。饼坯制成后,置于平底的圆铁盆中,上下以猛火煎烤。就这样,烧饼具有入口软滑的特点,夹着烧猪肉吃,更有甘香滋润之味,令人百吃不厌。
每到结婚旺季到来,恩平市城乡随处可见制作恩平烧饼的摊档,炉火熊熊,香飘数里,各具特色的恩平烧饼,成为恩平一大美食文化景观。
台山是风光不错,没有找到其婚嫁的特色,有鹤山客家女婚嫁风俗。
鹤山市的客家人,大都是在建县后(1732年),从梅州、惠州、河源等地区迁徙来的。集中居住在鹤城地区(原县城),来时的语言和婚嫁风俗当然有所差异。解放前养育成人的女子,在媒人的周旋下,如果门当户对就互换年庚喜帖,时辰八字,没有相克就选择良辰吉日,筹办婚事,在出嫁时需例行几项风俗。
一、叫夜谱
(“叫”称“哭”实意“唱”)
婚前两晚,女子的闺房中有一群女伴作陪衬活动,俗称“就妹仔”。出嫁女通过传统的哭唱,向女伴通报自己喜事将临,深感依依不舍。有的人很早就学会传统的唱词,不会唱的就由中年妇女领教,直至自己背诵识唱为止,不唱就是不尊重陪人,或者不吉利。这种习俗在解放后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只有80岁左右的妇女,还可以唱出来。
哭唱和唱山歌有所不同,哭唱是喜中有闷,唱起来没有延长腔。下面摘录一首唱词:
金鸡开口五更啼,自己开声羞笑涯(我);
大树斩开还有生,远离父母还有两晚。
二、迎接娶亲队
娶亲队由男方组成,四个儿童举着彩旗先行,接着媒人带路,两个抬轿老、酒担、六个六音吹鼓手,抬嫁妆若干人。酒担由好命的人肩挑,两个箩中有一坛酒、猪肉、鸡蛋、大乌咸鱼和槟榔等食品,还有一个圆型红色的酒托盆,装着两枝柏叶和两封利市。吹鼓手路过村庄要奏乐,向人通报以示兴意。进入女家作一定时间演奏,接着新娘就哭唱:
扫净上厅接酒担,扫净下厅接媒人;
扫净门坪放花轿,扫净屋檐绷彩旗。
三、拜别祖宗
拜别祖宗前还有一场闹剧,那称“拖妹仔”(新娘)。房门外由中年妇女组成,强行进入嫁女房中请她出来上轿,但陪女们坚持不准进入,互相发生推拉的嬉戏,甚至用口喷酒来防患。为了不耽误新娘回男家的时间,最后由老陪娘扯着新娘出来拜别祖宗,后拜父母亲就哭唱。
四、开伞出门
开伞是由新娘的亲兄弟开的,无亲兄弟的由其他亲属代替。开伞者站在大门口左边,打开伞后,由陪娘拉上新娘从伞底下穿过。走到轿门前新娘有点假意不愿进去,还流泪哭唱,甚至用脚踢轿门,陪娘就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回去早生贵子的吉利话劝她上轿。从拜别祖宗和上轿两段时间,是真正的哭唱,因为10多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突然离开深感依依不舍,怎不令她流泪而唱:
往日担伞去趁圩,今日开伞送妹行;
妹嫁开哥唔好哭,好好照顾父母亲。
五、送轿
送轿是由村中的男女老少送的,送的里程一般是一华里左右,但中途要停三次轿,以示依依不舍离开亲人。新娘并在轿中撒些利市红包,谁拾归谁。第三次起轿后一直回到男家,也不再哭唱。最后两句:
阿哥送轿到河边,回去持家要揾钱;
细佬送轿到路中,回去创业早成家。
六、到夫家
到夫家门前时,由男方的老陪娘在轿门前说些“白发齐眉、三年抱两”等吉利话。事前门口放上一个面盆,盛上小量水,放上一把菜刀、一把尺、小扎茅草和桃叶,意思是驱神赶鬼,同时用一小扎干草点着火,意思是干干净净回夫家。新娘在陪娘牵引下,用米筛遮挡在新娘的头上,先跨过面盆,后跨小火堆进入新房。晚饭后,新郎邀请村中的男中青年看新娘,俗称“闹新娘”,一直闹到深夜送走他们后,双双进入洞房。第二天早晨新娘由陪娘牵引,向祖先、老爷、奶奶敬茶后,向新娘赠送手饰和利市。
七、探七朝
回到夫家七朝后,女方组织十余位中年妇女,到男家去所谓“探七朝”。新郎如结婚那天一样,头戴毡帽,身穿长衫礼服,向岳母敬酒。又过三朝,男方由一中年妇女陪新娘回娘家,携带简便手信,两棵有头有叶的青皮蔗,意思两亲家如糖甜,节节胜意。
在娘家住满三朝后,女方的母亲送新娘回夫家,敲开新亲家门的第一次来往,以后再不受各种清规戒律约束了。
开平民歌与婚嫁习俗
七八十年以前,开平民歌颇为流行,当时一般妇孺喜以唱歌形式反映生活,表达感情。逢婚嫁喜庆,往往以歌唱祝贺,有上头歌、祝福歌、乱房歌等等。如梳头就有《一梳梳到眉,白发齐眉;二梳梳到尾,有头有尾;三梳梳落地,儿孙满地》之类。字词各地虽有不同,也是大同小异。又如对自己婚姻不满的出嫁女,发出(年嫩女罗,年嫩去做奴)的哀冤之歌。甚至连殡丧白事,也以哭歌形式表示哀思。
另附:
台山有什么美食
1、广海咸鱼
广海咸鱼是台山广海的特产,“广海咸鱼”的腌制方法独特,历史久远。
其方法是把白花、黄花等名贵鲜鱼插入生盐堆里腌制,鱼头向下,鱼尾向上。适时取出后,鱼身硬直、干爽,鱼肉结实、鲜明。食用时,把咸鱼切成小片,放在碟上,再铺些半肥瘦花肉和姜丝、葱花,然后淋上花生油,放在镬里蒸(或饭面焗)十五分钟即熟。
2、麦巷风鳝
风鳝是大江镇麦巷村委会瓦窑湾独有的特产。风鳝状如白鳝,一般身长40厘米左右,重约600克。头部若有两耳,遍体肥润,脊部呈银灰色,腹部是白色。
烹调方法是:用油炸香后,以猪骨、花生、眉豆配合焖食。其汁呈乳白色,鲜美清香每年冬季,当北风呼啸、天阴地暗、江水激浪之时,风鳝就会成绻滚球而出。
3、外海面
外海面(食)在江门街头,一讲到面食,人们好自然就会想到外海面。以外海面做卖点的面食档在江门真是随处开花遍布大街小巷。外海面之所以可以做到街知巷闻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它食落爽滑兼“弹牙”,并伴有靓面加鲜鸡蛋的清香,口感十足。
4、恩平腊鸭
恩平腊鸭,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恩平腊鸭由于制作方法独特、选材好、香味浓郁,因而深受喜爱。在恩平市不少乡镇,家家户户有自制腊鸭的习俗,恩平腊鸭的工序比较复杂,且一道工序也不能少。
首先要将家养的花毛鸭去毛剖开,清水煮沸脱毛,冼净、晾干,这样一道工序就要花费近1天的时间;紧接着将花毛鸭加压成形,以精盐腌制1天;次日早上,将腌制好的鸭子用竹枝撑开,再用绳子将鸭嘴穿起来,挂在竹竿上晾晒。
5、新会大鳌慈姑
新会大鳌慈姑,江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慈姑素有“水中板栗”之称,有着很好的食用、药用价值,而大鳌慈姑更是远近闻名,是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肉质白且较松,无苦味,因“好意头”,又是冬季时令农产品,近年来更成为春节送礼新宠,颇受市民欢迎。
恩平良西四薯分别是什么
江门恩平市良西镇第二届四薯(即马铃薯、杰薯、木薯和葛薯)美食节在恒大泉都举行。江门市政协副主席向斌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后,四薯美食节现场不断涌现一拨又一拨的游客。“靓仔,这些木薯是刚刚煲熟的,很好吃,你试试。”
阳江市8大推荐美食,这些地方的美食值得你的品尝
阳江,广东省省辖市,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紧邻珠三角,扼粤西要冲,东与恩平市、台山市交界,北同罗定市、新兴县及信宜市接壤,西接高州市、电白区,南临南海,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到了阳江市要品尝一下的8道地方 美食 。
1、 鹅乸饭
鹅乸饭是广东阳江一带的传统名点,属于粤菜系,香味十足,松软爽口,肥而不腻,风味地道。 它以黄鬃鹅为原料,切肉碎,再配与其他材料炒饭即成。
2、 岗美腊鸭
岗美腊鸭起源于阳春市岗美镇岗北油铺村李孟新家族,已有近百年 历史 ,选优质麻鸭用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具有色泽鲜艳、醇香可口的特点,品质以秋冬时节的腊鸭最佳。
3、 圭岗凼仔鱼
圭岗凼仔鱼有异于其他鱼塘养的鱼,吃青草饲料长大,加上山坑水水质纯净,无污染,所以凼仔鱼,质地鲜美,肉多不肥,烹饪之后鱼香四溢,圭岗凼仔鱼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味佳肴。
4、阳江叶贴
叶贴是广东阳江地区传统地道的点心,农历新年和节日中必不可少的。顾名思义,叶贴就是用叶子贴的饼,将准备好的馅饼粘贴在菠萝树上的方法,所以将其命名为“叶贴”。叶贴有咸甜之分,咸的叶贴一般呈白色,甜的叶贴则呈黄色,因为在揉面粉时会添加红糖。他们的馅料是不同的。咸叶糊通常填充有黑眼豆或花生和萝卜干,而甜叶糊通常填充有花生和糖。
5、 双滘豆饼
双滘豆饼是阳江非常出名的 美食 ,其表面色泽金黄,肉嫩可口,可制作成韭菜豆饼角、猪头肉焖豆饼、猪大肠焖豆饼等菜式,一看就让人食欲大动。
6、 上洋鱼玛
上洋鱼玛是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的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口感香脆, 煎鱼玛重要环节是配馅,虾、蚝、鱿鱼是首选,油滚的时间也要把握得很好。不仅阳江本地人喜欢吃上洋鱼玛,外地游客来到这里,也成群结队去吃。
7、 猪肠碌
猪肠碌是广东阳江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招牌特色小食,属于粤菜系。因为猪肠碌外形呈圆条形,貌似猪肠,因此取名猪肠碌。猪肠碌与粉卷相似,但味道差别甚大,传统的猪肠碌里的馅是由豆芽、炒河粉做成,以整张的河粉作皮来包裹,撒上白芝麻,淋些肉香汁,味道咸中带香,十分美味。
8、 炒米饼
本地称“粉酥”,它用炒米粉掺猪油黄糖黑芝麻等原料制成饼皮,包入花生芝麻猪肉椰蓉等馅,填进雕刻着花纹图案的木模夯实后取出,经精心烤制后而成。口感甜而不腻,入口酥脆,外形精致玲珑,为各家过节办喜事时必备的送礼待客之物。
以上是给大家分享的阳江的8道地方 美食 ,味道都很不错,到阳江的朋友可以找找尝尝,欢迎阳江的朋友给留言进行补充。